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雲南省的西南部,

生活著一個神秘的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

“拉”為虎,

“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

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而絕大多數的拉祜族人,

生活在瀾滄縣拉祜族村寨。

村子東臨瀾滄江,

雖地處偏遠,

但以自然風光秀美而著稱。

村內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

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舞蹈。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村民土地也很寬廣,

水資源非常豐富。

但是,

由於長期閉塞,

經濟發展緩慢,

沒有技術和產業。

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

2012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200多元。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2015年,

中國工程院與瀾滄縣結對幫扶,

朱有勇院士來到這裡,

看到農民們一年只種一次水稻,

土地在冬天是閒置的。

朱有勇和教授、博士組成的專業團隊,

把新技術帶進拉祜村,

讓冬閒田變成效率田。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房子是新蓋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觀念還是舊的。這裡並不是資源貧困,而是典型的素質貧困。越是這樣,科技扶貧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快速開出“脫貧藥方”——種冬季馬鈴薯。

朱有勇大半時間是在村裡度過的。

博士們居住的村民活動室

被村民們稱為“科技小院”。

2016年11月,

冬季馬鈴薯的種子落進了蒿枝壩的地裡。

2017年春天,

密密麻麻的馬鈴薯排隊“破土”。

一算賬,村民們兩眼放光: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總產值達90萬元。僅用半年時間就讓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被村民們讚不絕口。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豐產的消息幾天就傳遍了附近的村寨。

如今,

除了冬季馬鈴薯,

還建起冬早蔬菜、

林下三七、

早熟葡萄種植

和禽畜養殖等科技示範基地。

“眼見為實,群眾就看實效。”朱有勇感慨,“扶貧先得扶智,村民們不是不想幹,關鍵要扶到實處,教會他們怎麼幹!”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在過去30多年中,

朱有勇團隊的農業科研成果造福上億農民。

他們研發的

“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

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

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

他們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

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

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

並能增產20%~30%。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

成長於土地,

根植於土地,

收穫於土地,

從農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

他將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以田間為課堂,

帶動老百姓學到真技術,

實現產業扶貧可持續發展,

真正實現了農村經濟效益和觀念更新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