農機創客劉德波:「大蔥機器人」干1天頂你1個月

農機創客劉德波:“大蔥機器人”幹1天頂你1個月

人工栽大蔥平均一天能栽0.7畝,10畝地需要10多天,而一臺大蔥移栽機一天就能輕鬆栽上10畝地。大蔥移栽機的生產應用解放了勞動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位大蔥移栽機的研發者,就是山東省平度市高級技工學校畢業生劉德波,他不但發明生產了開溝起壟機、大蔥移栽機、大蔥收穫機等一系列農用機械,還獲得了5項專利證書。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機創客。

日前,筆者來到劉德波新建的工廠,位於平度市重慶路上的青島澳世佳工貿有限公司。“小張,咱這臺機器的耕深在10~600毫米,耕寬在10~1000毫米,所以這個角度一定要精準,才能配備不同型號的刀具。”剛一進工廠,筆者就看到劉德波在指導工人操作。“我們剛從仁兆鎮那邊搬過來,新招聘了一批技術工人,正在熟悉這個RX-4開溝起壟機的調整工作。”筆者瞭解到,眼前的這個工廠佔地大約1萬平方米,可生產開溝起壟機、大蔥移栽機、大蔥收穫機等產品。

1996年,平度市仁兆鎮的劉德波來到平度高級技工學校學習,專攻機械焊接並擔任班長,畢業後分配到青島東風汽改廠工作,從事底盤製造。劉德波感覺到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他渴望自由研發,他渴望運用所學發明出農民所需的機械,2001年他毅然決然回到老家。仁兆鎮是蔬菜種植區,長年種植大蔥、大蒜、大姜等蔬菜。“我家裡就種著十幾畝大蔥,從播種到收穫,要經過播種、起苗、移栽、培土、收穫5個環節,完全由人力、畜力操作,非常辛苦。”劉德波說,那個時候,他就想能發明一種可以種植和收穫大蔥的多功能機械,以減輕父老鄉親的負擔。

劉德波回鄉創業,父母將積蓄的5500元拿出來給他當創業資金。劉德波買了電焊機、切割機、手電鑽等,搞了一個月,終於研發出手扶開溝起壟機,主要用來開溝、除草、培土。開溝起壟機一天可以開溝7~8畝,在這之前,靠人力一天只能開溝1畝地。“我先給村裡人免費試用,用好了再讓他們出錢買,沒想到試用效果很好,銷量很快就上來了。”劉德波說,當時開溝起壟機銷售了500臺,這是他收穫的“第一桶金”,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隨後,劉德波陸續研製升級了開溝起壟機、開溝培土機、大蔥移栽機、大蔥收穫機和田園管理機。經過上百次的試驗,劉德波最終研製出一臺大蔥組合式一體機。“千萬別小看了我發明的這臺機械,既省時又省力,一臺機械能抵30個勞力。”劉德波介紹說,一個成熟勞動力每天人工費用在280~300元,有了這臺機器就能節省不少成本。大蔥組合式一體機,被當地百姓譽為“大蔥保姆”。

到目前,劉德波團隊已經擁有5個發明專利,採用按需“定製化生產”的方式,一個訂單7~15天的週期完成。一臺大蔥收割機一天可以收30畝地,這在之前是人力30天的勞動量。劉德波成功探索出一條“公司+農機合作社+創業基地+農機戶”的農機產業化經營路子,從一位“農機達人”成長為“農機創客”。2016年,劉德波的發明還問鼎了中央電視臺財經欄目《創業英雄匯》,併入選了“中國農業人才庫”。

“我們的研發以及銷售市場定位是中小型農機市場。全國有800~1000萬畝大蔥種植面積,大蔥、大蒜都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同時,農村青年勞動力不足且老齡化嚴重,農民渴望解放雙手,機械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劉德波介紹說,通過進一步提高移栽機的專業化和市場能力,實現大蔥全程機械化,實現“種、管、收”一體化工作模式,單人就可以管理百餘畝地。

在談到如何進一步研發推廣時,劉德波面露難色,“雖然每天都在進步,但依然存在人才少的問題。年輕人創新能力不足,甘願紮根農村、瞭解農業、關注農民的人才匱乏。”不過,劉德波仍信心十足,現在他正著手研發新的機械,準備將精細化的管理模式逐漸推廣到大蒜、大姜等農產品種植上。(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