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現在的辣椒新品種層出不窮,每一種辣椒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不過在成都地區,作為川菜秘寶,雙流區牧馬山一帶出產的傳統品種“二荊條”,無論是色澤、辣味、香味,都屬辣椒中的翹楚。二荊條辣椒,又名“二金條”,是雙流區最具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之一。

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源遠流長的種植歷史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二荊條

雙流二荊條辣椒種植歷史悠久,是雙流區的地方特產之一,主要在雙流區牧馬山區域種植,在當地與牧馬山地瓜、黃甲麻羊並稱“牧山三絕”。雙流區位於成都平原東南邊緣,地處岷江中上游,自然地理條件十分優越。而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種植區域為起伏連綿的丘陵地帶,是四川盆地丘陵區獨特的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小氣候特點區域。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條件,造就了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優秀品質。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除了對種植環境要求嚴格之外,土壤也是影響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生長的一大重要因素。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種植區域為淺丘臺地,土壤以侏羅系地層為主,白堊系次之,土壤類型以黃壤為主,質地微酸性,PH值在6.1-6.8左右,土層厚度約為40-95釐米,保水保肥性強,供需協調,供肥效能前慢、中穩、後勁足,土壤有機質含量1.2-1.8%,全氮0.16%;富含磷、鉀、鈣、鐵等礦物質,養分較為豐富,所以雙流區發展健康農業、功能性農產品具有非常強的優勢。這些優良的環境因素,孕育了牧馬山二荊條辣椒上佳的市場口碑。

八月採摘時節忙 辣椒變身搖錢樹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二荊條

農田裡,青蔥翠綠的辣椒苗鋪成了一張張綠色的地毯,一個個或青或紅的二荊條辣椒點綴在層層葉片之中。種植戶們正忙著採收牧馬山二荊條辣椒。捧著二荊條辣椒,一張張掛滿汗珠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筐筐已經被採摘下來的牧馬山二荊條辣椒整齊地堆放在路邊。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據瞭解,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主產區為雙流區勝利鎮、公興街道辦、黃甲街道辦、永安鎮、黃龍溪鎮。就黃甲街道辦而言,牧馬山二荊條的種植面積在200~300畝,每畝地年產量1噸,每畝辣椒地的收益在5000~6000元。

牧馬山二荊條辣椒雖然品質優良,但產量並不算高。現在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種植戶們,大多都採用經過“提純復壯”的種子,來保證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品質。所謂提純復壯是指採用適當的選種措施,結合除雜去劣,恢復其原來的優良品質。

深加工品牌化經營,開創銷售新模式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豆瓣醬

隨著產業的飛速發展,如今單純地售賣新鮮牧馬山二荊條辣椒和簡單的粗加工辣椒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各種由牧馬山二荊條辣椒製作的深加工產品還依託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往了全國各地。從線下售賣新鮮辣椒再到線上銷售辣椒深加工產品,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銷售渠道真正實現了線上線下並舉,全面推行“互聯網+”經營模式,實現品牌化經營。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未來,牧馬山二荊條的發展方向主要朝著高端產業靠攏,通過建設二荊條辣椒博覽園、種植基地、高標準農田等方式,促進該產業高端化發展,走精品路子,同時也藉助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這一稱號的影響力,做大做強雙流區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產業,讓牧馬山二荊條辣椒成為當地種植戶們的“搖錢樹”,擦亮四川農業大省的這塊“金字招牌”。

綠色無公害種植方式,產業化、標準化種植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二荊條

每年11月,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種子開始育苗,到了3月便會移栽到土裡,5至6月開始掛果,7至8月進入成熟期。牧馬山二荊條辣椒在開始育苗之時,會採用種子包衣技術,避免辣椒幼苗時期受到病蟲害的干擾。而二荊條的生長過程中,當地種植戶們秉承著綠色無公害標準的種植方式,不施用任何農藥,採用物理防治辦法鋪設反光膜。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值得一提的是,辣椒不能連種。因此,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種植戶們在種植過程中實行了輪種方式,常見的是辣椒和水稻的輪種。頭年種過牧馬山二荊條辣椒之後,次年種植戶們便會在原土地上種植水稻,種植水稻之後的土壤十分肥沃,待到第三年再種植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結出來的辣椒品質就會更為優良。水稻和辣椒的輪換種植,不僅保證了牧馬山二荊條辣椒的品質,也使得種植戶們的種植方式更加多元化,推動了他們收入的提升。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以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而著稱。而創造川菜獨特美味必然離不開郫縣豆瓣和雙流二荊條的功勞!本來這兩個相輔相成本該相親相愛的佐料,卻在上個月的《天府農業品牌嘉年華成都專場》上大“幹”了一場,究竟是誰贏了呢?

一個優勢品牌可以帶動一個產業,一個優勢產業可以催生一個特色園區,這就是郫縣豆瓣所凸顯的品牌力量。郫都區依託“郫縣豆瓣”傳統特色品牌優勢,成立的全國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特色產業化園區“中國川菜產業化園區”就是最好的例證。

郫縣豆瓣是川味食譜中最常用的調味佳品,並於2006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因在選材與工藝上獨樹一幟,與眾不同,被譽為“川菜之魂”。

來歷

相傳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福建汀州府孝感鄉翠享村人,陳逸仙遷入郫縣,子孫繁衍,久居其地,人稱陳家笆子門。1688年(清康熙年間),陳氏族人無意之中用曬乾後的葫豆拌入辣椒和少量食鹽,用來調味佐餐,不料竟香甜可口,胃口大開,這就是郫縣豆瓣的雛形。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郫都區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境內除西北角有一塊淺丘臺地外,均屬一望無際的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生產郫縣豆瓣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因為日照相對較多,空氣溼度比山區高,在風力的作用下,形成溼空氣的流動循環,為郫縣豆瓣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提供了最佳環境,使其微生物菌種群落在這種極佳的環境中充分裂變生長、純化。獨特的微生物群的共同作用造就了郫縣豆瓣獨特的外觀品質和內在風味。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郫縣豆瓣通過長期翻、曬、露等傳統工藝天然精釀發酵而成,具有瓣子酥脆化渣,醬脂香濃郁、紅褐油潤有光澤、辣而不燥、黏稠適度、回味醇厚悠長的特點,是川味食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佳品。

原料

1、優質紅辣椒:主要採用郫都區及郫都區附近地區的二荊條紅辣椒,採摘時間在每年的7月至立秋後15天,要求色澤紅亮、肉頭飽滿、無黴變、無雜物。

2、蠶豆:技術指標符合規定的蠶豆,主要產自川東地區和雲南省。

3、工藝用水:水源取自郫都區地區的地下優質水源,水質符合相關規定。

雙流二荊條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雙流二荊條,是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的著名特產,是雙流區最具地方特色的一項經濟作物,通過長期實踐與探索,形成了輪作、間套、種椒選留、漿窩、培土、抹芽整枝等適合雙流地區氣候、土壤、耕作等特點的獨特栽培技術。

特點

雙流二荊條辣椒果肉含水量低,果皮細膩較光滑,香味濃郁,辣味適中,乾鮮兼用,宜於加工;辣椒油呈硃紅色,稍遠即能聞到辣香味,是其它辣椒不可比擬的,是正宗川菜不可缺少的調料。

雙流二荊條化身“二金條”

一是它煎油色澤紅亮,紅油能自動向盤邊濺射上爬,口感辣度適中,味香。

二是椒角細長,椒尖有“J”形彎鉤,椒果外形美觀、晶 瑩碧綠。

三是辣椒果皮和胎座中含有辣椒素,是辣味的來源,辣椒素含量的多少因品種而不同,一般含量約17%—27%。二荊條辣椒高達27%以上,每100 克鮮椒中含胡蘿蔔素1.56毫克和抗壞血酸105毫克,較一般蔬菜含量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