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失去自己時,生活在別處

當我們失去自己時,生活在別處

《包法利夫人》,幾乎每一部論及法國文學或是小說藝術的著作必然要提到福樓拜的此作,並對此書盛讚不絕。

剛開始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沉醉於著者優美而又質樸的文筆,但是故事情節卻並不怎麼吸引人,無非是紅杏出牆、不得善終的老故事。讀完略有失望地將此書擱置在了一角。

當我們失去自己時,生活在別處

後來閒來無事再回味《包法利夫人》的時候,偶然想起福樓拜曾經似乎說過:包法利夫人也是他自己。剛開始看到這句話並不以為然,覺得這不過是作家慣用的一種障眼法,無非是不想讓讀者把自己寫的作品當作作家自己的身份證,不想讓讀者覺得作家的作品與作家的生活有任何的關聯聯想。現在想來,福樓拜當初講此話是有深意的。

那麼福樓拜借跨越性如此大的實驗性自我(包法利夫人)到底想表達人的何種“存在”困境呢?再回放包法利夫人又生走向死亡的一生,愛瑪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當我們失去自己時,生活在別處

古往今來,人的道具在變,而人性和人的困境總是恆一的。

愛瑪由於很早便通過浪漫主義的小說了解到在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更精彩、更富麗的世界。也因此,那些浪漫主義的觀念在愛瑪身上生了根,逐漸養成了愛瑪自身不可遏制的浪漫性情,由此產生的追求上流社會奢靡享樂生活的慾望。可愛瑪也不曾想到慾望產生得容易,而要滿足慾望確實不可能的。就在不斷地追求慾望的滿足,在逃避惡濁鄙俗的社會的腳步中,愛瑪失去了自己。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曾面對的困境嗎?生活在遠處是詩意、是美好,在當前卻是煎熬、是苟且。當我們失去自己時,生活在別處,追無可追。

愛瑪最終還是沒有能走出去,不是福樓拜不讓她走出去,而是,那種燃燒和歡樂永遠是走不出的。

當我們失去自己時,生活在別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