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詩經》《史記》歷代名句68誨——高山仰止,博學篤行

《易經》《詩經》《史記》歷代名句68誨——高山仰止,博學篤行

《詩經》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易經》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老子》

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尚書》

8.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9.滿招損,謙受益。

《左傳》

10.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1.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12.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國語》

1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論語》

14.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1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7.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0.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禮記》

23.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2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5.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2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易經》《詩經》《史記》歷代名句68誨——高山仰止,博學篤行

《孟子》

2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0.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3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荀子》

3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莊子》

3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管子》

34.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3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韓非子》

36.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離騷》

3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戰國策》

38.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3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40.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秦漢魏晉南北朝

4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諫逐客書》)

《易經》《詩經》《史記》歷代名句68誨——高山仰止,博學篤行

司馬遷《史記》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44.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

45.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劉向《說苑》)

46.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劉向《說苑》)

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班固《漢書》)

48.前車之覆,後車之鑑。(班固《漢書》)

49.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50.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51.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陳壽《三國志》)

52.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

5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54.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

55.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唐代

56.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5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58.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59.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60.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6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62.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6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

6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6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67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68.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