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艱苦成名之路


1981年,郭德綱8歲,開始正式拜師學藝,學的是評書,第一個師傅是天津評書藝人高祥凱。學評書並不像他在舞臺下面看到的有趣,每天早上師傅還沒有醒,他就得起床收拾屋子、沏茶,等師傅起床教他背段子。段子教得差不多了,就得開始自己練。每天早上四五點,他都會起床去河邊喊嗓子、背段子、唱曲子,等到七八點鐘晨練的老人來了,他就可以下課了。這一喊就是3年。

接下來的幾年裡,郭德綱跟盲藝人王田雨學西河大鼓,跟常寶豐等天津藝人學相聲,沒有拜師,一直學到15歲。

學了五六年,郭德綱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登臺的機會―――“天津消夏相聲晚會”。說是相聲晚會,不過就是在遊樂中心搭一個露天台,扯個橫幅,再支上兩個話筒。郭德綱穿著白襯衣、藍褲子就上場了,表演《五行詩》。第一次站在臺上,郭德綱放眼望去,臺下幾百人,有吃東西的、上廁所的、聊天的,就是沒有看他表演的,他突然掃到舞臺右邊角落有一個大胖子,留著小平頭,戴著寬邊眼鏡,坐在輪椅裡,一直衝他笑,郭德綱也沒管他究竟為什麼笑


 郭德綱一直很在意自己“10年紮實的基本功”,雖然嚴格說來,他在天津學藝的時間是7年,截至他上北京尋找出路。“當時全國都興到北京來發展,是條好狗都要到北京來叫叫。”郭德綱說,他前後來了3次北京。

“有個正式單位,有固定薪酬和住所,定期有演出,慢慢積累些關係,認識幾個大腕,跟著上電視、上晚會,每個月能收入八千一萬的。”初到北京的郭德綱對未來的想象力也不過如此。

6年平淡、無聊的生活後,郭德綱決定二次上京,想象著能找回一些“圈子”裡的關係,所以信心蓬勃地在前門大柵欄一個小旅館裡開了個床位,15元一天,同屋的還有10多個生意人。“找到關係就搬過去”的想法現在看來太幼稚,五六天過去了,他的“關係”都不願意跟他產生任何關係,“我又不是來住旅館的”,郭德綱灰溜溜回到了天津。


 連郭德綱自己也沒想到,轉運是從影視圈開始的。當時,北京給他的印象是:“人人都跟央視有關係。”他認識了一些“自稱是央視編導的人”,開始談劇本、寫策劃。經常是自己的劇本寫出來了,對方才拿著劇本去找贊助,電視劇《非常檔案》和《正德皇帝下江南》就是他的手筆。他還做過民間藝術專題、美食節目,拍過果汁廣告。郭德綱對影視圈的心得是,“比相聲圈好混多了”。

郭德綱現在有無數“鋼絲”,而資深鋼絲則自封為“不鏽鋼絲”。很少有人知道,成名前,郭德綱和所有的北漂一樣經歷過艱難的闖蕩:面對過臺下只有一個觀眾的尷尬,遭受過身無分文的窘境。落魄京城時,是他的大鼓名角妻子王惠放棄自己的事業,陪他一路風風雨雨跋涉向前。郭德綱是個懂得感恩的人。王惠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家裡的所有產業都在她的名下,就連婆婆住的房子也包括在內。這是郭德綱對她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