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商品開發現狀調查

旅遊商品在旅遊產業鏈中是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滿足旅遊者購物需求和傳播旅遊地形象的雙重作用。近幾年,山西省不斷加大對旅遊商品工作的重視,積極推動旅遊商品的研發創新和加強對旅遊購物環節的監督與管理。

在旅遊商品上,山西省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消費升級時代的來臨,必將為山西旅遊商品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

2017年,山西省圍繞旅遊商品舉辦了一系列的比賽和評選活動。當年1月,“2017山西省優秀旅遊商品評選———山西旅遊商品創客大賽”正式拉開帷幕,並向全社會發出征集邀請。

這次比賽以“創享無限·山西有禮”為主題,希望通過大賽評選出代表山西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各類“山西禮物”,包括適用不同消費人群的旅遊商品,以及以山西景區、旅遊城市為主題的旅遊商品實物和設計。2017年12月,山西旅遊商品創客大賽圓滿落幕,共評出174件極具創意、飽含韻味的旅遊商品。這些旅遊商品將成為“山西禮物”的最好代言。其中包括“晉字胸針”等5個金獎作品、“太原旅遊風情漫畫撲克”等20個銀獎作品、“靜樂剪紙鏡框擺件”等49個銅獎作品,以及100個優秀獎作品。

同時,山西旅遊商品行業首家創客集合空間———“山西禮物”創客工場正式揭牌啟動。

“山西禮物”創客工場是一個“山西禮物”創意團隊和個人的聚合體,目的是深化山西旅遊商品的宣傳和推廣,推動山西旅遊商品的產銷和資本對接,以此領跑山西旅遊商品的創新與發展。創客工場將把省內外有想法、有實際轉化功能的山西旅遊商品項目和研發、推廣人才聚集在一起,通過尋找與發現、挖掘與提升、研發與設計、營銷與推廣,充分發揮優秀創客們的聚合影響力,推出更多能賞、能吃、能用的“山西禮物”,推進“山西禮物”的產銷和資本對接,推動一批有代表性的“山西禮物”進商超、進景點、進酒店、進機場、進高速、進高鐵,擴大山西旅遊商品的認知度和知名度。

今年,山西旅遊品質評選獲獎名單面向社會公示,評選出“2017年山西十佳品質旅遊商品”,分別是:“晉銀牌”純銀藝術品、宇達青銅紀念品、絳州澄泥硯、大同鬧騰文創、冠雲平遙牛肉、沁州黃小米、42°老白汾酒、襄子老粗布睡袋、寧化府老陳醋、小釋造物手抄心經。

在旅遊購物市場管理方面,《2017年山西省旅遊市場秩序綜合治理工作行動方案》中提出了要對山西省旅遊購物市場進行專項整治行動,針對旅遊商品的生產加工環節、流通環節以及購物環節都加大了監督檢查力度。

2018年1月1日,《山西省旅遊條例》正式實施。《條例》中提到,應當支持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點、文化內涵的旅遊商品,促進旅遊商品的產業化、品牌化。

從近兩年圍繞旅遊商品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可以看出,山西省高度重視旅遊商品工作,加之消費升級時代所帶來的一系列變革與機遇,與旅遊購物實為一體、密不可分的旅遊商品產業未來一定會迎來大展宏圖的好時機。

“缺乏創意,缺乏設計感、缺乏地域文化、缺乏景區特色。”這是目前山西旅遊商品的問題所在。

雖然近兩年山西在打造旅遊商品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購物一直是山西省旅遊業的短板。

在山西大多數景區內,出售旅遊紀念品的商店和攤位隨處可見,商品琳琅滿目,但真正能夠讓遊客購買的旅遊紀念品卻少之又少。

常年做地接接待的導遊趙一春對山西旅遊購物的現狀表示遺憾。“我們有如此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但在旅遊購物方面卻蹩腳得很,很少有符合山西文化且迎合遊客需求的好的山西旅遊商品。”

確實,外地遊客大量進入山西,產生了很大的旅遊紀念品需求。然而,山西省旅遊景點銷售的商品種類少、產品老化,鮮有大型集中的旅遊購物場所,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尷尬又值得深思的問題。

“旅遊商品千篇一律,缺乏紀念意義和地方特色,幾乎所有的旅遊景點都是類似的商品,沒有多少吸引力。”山西旅遊規劃專家晉朝鋒說,由於旅行社、導遊、司機等均參與旅遊商品的利潤分配,導致旅遊商品在成本上大幅度提高,其價格遠遠偏離價值,影響旅遊商品市場的正常秩序。

“絕大多數都是商家從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來的,再或多或少的加入一些山西元素,就給它冠以山西特色的名號。”

大同的煤雕可以代表山西的煤文化,但卻因為體積大、不易攜帶而無法帶走;平遙推光漆器精美絕倫,集收藏性和實用性於一身,卻因為其價格不親民而不能衝破銷量大關……諸如種種現象比比皆是。

“缺乏創意,缺乏設計感、缺乏地域文化、缺乏景區特色。”晉朝鋒說出了目前山西旅遊商品的問題所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上述種種現象外,景區對旅遊商品的不重視也是造成山西旅遊商品難以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我發展最困難的時候,我曾經想過將自己的作品放到景區去賣。但在與晉祠等幾家附近景點表達了想法後,不是被直接拒之門外,就是定的門檻太高。無奈之下,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泥塑藝人範永亮告訴記者,很多景區將旅遊產品這塊“蛋糕”看作是可有可無的一個環節,大多數都給予了本地的小商小販,景區只是掙點提成而已。

“殊不知,一個好的旅遊商品代表著一個景區的形象,是維持遊客和景區的一種情感鏈接。”

景區對旅遊商品的認知度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山西省社科院旅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寵看來,這種認識上的欠缺是導致山西旅遊商品始終無法做大做強的最關鍵因素。

“現在很多景區都有極強的地域保護色彩,本地再沒有好產品,也不願讓外地的好東西進來。”

人才、專才短缺,讓山西旅遊商品舉步維艱

景區對旅遊商品開發的認知度不夠,直接導致具有開發潛力的資源被束之高閣。在隨便一個景區景點,玲琅滿目的商品充斥著遊客的眼球。但如果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無非是一些手釧、摺扇、小工藝擺件之類的東西,並無特別之處,也很難激發遊客的購買慾望。

“旅遊商品的開發,是從資源到資本的轉變,怎樣轉變,這需要人才充當橋樑和紐帶。我們需要一大批懂旅遊、懂文化,並且能把旅遊、文化和商品很好融合在一起的全才,可現實中,山西目前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李榮鋼說,缺少人才、專才,不能留才,是我省旅遊商品企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人才成為制約旅遊商品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匱乏直接導致的後果便是旅遊產品的設計包裝,許多有特色的旅遊產品正是因為設計不合理,而與無數消費者擦肩而過。

“應縣木塔景區設計的木塔模型就非常不錯,但攜帶起來卻不是很方便。還有大同的煤雕、運城的關公像等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李榮剛說,這就是人才匱乏帶來的直接後果。

除了缺乏人才外,我省旅遊商品市場行業管理還處在非常混亂的狀況。很多旅遊商品的企業不注重宣傳,東西很好,但沒有很多人知曉,產、供、銷銜接不力。商品的銷售渠道單一,大多依靠遊客的現場選擇。走出景區大門,就很難買到旅遊商品了。(本報記者 裴雲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