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意重啓對伊朗制裁,川普在挖誰的牆腳?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 美國政府8月7日正式重啟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首批制裁措施主要集中在金融、汽車、飛機等非能源領域,對伊朗經濟至關重要的石油行業的制裁將於11月4日(1979年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的日子)生效。

歐盟針鋒相對反制美國製裁,同日啟用“阻斷法令”,鼓勵歐盟公司無視美國的制裁威脅,力爭保護在伊朗境內運營的歐盟企業免受美國製裁。

今年5月,美國不顧歐洲多國領導人輪番勸說,決意退出伊核協議,已令作為其親密盟友的歐洲各國臉上無光,雙方就此僵持不下。如今,特朗普重啟單邊制裁,直接威脅近兩年對伊朗投資貿易活躍的歐洲企業的切身利益。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歐洲身心受傷,決心反對到底。在伊朗核協議上,歐盟國家之所以強硬反對美國對伊朗制裁,不再像以往那樣遷就美國“老大哥”,主要有三個因素:

一是,在歐盟看來,長達10年談判達成的伊核協議是其多邊外交的成功典範,而美國退出則讓歐洲多年的集體努力付諸東流。這勢必打擊歐盟的國際聲譽和威望。

二是,近兩年,歐洲在伊朗的投資和發展很快,美國對伊朗的單邊制裁,對經歷了多輪債務危機的歐洲經濟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三是,在很大程度上,伊核協議被歐盟認為是近兩年中東相對穩定的基石。若協議被撕毀難免導致新一輪中東衝突,歐洲遭受的難民危機和恐襲威脅將加劇。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美方對伊朗的制裁主要以歐洲企業為目標,幾乎不會影響美國企業。美國揮舞制裁大棒,受害的卻是歐洲國家。特朗普如此損人利己的舉動,明顯是在挖歐洲的“牆腳”,歐洲自然“無法接受”——“歐洲人不該為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付出代價”。

不同於前任總統,在“美國優先”施政理念下,特朗普將美國的戰略重點轉向國內,對歐洲的情感和利益關切,特朗普似乎毫不在乎。在特朗普看來,在大西洋同盟體系中,美國吃了大虧,要為美國“討回公道”。所以,他一再指責歐盟關稅對美國貿易“不公平”,強勢要求北約盟友增加防務預算。有意思的是,在討要“保護費”的同時,特朗普還在抱怨美國吃虧了。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其實,歐洲國家已經看清了特朗普的對歐政策,雖然表面上延續了大西洋同盟政策特點,但深層次中蘊含著不小的裂痕。歐美同盟正在離心離德。例如,以毫不隱諱的威脅手段強硬要求歐洲盟友分擔更多防務責任,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無限期擱置《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在是否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問題上採取模糊立場。

法國外長勒德里昂公開提醒,“歐洲需要加強合作和戰略自主權,應當在美歐同盟關係內擁有獨立行動的能力”。無獨有偶,德國總理默克爾此前曾感嘆:“歐洲只能靠自己了,美國是靠不住了。”未來,歐洲外交將更具獨立性。

歐洲更加獨立,不符合美國全球戰略佈局,美國固然強大,但依然離不開歐洲盟友的支持。美歐合作,是西方國家得以主導全球事務的基礎。特朗普制裁伊朗,直接威脅歐洲國家利益,危及這一基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特朗普是在挖美國“牆腳”。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特朗普沒有搞清楚美歐同盟關係——美國通過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換取歐洲國家對其“領導權”的認可;歐洲國家在犧牲一些外交自主權的前提下,追隨美國能夠獲得可靠的安全保障,進而專注搞經濟科技建設。二者本質上是互補共存共榮的。

沒有盟友的支持,特朗普對伊朗的制裁幾乎是徒勞的。在艱難達成伊核協議的其他各方強烈反對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缺乏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非但不能孤立封鎖伊朗,反而孤立了自己。

一心要為美國追回損失的特朗普,為達目的不惜挖歐洲盟友的“牆腳”,最終很可能會挖了美國戰略穩定的“牆腳”。隨著11月美國中期選舉臨近,致力於獲得更好成績單的特朗普,任性蠻橫的制裁大棒最終可能讓美國企業深受其害。屆時,特朗普的“牆腳”還能保全嗎?

決意重啟對伊朗制裁,特朗普在挖誰的牆腳?

撰文 / 李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