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決日報|消費升級時代,Keep推輕便摺疊跑步機切入線下健身房

創投決日報|消費升級時代,Keep推輕便摺疊跑步機切入線下健身房

創投決是一檔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搭建的創投PK的真人秀節目。創投決創造條件促進眾創空間蓬勃興起,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互動,是為創新創業項目投資融資、渠道合作、思想交流、品牌曝光的“超級平臺”。


創投決日報:

Keep切入線下,並有希望成為新年輕群體生活方式和消費升級賽道。

創投決日報|消費升級時代,Keep推輕便摺疊跑步機切入線下健身房

毫無疑問,Keep的「線下變現」邏輯已經被資本認可。否則單以線上流量和活躍數來給Keep估值,顯然不足以撐起D輪1.27億美金的體量。

開健身房、賣跑步機、賣運動周邊。從年初線下健身房Keepland開業,到3月份Keep發佈會推出以跑步機為代表的KeepKit硬件,再到電商系列KeepUp,Keep似乎一下子成了幾乎所有運動健身領域公司的對標企業——瞄準的是健身房、運動周邊消費和運動硬件,場景從商用跨越到家用。不論是健身房、團操工作室、甚至健身艙,或是跑步機、划船機甚至健身智能設備,還是各原創運動消費品牌,都在揣摩“Keep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

為什麼Keep能幹這麼多事?原因一方面在於Keep的頭部流量和品牌效應,更重要一方面在於,行業本身亟待改造。

換句話說,Keep有機會把運動健身行業重新做一遍。

重做行業的野心足夠大,但產品經理王寧的線下嘗試卻很小心翼翼。目前來看,似乎發力很準。Keep做跑步機,選中的是摺疊輕巧模式;開健身房,切入點是小型團操工作室。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成績讓資方在投資協議上籤下了字。

創投決日報|消費升級時代,Keep推輕便摺疊跑步機切入線下健身房

Keep創始人王寧

KeepKit跑步機的嘗試,前有輕巧型跑步機——小喬,在2016年天貓雙十一兩個多月3萬臺的銷量試水,證明了用戶對於產品的接受度以及付費意願。KeepKit跑步機沿用了這一產品路徑,併疊加了keep線上課程。Keepland線下團操健身房的開啟,已經有超級猩猩和樂刻等小型化和團操主導的健身房探路。

也就是說,面對傳統行業“笨重龐大”的跑步機,和“年卡銷售導向”的健身俱樂部,Keep用相對簡單的“輕便摺疊跑步機”,和按次付費的團操房,便快速撕開了口子。再用本身流量和課程優勢,快速擴大規模。就Keep跑步機3月份上線兩個月1萬多臺的數據,和keepland目前的滿客率,顯然資方是滿意的。

Keep短期要做的,就是開更多健身房、賣更多跑步機。

當然,面對健身人口滲透率不到3%,跑步機年銷售量不到300萬臺的存量市場。資方更願意把希望寄託在增量市場——消費升級和新人群的運動生活方式。

如果把「消費升級」描述為年輕人和中產階層展示「Better Me」的消費取向,那麼健身幾乎和這一取向完美匹配:健康、時尚的健身,讓人身心感覺更美好,至少能在朋友圈讓自己和他人感覺更美好。

健身不僅賦予身材變美的功能價值,更賦予人審美和追求的精神價值。Better Me=健身

創投決日報|消費升級時代,Keep推輕便摺疊跑步機切入線下健身房

Keep跑步機

Keep的1.4億註冊用戶也已經表明,年輕健身人群的增長非常可觀。有數據顯示,小紅書和知乎上關於運動健身板塊的內容,流量表現強勁。面對未來95、00後健身新人群,以及整體消費升級對於「運動健身」需求的增長,市場有理由快速撐起不止一家健身獨角獸公司。

按照Keep本輪投資方高盛董事總經理張凱勳的說法,看好Keep成為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領先運動品牌。

90後的王寧大概沒有想到,一家健身應用的邊界可以如此廣大。邏輯類似美團,依靠龐大用戶量形成最上層的流量池,再層層轉化,尋求變現。美團圍繞剛需的“吃”,Keep圍繞垂直的“運動”。也有把Keep比做美圖秀秀,通過美圖工具應用,拓展美圖手機等智能硬件的邊界。

不同的是,美團對於線下餐廳的意義可能是“賦能”,但Keep對於線下健身房的意義,“賦能”和“顛覆”,只在一線之間。

Keep的“顛覆”邏輯很簡單,即自營Keepland健身房。按照按次付費團操課的選址要求,人流密集的商圈是必選之地。也就是說,如果持續擴大開店,Keep門店的三公里,可能是大型健身俱樂部和精品團操工作室。對於上述場地來說,三公里內的競爭難以避免。

Keep的“賦能”更多是產品和流量。比如Keep的新課程MIXT,以及和屏幕結合的24人循環課程,通過課程的to B版權授權方式,提供服務。而流量上,Keep線上課程付費用戶,理論上已經有更強的線下轉化效率。

也就是說,課程依然是Keep產品的核心,再持續轉化。不同的是,轉化落地有可能是自營,也有可能是第三方。目前來看,課程研發和落地,都需要時間。

創投決日報|消費升級時代,Keep推輕便摺疊跑步機切入線下健身房

Keepland

挑戰Keep的問題同樣十分明顯,不論是線下開店、賣跑步機。前者需要精細化運營,後者需要持續的迭代能力,這對於一個沒有線下實體經驗的互聯網團隊來說,都是考驗。

因此,面對融資過億美金Keep,線下健身房的“三公里”護城河,已變得十分關鍵。對於常規鍛鍊俱樂部用戶來說,距離可能依然是第一選擇要素,但在按次付費的團操領域,距離有可能並不是第一要素,課程和教練吸引力才是。因此在區域性市場,深耕用戶變得十分關鍵。

或者,如果面對增量的年輕和消費升級人群,行業的競爭激烈遠沒有到顛覆的地步。Keep可能是健身行業創新的先行者,而對於未來的變數,資本將會讓這一切更快到來。

來源| GymSquare精練 作者|克里斯唐

備註:本文來源於網絡,轉載僅出於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留言聯繫,我們協調給予處理(或刪除)。如不同意轉載,請及時告知並撤除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