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整個信用卡行業正在大躍進。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央行統計顯示,全國信用卡髮卡量達到6.12億張、人均持卡量0.44張;信用卡廣告承包了地鐵、機場廣告牌,還瞄準線上獲客——流量新貴抖音,還有社交巨頭微信的朋友圈,信用卡儼然正變成一款全民性金融產品。

不過,在信用卡門檻大開的時候,髮卡量漫灌的情形時有發生。近日,一家信用卡量去年增50%的行業黑馬提示了信用卡申請的相關風險,暴露了信用卡產品日益去金融化而呈現“消費品化”時,要提防的三個問題:非正規渠道辦卡詐騙、惡意逾期抬升資產不良、個人金融信息資料安全性隱患。

信用卡大躍進時的風險提示

浦發銀行信用卡業務及業績,近三年來呈大躍進式的增長,是行業內公認的“大黑馬”。2017年末,該行累計髮卡4116.52萬張,較年初增長近50%,相比在2011年末,該信用卡中心累計髮卡611萬張,僅為“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彼時髮卡量的15.4%;今年3月4日,該行信用卡2018年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到了7月中旬,該行2018年營業收入已累計突破300億元。

不過,勢頭猛進之際,8月2日,該行信用卡中心卻公告提示了信用卡申請風險。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提示了三點風險,具體是:

1、申辦浦發銀行信用卡應通過銀行正規渠道,不要輕信任何非銀行官方渠道宣傳的扶貧或普惠信息等類似虛假宣傳,不要通過中介機構或他人代辦等方式申請信用卡,避免發生個人金融風險及財務損失;

2、客戶需根據信用卡領用合約約定,按時償還其信用卡賬戶內全部欠款,包括本金、利息及相關費用。切勿輕信不法分子可不歸還本金的虛假宣傳;

3、妥善保管個人信息,不要將個人金融信息資料(身份證號碼、信用卡卡號、有效期、信用卡密碼等)洩露給他人。

在其信用卡中心公告欄裡,另一條置頂的風險提示《通過正規渠道申辦浦發銀行信用卡的安全提示》發佈於2015年5月,正是該行信用卡業務起步飆升之初;2014年末,該中心髮卡量930萬張,到了2015年末突破至1156萬張,而到了2016年末,翻了一倍以上、達到2758萬張,而到了2017年末,較年初增長49.23%至4116萬張。2017年一年,該行發了1358.21萬張信用卡,比2002-2011年10年累計的髮卡量都多。

在上述發佈於2015年的《安全提示》裡,該行卡中心發現有不法分子利用申請人急於辦理大額信用卡的心理,製作假卡並向申請人騙取高額辦卡手續費。8月2號的三點風險提示第一條也是提示辦卡渠道合規化;而從第二條和第三條來看,該卡中心的提示,要按時償還全部欠款(含本金、利息及費用),要注意保護好個人金融信息(身份證號、卡號、有效期、卡密碼),這至少顯露了信用卡大躍進時易發的兩個問題:有用戶聽信可不歸還本金的宣傳、惡意逾期;個人金融信息資料安全性隱患。

髮卡量漫灌,花式營銷獲客

浦發銀行信用卡火箭般速度增長背景是,整個信用卡行業正在大躍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央行統計顯示,全國信用卡髮卡量達到6.12億張、人均持卡量0.44,而在2011年,這一數據是2.85億張、人均持卡量0.21;信用卡均授信額度也翻了一番。

銀行年報數據也顯示:截至2017年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三家的累計髮卡張數進入“萬億級”卡量俱樂部,工行、民生銀行(5.850, 0.03, 0.52%)髮卡增幅翻了一倍以上;工行信用卡髮卡總量依舊第一名,累計髮卡量達到了1.43億張,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分別以1.06億張和1億張緊跟其後。

信用卡儼然正變成一款全民性金融產品。各家信用卡花式營銷,不管是粉絲經濟定製卡、承包地鐵、機場廣告牌,還是瞄準線上獲客——流量新貴抖音還是社交巨頭微信的朋友圈、甚至知乎上廣告鋪天蓋地。當此之際,信用卡門檻大開,不乏髮卡量漫灌的情形。

就在近日,券商中國記者的微信朋友圈中,就出現了一家老牌外資行和A股上市城商行的信用卡推廣內容。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更多人則通過手機短信接收到了不同銀行的信用卡推廣信息,甚至出現同一個號碼,相隔數天,推送兩家不同銀行信用卡辦卡推廣的情況。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另一個普遍現象是,不少信用卡布局文化娛樂創業產業,圍繞明星粉絲經濟、表情包大IP、甚至紅色旅遊,開拓出各類花式繁多的主題卡。比如,行推出的“手機信用卡”瞄準年輕消費者並有意開拓向三四線城市、發展家裝和旅遊等消費貸;浦發銀行和流量明星楊洋合作,發行了三款楊洋粉絲主題信用卡:楊洋主題卡(青春YOUNG)、楊洋主題卡(得意YOUNG)和楊洋主題卡(自在YOUNG);招行信用卡推出的長草顏丸子主題卡、真人明星信用卡;工行信用卡推出的各類定製卡等。

一些信用卡中心,涉入線上線下、同業異業聯盟,藉助電影、話劇營銷、演唱會項目合作等靈活樣式,在市場活動和產品開發上融入“娛樂化色彩”,信用卡產品也因之輻射受眾廣、自帶話題流量,日益去金融化而呈現“消費品化”。

信用卡漸成零售業務主力的風險隱患

廣告鋪天蓋地意味著高企的市場和營銷費用。

北京某信用卡中心資深從業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一家近年信用卡業務大爆發的股份行,曾花了約500萬元聘請一位流量明星代言主題卡,在當年獲得了數百萬張的新增開卡量,營銷團隊覺得非常值。近期赴港上市的51信用卡,2017年支出營銷及廣告費用5.98億元,新增註冊用戶平均獲取成本為19.2元,這已經遠大於低於行業內上百元的平均水平。

但是仍然有很多銀行信用卡中心在持續重金做推廣,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信用卡業務正成為轉型零售業務主力。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末,信用卡消費同比增長為34.7%,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23.0個百分點。

年報顯示,工、農、建、中四大行的信用卡貸款餘額增速均遠遠高於同期的房貸、個貸增速;招商銀行2017年信用卡消費交易額29699.92億元,居同業第一;招行、建行、工行、交行等的年刷卡交易額均在2萬億元以上;股份行信用卡消費交易額同比增幅普遍在30%以上,浦發銀行更是同比增76.33%,刷卡交易規模在2017年攀上萬億元。具體來看:

工行信用卡髮卡總量依舊第一名,累計髮卡量達到了1.43億張,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分別以1.06億張和1億張緊跟其後;

建行信用卡業務實現收入422.42億元,較上年增長12.20%,主要是刷卡交易額提升和分期業務發展,相關手續費收入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農行信用卡手續費收入226.9億元,較上年增加25.91億元,增長12.9%,主要是由信用卡分期業務創收;

交行信用卡業務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支柱,利潤同比增長17%,其中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43%;

招行信用卡實現收入544.51億元,其中利息收入395.38億元,同比增長22.4%,手續費和佣金收入149.13億元,同比增長31.75%;

中信信用卡業務收入390.65億元,比上年增長53.17%;其中利息收入85.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36%,佣金及手續費收入305.64億元,比上年增長69.76%;

光大信用卡營業收入280億元,同比增長35.66%。

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等認為,信用卡業務貢獻零售銀行營收半壁江山,卡均收入和卡資產回報率都在走高。自2010年以來,招行和中信信用卡業務收入與零售銀行營收比例持續上升,招行由2010年的24.2%升高至2017年的49.4%;中信銀行由27.65%升高至71.84%;而浦發銀行則因為信用卡業務收入持續增長,實現“繞道超車”,2017年信用卡業務收入487億元,成功超越中信銀行。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不過,天風證券也提醒,背靠銀行低成本資金優勢,發展消費金融、分期、手續費、佣金的信用卡業務,不排除經濟超預期下行導致資產質量大幅惡化、存款成本快速抬升的風險。

而另一個值得警惕的是,儘管人均持卡量、卡均授信額度水漲船高,但信用卡逾期未償近年也在大幅增加。

信用卡花式營銷獲客 行業黑馬給出三條開卡風險提示

根據今年5月24日,央行發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711.48億元,比8年前翻了8倍多。而統計近七年來的信用卡半年未償信貸總額變化,不難發現,它們的增幅雖然週期性波動、但總體上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商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也由2011年的1.19%逐步攀升至2016年末的1.9%的相對高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