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黑夜,沒有月亮也沒有星光,真正的伸手不見五指。

如果讓你在這樣的氣象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你可能會開出一個裝備清單:微光夜視儀、紅外熱像儀,如果有坦克的話還需要熱成像觀瞄儀……如果這些裝備統統沒有,你怎麼辦,認為這仗沒法打?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擁有先進單兵裝備的解放軍

建國前,解放軍打過很多次這樣的仗。很多戰鬥已成經典。說夜戰是解放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並不為過。

在今天的解放軍現役部隊中,還有多支以「夜老虎」命名的部隊。這種命名,既是對歷史的紀念,也體現了一種驕傲。他們引以為傲的資本,由千萬次戰鬥積累而成。

為什麼重視夜戰

首先在於夜戰的突然性。有人做過實驗,肉眼在月光下只能發現240米處走動的人員,在星光下這一距離為70米,二者皆無的情況下,這種距離只有十幾米甚至幾米。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解放軍

在這樣的距離上,一旦部隊發起大規模攻擊,對方往往根本來不及反應。心理素質差點的敵人直接就崩潰了。

其次,從紅軍、八路軍到人民解放軍,我軍長期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在缺少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為儘可能謀得作戰條件的對等,削弱敵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只能選擇夜戰,從而減少自身的傷亡。

紅軍曾害怕夜戰

所謂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文化中,黑夜都始終與一些恐怖、可怕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西方人想象出吸血鬼,中國人則相信鬼魂會在夜間出來活動。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紅軍

早期,紅軍的根據地大多在大山深處。晚上山高林密,月影婆娑,加上不時冒出兩聲老鴉叫,膽子小點的走路都兩腿打哆嗦。

據粟裕回憶,早期確有部分紅軍幹部和戰士,夜晚怕鬼不敢外出。有的部隊不會夜戰、巷戰,連東南西北也辨別不清。所以,當時除了行軍打仗,還要組織官兵講科學、學知識,並進行夜戰方面的訓練。

在準備工作上,類似南昌起義部隊那樣,夜戰時有條件部隊要以白毛巾或白手帕圍繞頸上。同時強調,夜間攻擊儘量用刀,不要開槍,一則用刀動靜小,更隱蔽;二則畢竟人多,子彈不長眼,打槍容易誤傷自己人。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南昌起義部隊,胳膊上纏著白毛巾

不過,鑑於部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參差不齊,紅軍初期的夜戰水平總體並不算高。以至於長征開始前,總政治部專門下了通知,要求夜間行軍要嚴格注意肅靜和秩序,不能喝冷水、吃生東西,防止鬧肚子,既壞了身體,也容易暴露。

抗戰中成名

抗戰時期,完成改編的八路軍面臨著一好一壞兩個境況。

好的是經過長征鍛鍊,部隊夜戰的軍事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一般打仗或夜間行軍時,不大再需要強調一些生活瑣事了;壞的是相比之前的國軍,日軍的火力更猛也更加立體。

對此,八路軍的做法是,將夜戰進行到底。

打完平型關戰役後,林彪曾總結過對日夜戰要點,林彪認為,夜裡作戰,日軍的飛機、大炮、坦克、騎兵跟瞎子沒兩樣,日軍也缺乏夜戰經驗,所以,八路軍主要應利用夜戰殲滅敵人。

林彪還對不同的光照條件採取什麼規模的戰鬥進行細分,

月光下可大規模戰鬥,星光下小規模,黑夜主要是擾敵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八路軍在製作手榴彈

隨後的八年時間裡,八路軍的夜戰基本按此方針進行。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夜襲陽明堡機場一役。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激戰正酣,22歲的陳錫聯帶領八路軍769團抵達忻口以北的代縣。陳錫聯從天上的飛機判斷日軍在附近有個機場。經過情報偵察,查明機場在陽明堡。

陳錫聯決定幹掉這個機場,為此制定的計劃是:一個營負責襲擊機場、摧毀敵機,一個營負責阻擊可能的增援,還有一個營做預備隊。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襲擊陽明堡機場

19日夜,在當地一名老鄉帶領下,部隊輕裝出發,刺刀、鐵鍬、手榴彈等容易弄出聲響的都用繩子捆的緊緊的。戰鬥從發起到結束,用了不到一個小時,敵機24架全部被手榴彈炸燬。事後,國民政府給769團發來獎金和嘉獎令。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大陸的日軍自恃火力強大,不大重視夜戰。但後來在太平洋的島嶼上,面對火力更為強大的美軍時,日軍也被迫進行夜襲,並取得較大成功,美軍一度為此頭疼不已。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夜間衝鋒的日軍

不過,美軍真正的頭疼還在後面,不久之後在朝鮮戰場,他們又領略了志願軍的規模更大的夜襲戰。

朝鮮戰場夜襲美軍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與當時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一較高下。雙方從武器裝備、通信設備到後勤保障都存在代差。志願軍將對黑夜的利用發揮到極致。

1950年11月,入朝不久的志願軍與美韓軍隊迎頭碰上。在朝鮮雲山,志願軍第39軍於夜間發起進攻,利用暗夜大膽穿插,將正在換防的美騎兵1師8團與南韓第1師分割包圍,形成膠著狀態。美軍的強大火力作用發揮大受影響。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雲山之戰志願軍痛擊美軍

雲山之戰志願軍最終獲勝。對於志願軍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美第8軍軍長泰勒意見很大。他認為志願軍在黑暗中接近他們陣地,然後緊緊纏住他們,使他們無法要求炮兵射擊和空中攻擊。

日本陸軍自衛隊在《作戰理論入門》中,將雲山戰鬥作為模範戰例編入。

在戰鬥中成長

從解放軍91年的成長史看,似乎冥冥之中有天意,這支軍隊從成立的那一天,就是以夜戰開局,此後,一直都面對著武器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對手。

有個更高級別的對手當自己的陪練,這對解放軍來說是件幸福的事情。在這種相互博弈的過程中,每越過一個對手,解放軍包括夜戰能力在內的戰鬥素質就躍升一個臺階。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遼瀋戰役的解放軍

紅軍時期,夜戰處在不斷的探索並在戰鬥中總結成長的階段。抗戰時期,夜戰主要是攻擊日軍的非戰鬥部隊或數量較少的地方衛戍部隊。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實力的增強,夜間作戰規模從過去的分隊級向團、師甚至軍一級擴大。正是在這一期間,解放軍將穿插迂迴、遠程奔襲、圍殲重兵集團、攻克堅固城防等戰術練的滾瓜爛熟。

有了這種訓練,朝鮮戰場上將夜戰提升至戰役規模才能成為可能。實際上,抗美援朝戰爭中,幾乎所有戰役都是在夜間發起的。連美軍都悲哀的承認:「月亮是中國人的。」

沒有夜視儀的年代,解放軍怎樣打夜戰?

雲山之戰,志願軍俘虜的美軍

客觀地說,看不清目標,辨不清方向,協同難度大,對黑暗恐懼等等這些黑夜作戰弊端,對敵我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即使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用以分辨敵我的依然是胳膊纏毛巾、地上畫白線這種原始的方法。

志願軍擅長夜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像學者分析的那樣,靠的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豪邁氣概。這也是夜戰成為解放軍優勢的根本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