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的少年時代

鮑勃·迪倫的少年時代

我覺得自己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個音樂家。我活著像個詩人,死後也還是個詩人。實際上,無論是死是活,我都是一個一般人。------鮑勃·迪倫

1963年,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舉行了幾十萬人的民權大遊行,馬丁·路德·金髮表了震撼世界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鮑勃·迪倫在這恢弘的歷史背景下合唱了此前剛剛發表的歌曲《blowin' in the wind》,將民謠的觸角伸展到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那一天起,僅僅22歲的他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旗幟,以至於後來成為了一個“被神化”的時代符號。

但是,不為人所知的是鮑勃在他的少年時代,甚至差點無緣音樂創作,因為他非常喜歡寫詩,但他的母親勸他說詩人則意味著失業。他的原名是鮑勃·齊澤莫曼,但他考慮良久改為鮑勃·迪倫作為藝名,這是因為齊澤莫曼這個姓不便於記憶,另外則是因為鮑勃非常喜歡迪倫·托馬斯的詩歌,他將這位詩人視為和詹姆斯·迪安、漢克·威廉姆斯一樣的悲劇性偉人。事實上,鮑勃從未停止過詩歌創作,在文學上也擁有著非凡的成熟品味,而且十分擅長閱讀,這一點讓他的母親十分擔心,因為她猜想鮑勃可能最後會成為位詩人,這也直接導致了鮑勃長大成人後和父母的關係日益緊張起來。

鮑勃·迪倫的少年時代

高中畢業後不久,鮑勃在紅蘋果咖啡館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是他一生中唯次嘗試著用音樂以外的方式謀生。在這裡,他使用了一個假名字埃爾斯頓·耿。當地有一位名叫博比·維的音樂人領著其“陰影”樂隊進行演出,他請鮑勃擔任了樂隊的鋼琴手。鮑勃在紅蘋果咖啡館待了一段時間後重新返回了希賓城。他向他的朋友巴克倫等人聲稱他在博比·維和“陰影”樂隊製作的新唱片“蘇西寶寶中擔任演奏,這讓他的朋友們產生了一個奇怪印象——好像鮑勃·齊澤莫曼和博比·維是同一個人。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鮑勃早期幾年的生活歷程是十分模糊的,他故意給人留下一種詭秘和少年老成的感覺,但這也是他為音樂巨星、超越一切的野心的體現,此時的鮑勃已經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認為無論人們喜歡還是討厭自己,他都是一名視音樂為生命的音樂家,他似乎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穩定而平凡地度過一生,但鮑勃的父母對此並不認同,他們採用了最為常見的方式去解決鮑勃那任性的雄心—他們要求兒子在有能力將音樂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之前至少要完成大學學業。

在希賓城裡,每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都會盡其所能地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大學接受教育,鮑勃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拒絕父母的這一提議,因為他沒有辦法獲得穩定的工作,當然也沒有任何收入。為了不讓父母失望,1959年夏末,鮑勃在雙子城的明尼蘇達州立大學註冊登記入學。父親亞伯告訴鮑勃希望他順利畢業後能夠接手家族的生意或者另外尋求一份體面的工作;而母親比蒂則十分懇切地請求鮑勃不要再繼續寫詩,她希望他到學校裡可以做一些積極向上的事情,拿一個學位。那個時候,父母也許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的告誡和希望對腦子裡裝滿“怪東西”、日後美國最大的歌詞創作者和音樂巨星鮑勃而言是多麼的蒼白而毫無意義。

鮑勃·迪倫最終還是退學逃跑到紐約,只有高中文化水平 ,但憑藉自身的努力在紐約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少年時代是非常壓抑中渡過的,作為一個詩人還是歌手,他的驚人才華都綻現在了青年時期傳奇的60-70年代。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始終堅持首先做好他自己,當然2016年他也沒有去領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的少年時代

昔日的少年已經老去,但他的聲音依然飄揚在風裡。一個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稱得上男子漢?朋友,答案已隨風而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