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2018年將是怎樣的姿勢

知識付費,2018年將是怎樣的姿勢

在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時代下,知識需求發生升級,跨界化和碎片式學習,把人的時間拆分的支離破碎,利用這些時間間隙來學習,傳統閱讀和學校教育已經沒有辦法滿足。

舉個例子,商人做生意可能在自己領域非常專業,可能對法律一竅不通,這時候就需要專門去學習進修。但是商人去學校脫產學習是不現實的,知識付費應運而生。

信息爆炸時代,無時無刻不再給你帶來新的認知,跨界知識,獲取具有價值意義的有效信息成為了用戶新的痛點,大背景之下,基於知識或經驗的付費分享,利用付費這一門檻,一定程度上幫助用戶篩選有效信息,同時也能讓優質內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將雙邊價值最大化。

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知識付費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利用知識的不對稱性,抓住人們對名人或專業人才的仰慕心理,給人營造出拉近彼此之間距離的既視感。

內容付費大門開啟

"知識就是財富"是一句經典格言。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擁有知識已不再僅僅是被描述為學富五車或滿腹經綸,而是財富真正的源泉。為知識和內容付費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知識的傳播複製成本變低,但知識的生產和獲取成本在逐漸提高。人們對於內容付費的接納程度也正在提高。

從2017年開始,一系列標誌性的事件讓內容付費漸漸成為時尚。2017年6月4日,付費問答平臺——"小鵝通"上線。通過這一平臺,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給自己提供幫助的那個人,用一分鐘時間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領域的專家也都加入小鵝通付費問答模式。隨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知乎上線知乎live等等。

目前小鵝通已經構建出六大核心功能,分別是內容展現,營銷互動、用戶管理、社群運營、數據分析及財務管理、高端定製,用這些功能幫助大家打造自己的內容變現平臺、完成內容變現與用戶管理,併為其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與運營解決方案。

而你只需要在登錄小鵝通管理臺,管理臺裡面有各式各項的功能,他們就像積木一樣,可以任意組裝、搭建,最後生成自己的知識店鋪。店鋪搭好後會生成一個網頁,你把這個網頁的鏈接發到朋友圈、微信群、公眾號菜單欄,或者您要是有APP的話,也可以直接把鏈接放進去,這樣別人就能通過這個網頁鏈接進入到你的知識店鋪中。

進入2018年,這一趨勢絲毫沒有減速的跡象。3月7日,豆瓣網推出了首款付費產品——"豆瓣時間";隨後騰訊CEO馬化騰表示,微信公眾號正加快上線付費訂閱。

在注意力和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的時代,這些敏感的機構和個人彷彿嗅到了遠處傳來的風信,準備拎著知識迎風而起。

為什麼會為知識付費

1、時間成本

選擇太多,用戶決策癱瘓,自己選擇的時間成本增加,願意通過付費來代替個人搜尋選擇,這使知識付費成為可能。

2、 金錢成本

"得到"上賣的音頻乾貨,商學院筆記,乾貨圖書標價其實也很低,學習課程不用到現場,也不用訂機票酒店出差奔波,這就是在降低人學習的金錢成本。

3、社交貨幣

知識越來越成為一種社交貨幣。

你沒看過《琅琊榜》,但是看過幾篇有關《琅琊榜》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別人聊天談話的話語權;你沒讀過《必然》,但是你買了,遇到這個話題你就可以插嘴聊兩句;你沒看過《大魚海棠》,但是看了別人的影評,你就敢像看過一樣說這是一部非常優質的國產動漫。

對於付費知識產品來說,社交貨幣往往意味著產品有人格的背書,有和別人交流的談資。用戶願意為內容買單,內容實際有效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馬雲、柳傳志、雷軍推薦了,你看了就會有成功人士的感覺,你和別人聊天就會有話題。

"大家其實是願意去為那些有價值,能夠給他提供決策幫助,甚至是他非常感興趣的知識去付費的。我認為這個需求一直都存在,但是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產品形態能夠比較好的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到現在來看,它整體能夠在新的產品形態裡得到釋放。"

內容+服務型產品

沿著知識付費誕生的路徑向未來畫一條拋物線,我們能看到什麼?沒有信息的時候,我們渴求信息。沒有知識的時候,我們渴求知識。現在,信息知識已經足夠多了,還有什麼是我們沒有的?

不知道哪個論壇上的某位智者說過: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倘若說,知識付費告訴了我們足夠多的"道理",那麼接下里我們欠缺和需要的應該就是"過好這一生"了。

沒有任何傳統考試可以向企業保證取得高分的用戶將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互聯網運營或者新媒體總監。考取任何證書也不再能保證用戶在這些崗位場景裡取得成就、獲得回報和贏得掌聲。用戶想在這些崗位上獲得美好生活,他們得有能力做到這些新興崗位需要他們做的。只有做到,才會產生信心;而知道越多、能做到的越少,反而更容易焦慮。

那麼對於內容型或者服務型產品,是否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審視和評價它們的生產及交付過程呢?

"內容+服務"型產品將引發用戶對價值生產和交付過程的關注並提出要求。如果我只是簡單地購買了知識付費產品,那麼買過之後它就是屬於我的了,我可以聽或者不聽,總之它一直存在手機裡,靜態地待在那裡;即便產品令人失望,我至多也只是發句牢騷,不用就是了。

但是對於為小鵝通提供內容服務支持的產品來說,它始終和用戶保持著關係,有些服務時刻待命,有些會生長進用戶的能力組合中,成為用戶的一部分。誇張點說,這些持續支持型服務在相對應的場景裡就像是空氣和水,用戶當然會比消費一次性產品更關心它的質量。

用戶需要知道企業在創造這種服務的過程中到底都做了些什麼?他們把大多數時間用來營造信息差來收智商稅,還是用來確保內容服務的產出?"內容+服務"型產品設計的出發點和重點是什麼?它們和用戶的關係是什麼?

市場何時爆發?

無疑,當尋找到有價值信息的成本越來越高時,為了提高尋找準確、有用信息的效率,用戶為此支付一定費用是合理的,且未來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內容付費領域仍有許多尚待解決的難題,譬如我們上面談到的用戶付費習慣的持續性、長尾挖掘以及監管和版權問題。內容付費這件事短期內不好說什麼時候會有爆發式增長,但一定會是持續地增長。長期來看,這個模式會有很多的進化空間,可能到時候呈現的形式現在還想象不到。

內容付費意味著人們對高質量知識內容的渴求,同時也表現出對知識本身的尊重,有迫切需要的人自然會樂於付費。但是,至於如何衡量其價格,目前尚無可量化的通用方法。並非所有內容都有被付費的價值,內容的稀缺性或者內容定製服務(的標準)必須至少佔一個。這個領域還處於很早期,能夠容納幾個公司,但是要求也一定是很高,不但要能洞察用戶的真正需求,在流量、運營、市場各個方面都要有很強的能力才可以。市場上已經有了一些有份量的玩家,新進者還是要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