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爲何劍指成都?

近年來,隨著中國二三線城市潛力進一步釋放,越來越多在一線城市生根發芽的跨國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處於快速發展中的內陸二三線城市,試圖在這片新興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在一眾有潛力的二線城市中,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西南地區唯一的國際化城市,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的目光。如瑞典宜家家居早在十多年前便在成都開設了西部地區首家賣場,跨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在成都成立財務運營中心,作為亞馬遜亞太區的第二個財務服務中心,為亞馬遜對內和對外的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財務服務。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根據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目前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81家,這些企業涉及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投資領域。企業數量、投資額和行業面均居中西部城市之首。隨著成都自貿區掛牌和推進建設,未來這一數字勢必還將攀升。

中西兼顧的城市氣質,跨國企業的沃土

作為一家跨國電商的財務高管,Richard也於2017年帶領團隊從北京轉戰成都,負責成都辦公室的財務運營工作。對於其所在企業在成都的佈局,Richard認為,這是順理成章之舉。“不僅是我們公司,所有世界500強和外企都在看二線城市的機會。我們公司的業務擴張速度非常快,選擇成都是我們醞釀已久的結果。”

至於為何會在二線城市裡相中成都,Richard透露,是綜合考慮了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圍、產業佈局和“人才池”規模之後的決策。“目前,互聯網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在成都已經有非常大的規模,其次在二線城市中,成都的大學和畢業生比例也是名列前茅,‘人才池’很大。另外,成都的城市氣質可謂中西兼顧,對外企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2017年5月底,Richard所在成都財務中心正式開業。成都中心旨在為其東北亞業務提供財務運營支持。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Richard Huang

人才池大,城市充滿生機活力

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進入一個嶄新的市場和區域佈局產業,開展業務,初期都會面臨不少的困難,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期。而業務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對於Richard及其團隊,亦是如此。“其實我們最初也有擔憂。” Richard 坦言,“雖然知道成都人才池很大,但能否招到合適的人才,我們最初是有些許擔憂的。”

經過一年的探索和發展,Richard發現,在成都市場找到對口的優秀人才,真的不比北京難。“我們看到一個數據,每年成都人口的流入量有50萬,比較全國其他城市,成都絕對能排到前五。這說明這個城市是有生機和活力的,因為人才願意從別的城市遷移到成都。”而且他透露,從公司運營的角度,也是相對平滑和順暢的,挑戰並沒有很大。

在大眾的固有印象中,優秀人才總是集中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或主要沿海城市,內陸二線城市面臨 “人才真空”現象。但是隨著近幾年各大主要城市相繼發起 “人才爭奪戰”,提供優秀的人才吸引政策,人才迴流現象已經愈發明顯。

Richard表示,整體來說,成都的人才素質與一線城市沒有太多差距,其所在成都財務中心有相當比例的海歸人才,且由於高校集中,成都市場上的初級人才也很豐富。“從整個市場需求量和供給量的比例來說,成都人才還是很充足的。”

但他也同時指出,相對一線城市,成都市場上高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還有待提高,目前招聘的難題在於,對於某些高階人才,需要去從其他城市挖掘,然後說服他們來成都工作。“但我相信這是短期問題,不是長期問題。” 他說,“畢竟需求量決定供給量,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把運營中心搬到成都,或者將高階職位設置在成都,自然會有高階人才不斷湧入。”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成都錦繡天府塔及周邊區域

龍頭企業佈局,政府政策支持

人才聚集孕育了產業沃土。成都的基礎製造業、高科技互聯網產業和醫療醫美行業表現尤為突出。據數據顯示,目前成都的IT產業產值超過4000億,軟件產業產值超過1550億,佔中國西部軟件產業收入總量的56%;而生物醫藥領域,僅成都高新區就擁有595家生物醫藥公司,209家企業的全年主營業額超過兩千萬人民幣,繼北京、上海之後位列全國第三。

Richard表示,亞馬遜、阿里、京東等頭部機構已經在成都佈局,帶火了成都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其他跨國外企和國內中小型企業瞄準成都市場機遇。“城市能發展起來,主要看有沒有領頭企業來佈局。有大企業來築巢,說明這個城市已經興起。” 他說,“短期內會面臨人才競爭,但等把市場做大之後,會吸引更多人才來成都市場,對所有人都是好事,對城市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成都政府對跨國企業的引進政策亦是助攻。跨國公司是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和經濟網絡的控制樞紐,掌握著2/3以上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擁有跨國公司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的競爭力、開放水平和軟實力。因此,城市的國際化和對外開放,也離不開跨國公司的集聚。

為進一步吸引跨國公司到成都發展,成都提出實施跨國公司“精準引進”計劃、跨國公司“總部提升”計劃和跨國公司“增資激勵”計劃,提供政策傾斜支持,爭取更多跨國企業落戶成都。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成都琴臺路

包容的人文環境,生活工作兩不誤

談及當初選擇接受挑戰,來成都開啟新的事業版圖,Richard坦言沒有猶豫。“從事業角度來說,這是很好的機會,一切從零開始,拓展新的事業邊界。從個人角度來說,我也非常喜歡成都這個城市,它既適合個人生活,也適合工作。”

Richard的決心,從他舉家搬到成都足以看出。目前,他和太太帶著兩個孩子在成都生活。他說,在基本的生活水平方面,成都甚至比北京更好一些,在教育、醫療和消費方面,成都都有很好的資源。“成都的綜合素質很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並沒有因為從北京搬到成都而下降。”

他表示,成都是一個適合慢慢品味的城市。“非工作時間,成都節奏很慢。你從老城區一路走來,任何地方都能發現一處古蹟,茶館、麻將館,這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有溫度的城市。而在高新區,這完全是現代化的運作方式,互聯網企業扎堆。”

國內很多城市的高新開發區白天熙熙攘攘,到了夜晚就是空城,但成都高新區則沒有這個問題。“政府的規劃很細緻,真的把生活和工作緊密聯繫在一起。” Richard說,“在高新區,有市政府、名校分校、基礎生活和娛樂設施,大家願意把家安在高新區。”

此外,作為美食之都,成都不僅有特色的川渝美食,而且遍佈世界各地美食,人才來到成都不用擔心會吃不慣。在Richard看來,成都是這樣一個城市: “你想要小資,成都有。你想要接地氣的餐館,成都也有。這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城市,你有什麼樣的味蕾,都能在這裡生活下去。”

作為擁有十幾年管理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Richard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但他坦言,在曾經工作過的五個國家的所有城市中,成都是他最喜歡的城市之一,可以排進前三。“成都本地人的包容性不差於一線城市,在這裡,你不會有異鄉人的孤獨。”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跨國企業為何劍指成都?

近年來,成都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巨大的經濟和商業進步、以及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逐漸崛起成為中西部重要的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和跨國企業駐足落戶,開放的商業環境也成為創業企業的沃土。作為 “新一線城市”的典範,成都的城市樣本需要被更多元化的聲音傳遞出去。Michael Page“未來城市智慧—成都”系列文章,通過採訪成都本土企業家、成都跨國企業高管、在成都工作的高端人才,以及Michael Page(成都)的資深獵頭,探索成都的未來機遇、城市潛力、招聘現狀和人才流動趨勢。通過講述“人的故事,帶領大家一同窺見這座西南重鎮光輝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