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今天是第91個建軍節

回望我國軍隊發展歷程

戎裝院士以強國興軍為己任

在高性能計算機、載人航天、

探月工程、北斗導航、

生物安全等重要領域

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製造”“中國效率”

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推動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成為我國軍隊科技創新領域的閃亮名片

為慶祝“八一”建軍節

今日科協

帶大家來細數那些身兼軍人與

院士雙重身份的科研工作者們

在他們身上既有軍人的剛正、刻苦

又具有科研人員的嚴謹、專一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隱姓埋名二十餘年用青春和智慧鑄造共和國的核盾牌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程開甲

生於1918年8月3日,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長期從事理論物理、核武器研製與試驗、抗輻射加固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他在國內率先開展系統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在多年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撰寫出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

60年代,他建立發展了我國核爆炸理論,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研究領域,領導並推進了我國核試驗技術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

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他成功地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豎井試驗等在內的多種試驗方式的三十多次核試驗。

80年代,他開創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領域,促進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為提升我國戰略武器的生存與突防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他曾獲得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獎項。

“常有人問我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說,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祖國的需要,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是我的信念。正因為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將精力全部用於我從事的科學研究和事業上。”

——程開甲

院士中的“女將軍” ,我國高功率脈衝技術和強流電子束加速器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邱愛慈

生於1941年11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功率脈衝技術和強流電子束加速器專家,我國強流脈衝粒子束加速器和高功率脈衝技術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70年代,她參與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高阻抗脈衝電子束加速器“晨光號”,主持了它的改進和提高。

80年代,她主持研製成功我國束流最強達1MA的“閃光二號”加速器,提出正確的技術設計方案並解決了多項重大技術難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機器在科研試驗和高新技術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0年代以來,她主持了大型輻射模擬設備“強光一號”多功能輻射裝置的建設,建成了基本配套齊全的輻射模擬設備;主持開展了強束流及其診斷技術、高功率脈衝開關技術以及納秒高電壓測量技術等的系統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並得到了應用。

她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2011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獎項。

“回憶起自己走過的道路,我深有感觸。我們那一代人正趕上國家百廢待興,雖歷經磨難,但是事業的需要給我們提供了發展的廣闊天地,我有幸經歷了我國高功率脈衝粒子束加速器發展的全過程,遇到了好的領導和老專家信任支持我工作,母親和家人也始終支持理解我,這都給我提供了好的外部環境,再加上個人堅韌不拔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結果。”

——邱愛慈

展望人工智能發展之路,前沿創新永不停步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李德毅

生於1944年11月28日,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指揮自動化系統工程和軍隊信息化工作,是我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開拓者之一。

他曾參與我國多項重大電子系統工程的研製和開發,在國際上最早提出了“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提出雲模型、雲變換、雲推理、雲控制等方法用於不確定性認知和雲計算,在智能控制、智能駕駛中取得顯著成效。

他提出了不確定性知識的表示和推理理論,用自己創造的雲模型表示概念的隨機性、模糊性以及隨機性和模糊性之間的關聯性,成功實現了三級倒立擺的各類動平衡姿態的靈活切換,獲得1999年第14屆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上獲得傑出論文獎,成為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成立42年來首次獲得此獎項的中國學者。

2012年,他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北京至天津的實際道路無人駕駛,2015年,他帶領團隊研製的無人駕駛客車,在鄭州至開封進行了開放道路環境下的第三方測試,在實際道路上成功實現全程無人駕駛。

他曾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稱號,2005年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國家何梁何利基金獎,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到2030年,按照國務院的發展規劃,我們的人工智能是要領先世界的。屆時我們人類非常會更加有尊嚴,更加優雅和智慧地生活,我們會迎來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新時代。伴隨著優雅的舞曲,毋庸置疑,人類始終是領舞者。”

——李德毅

率領我國通信行業勇立科技創新前沿,被譽為“中國大容量程控交換機之父”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鄔江興

生於1953年9月12日,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被譽為“中國大容量程控交換機之父”。

他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首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HJD04”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徹底打破西方國家長達20年的技術封鎖,為我國開啟民族通信產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04機”也被國人驕傲地稱為“中華爭氣機”。

上世紀90年代末,他帶領團隊先後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性能Ipv4、Ipv6路由器、大規模匯聚路由器和太比特核心路由器,並自主研發出骨幹路由器的核心器件“NDSC架構”的交換芯片,宣告了我國以互聯網應用為特徵的信息通信網絡“空心”時代的結束。

本世紀初,他率領團隊再次發起衝鋒,首創出我國基於全IP的全新體系結構,建成我國首個高速信息示範網。2003年出版的《中國科學進展》將此項成果評價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大型寬帶高速試驗示範網之一”,標誌著我國全面掌握高速信息網絡關鍵技術。

他還主持了我國最快、最大的計算機項目——GP300,實現每秒5億次運算速度的技術突破。

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何梁何利基金獎,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獎項。

“我將一如既往地矢志創新、開拓奮進,為國家的創新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全部熱血和力量。”

——鄔江興

從士兵到“將軍”院士,用 “智慧之眼”鎖定科技強軍夢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何友

生於1956年10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煙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海戰場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軍隊重點實驗室主任,信息融合專家,長期從事信息融合理論與技術研究、工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是我國軍事信息融合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從事信息融合的技術研究30餘年來,他主持研製的測控信息融合系統、跟蹤雷達、大型航空模擬訓練機等多型工程系統,全部裝備部隊。

他提出了廣義有序統計類融合檢測統一模型,系統發展和建立了多傳感器航跡關聯理論與方法,所提序貫法等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他主持研製了某任務系統訓練機等多種大型綜合訓練機,解決了敏感地區實裝無法進行作戰訓練的難題,突破了艦載某機型裝備保障系列關鍵技術,研製了自動測試裝備通用開發平臺,有效改善了我國艦載裝備保障的落後局面。

他曾獲得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200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榮獲國家級學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級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及發明一等獎8項。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30餘篇,論著他引8100餘次。

“從士兵到將軍,我的成長離不開組織的培養、領導的關懷、同志們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我信奉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何友

讓每個中國人都用上裝北斗芯片的手機,北斗產業大有可為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楊元喜

生於1956年7月,大地測量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與應用研究,是相關觀測抗差估計系列理論體系和自適應抗差導航定位理論體系的原創者,也是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的副總設計師。

從事大地測量研究四十餘載,他創建了“相關觀測抗差估計”及“動態自適應導航定位”理論,將我國大地控制網點地心座標精度由原來的10米級提高至釐米級,填補了我國對高速和非均速運動載體進行精密導航定位的技術空白,使我國大地座標系精度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作為北斗導航系統的副總設計師,他負責並主要承擔了北斗系統的運控系統和應用系統建設工作。北斗導航試驗系統首先建成,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的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他主持完成的“2000中國GPS大地控制網數據處理工程”及“全國天文大地網與空間網聯合平差工程”,座標框架點精度分別達到3釐米和3分米,使我國國家大地控制網及相應座標系統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他曾獲得1999年獲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地球科學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

“院士群體要在人才培養中下大力氣,用我們的品格影響年輕人,用我們的學識引導年輕人,用我們的行為帶領年輕人,更好地發揮院士群體的作用,為科技人才的成長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楊元喜

用頂尖技術守衛祖國深藍疆場,被稱為 “國寶級”人物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馬偉明

生於1960年4月6日,動力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軍隊最高榮譽——“八一勳章”獲得者,長期致力於電氣領域研究,帶領科研創新團隊在“艦船能源與動力”、“電磁發射技術”和“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原創性成果,被譽為“中國電磁彈射之父”。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領導研製了我國首個國產十二相整流發電機,填補了國內技術領域的空白。

90年代,他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用一臺電機同時發出交直流兩種電的發電機系統,使我國潛艇真正擁有了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心”。

進入新世紀,他領導團隊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海島風能、太陽能等多能源智能微網,並將其成功應用於島礁建設工程,這一成果一舉解決了島礁供電難題。

近年來,他又帶領團隊僅歷時4年成功研製出首個國產航母電磁彈射系統,這一系統未來將裝備003核動力航母使用。

他曾獲得軍隊最高榮譽——“八一勳章”,國家“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獎勵,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

“當我看到裝備有自己研製成果的戰艦遨遊於我國萬里海疆時,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歡樂。”

——馬偉明

39歲當選院士 在我國蛋白質組學領域續寫人生傳奇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賀福初

生於1962年5月 ,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細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是我國蛋白質組學的主要奠基者。

他在國內率先引進並建立蛋白質組學支撐技術平臺,相繼開展胎肝、成人肝、肝癌、細胞分化、凋亡、SARS等相關蛋白質組研究,為重大疾病的防診治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

他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組織、器官的“肝臟蛋白質組計劃”,領銜實施“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他還率先提出了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領導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的蛋白質組及其連鎖圖。

他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分子水平上發育與進化相互關係與統一的“發育相關進化”規律性;1992年,他又分別觀察到細胞因子與受體的“協同進化”和“協調進化”兩種規律性;1993年,他再次揭示分子“減速進化”規律性。這4種規律性的發現,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發現最基本的生命現象——發育與進化統一的重要證據,填補了該理論領域的部分國際空白。

他還發現了一種能特異刺激肝細胞增殖和肝臟再生的新細胞因子即人肝細胞生成素(HPO),在國際上首次公佈其cDNA序列, 開展規模化的人胎肝cDNA克隆與測序,建立了大規模、系統的基因表達譜,發現與肝臟發育、分化、癌變以及造血系統發育等相關的基因群。

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獲美國發明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24項,國家新藥證書1項。主編專著6部、主譯專著5部。

“每個領域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珠峰,我們首先要找到它,並要以它為起點,爬上去,再站起來,這就是登峰造極。科研也一樣,首先要牢牢把握這個領域的珠穆朗瑪峰,隨時掌握領域的時代制高點;然後爬上去,努力掌握它的靈魂,站在它的制高點上。任何領域想要爬上珠峰並不容易,因為高處不勝寒。位置越高,氧氣越稀薄,外在可以助你的東西也越少,越需要依靠你的體力,你的意志,你的靈魂去完成。只有偉大的科學家,才能憑藉巨人的肩膀取得新的建樹,成就新的境界!”

——賀福初

他研製的“天河一號”為我國捧回第一個超級計算機領域“世界冠軍”,讓“中國速度”震驚世界

第91個建軍節 今日科協帶你認識9位“將軍”院士

楊學軍

生於1963年4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計算機領域專家, 長期從事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系統軟件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也是我國銀河-Ⅲ研製工程總設計師。

他參與了“銀河l”巨型機的“CFT移植與開發”工作,提出高效編譯優化方法和指令調度優化算法,提高了“銀河l”編譯系統的向量計算效率。

他還擔任了“銀河2”巨型機“多任務庫”攻關核心人員,攻克了多處理機並行軟件的關健技術之一——並行處理技術的難關,為“銀河2”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目於1993年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承擔設計了我國“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的設計工作,提出採用“異構協同計算技術”設計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方案,該系統實現以峰值速度4700萬億次、持續速度2566萬億次每秒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在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TOP500強排名第一,成為世界運算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他曾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陳嘉庚信息技術科學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只有積極的搶佔未來新軍事變革的制高點,要走軍民融合的路子,舉國之力來攻克一個一個的技術難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國防科大既為國家建設做貢獻,也為科技強軍做貢獻。這麼多年來,應該說在軍民融合的路子上,我們摸索了很多經驗,在這方面,將來還要加大力度。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還會有新的成果向黨中央彙報,向中央軍委彙報,向國人彙報。”

——楊學軍

科技是軍隊的核心戰鬥力

以戎裝院士為代表的我國科研人才

是我國軍隊戰鬥力建設的核心資源

他們的每一次的重大技術突破

都會引發部隊戰鬥力的質變

讓我們向這些戎裝院士致敬

致敬他們對國防事業的

無限熱愛和使命擔當精神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