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多個社會角色,但作為一個孩子,他的社會角色只有一個,這就是學生,所以學習是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

既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為什麼許多孩子不想做?為什麼許多父母對此又感到束手無策呢?究竟有沒有好辦法幫助厭學的孩子走上正常學習的軌道呢?

本文就著眼於這個問題,來給父母們支個招——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一位厭學高中生的來信

多年以來,我接待了成百上千厭學的孩子,這不,就在最近,又收到了一名高中生的來信,很是驚訝。我驚訝於這個孩子儘管厭學,卻有勇氣求助,一定不簡單,一定可救藥。

在信中,孩子流露出了明顯的厭學傾向,也表達了對父母的憤怒情緒,並且希望我能幫到他。

來信說:“我是一名高中生,但是不想繼續學習生涯了。”“初中的時候,我的學習成績還可以,但到了高中,學習老是跟不上,就開始厭學。特別要命的是,不管在平時還是大考我都緊張不起來,好像跟我沒什麼關係。”

“最近,我跟父母談了我的想法,他們都非常生氣,除了逼著我去上學,還跟我講了許多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一連講了好幾個深夜,我卻越聽越反感,心裡亂極了。”

“我也很想讓自己有出息,但是非得要學習嗎?”“真心希望老師能夠幫幫我,我的選擇對嗎?如果非要上學,我怎樣做才可以想學呢?”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學生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必須要學習,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

不管父母是怎樣認識的,也不管孩子是怎麼厭學的,孩子的年齡就是學習的年齡,孩子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學習是必須的——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

也許你在大街上閒逛著,也許你在家裡傻待著,也許你在學校了混日子,不管你想學也好,不想學也好,孩子的身份就是個學生,任你走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改變。

既然是個學生,就要有學生的生活,就要有個學生的樣子,最起碼你也得在學習的環境裡面待著,至於學習的好還是不好,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你必須要保持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行為。

現在,我們的國家普及了中學教育,在很多發達國家大學教育都是普及教育,這都是法律規定,你不想學習也不行,因為你的身份就是學生,改變不了的。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形形色色不想上學的孩子們

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上,見到過許多不想上學或者不上學的孩子,他們總有一些特殊的理由,但實際上沒有一個理由可以不上學,因為這只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棄。

孩子不想上學的理由多種多樣,有的孩子因為不喜歡學校,有的孩子因為討厭老師,有的孩子對學習抵抗,有的孩子覺得自己腦袋瓜子笨不是學習的料,有的孩子認為學習改變不了貧窮,有的孩子因為成績總是上不去,有的孩子因為覺得父母無能自己上不了重點學校,有的孩子只是想通過放棄學習來挫敗他們的父母……

孩子們的這些想法和做法,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有時是軟抵抗,有時是硬著來,有時是軟硬兼施的幹,不管怎麼說,就是不想學習。

這些孩子們都有一個特點,認為自己總是學習不好,沒有辦法對學習感到興奮,一談到學習整個大腦皮層都是壓抑的,甚至會產生現實隔離感,覺得自己好像跟學習分離了,一切都是虛幻的、觸摸不到的。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為什麼孩子們質疑學習和不想學習

他們在學習這個行為上,其中之一就是始終沒有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內心獎勵”。

從行為學派的行為認知來講,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得到獎勵就會繼續做下去,而且還會不停地想做同樣的事情。

如果學習好與不好,都能夠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老師總是表揚他的某個優點,家長總是讚揚他的一個長處,儘管學習不好,也會感受到對於學校班級和家庭的重要性,孩子就會慢慢地融入班級體,一旦願意融入了,就必然會在學習上努力了,學習就會慢慢好起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快樂是人發展的動力。要讓孩子體會到快樂,事情才會做下去。

上述這些孩子們,因為在學習方面得到的快樂太少,所以學習對於他們來說就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尤其是當今時代,父母們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要求孩子吹拉彈唱寫字畫畫樣樣精通,整個社會形成了這樣一種畸形要求,不僅孩子會感到厭倦,就是家長也是叫苦不迭呀。

我們不妨打個顛倒來看問題:如果我們成年人每天上班總是挨領導的罵,領導整天跟在你屁股後面監督著,很可能再高的薪酬也不願意幹下去,因為很不快樂。

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替孩子們想一想:作為一個孩子,沒有對學習環境的選擇權,也不可以輕易更換老師、更換同學、更換班級、更換學校,更不可能更換父母,於是只能去上學,不想學只能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混日子了。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父母怎麼幫孩子好好去學習

從表面上看,不好好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但實際上,它和父母以及家庭關係、甚至社會環境緊密相連,無可分割。

所以,作為父母,對於社會環境這部大機器,我們沒有辦法挪動,但至少做父母的在幫助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還是大有可為的。

綜合若干年來的臨床經驗,主要的關鍵做法如下,請對照檢查,用心去做。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首先,改變態度,改變和孩子僵持的關係。

作為父母,孩子是自己的,自己的孩子厭學,自己又改變不了孩子的態度,就只能先改變自己的態度。

首先要想的是:孩子的厭學,是不是因為父母關係不好受到影響?是不是父母對孩子實行強權導致了孩子的憤怒和反抗?

假如是這些原因引起的話,父母就要做出相應的改變。當孩子看到父母有了實際的改變,自然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的。因為孩子知道,父母真的是完全為了自己好的。

但是,有一條必須要引起注意,這就是:因為父母什麼都可以替代,唯獨替代不了孩子的學習,所以,不少父母就會在孩子面前變得十分軟弱,甚至於哀求孩子“你就給爸媽上學去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父母應該切實地意識到,要想幫助孩子回到學校,就必須要改變和孩子的關係。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第二,改變做法,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學校也有不講理的時候,老師也不是永遠正確,當孩子抱怨學校和老師甚至同學的時候,父母先不要忙著壓制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不能改變孩子對待學校和老師的態度,反而會適得其反的。

家長可以在認同孩子的同時,去充分調動孩子的自尊心,一反常態地站在孩子一邊,甚至表示要為孩子“伸張正義”。

通常孩子都不會同意父母這樣做,因為孩子會感到父母沒事兒是不會出現在學校裡的,一旦出現就“很沒面子”。

同時,也可以幫孩子跟學校請個假,讓孩子的怒氣和對學習洩氣的行為有個合理化的消化,這樣的話,孩子回到學校學習的道路就會變得平坦些了。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第三,積極引導,發現孩子比別人強的地方。

父母要積極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或者感興趣的活動,從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這本身就是學習的動力。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文學讀小說,父母就去鼓勵他讀小說,千萬別害怕耽誤了學習功課。要知道,只要是學習,讀小說也是一種學習,說明孩子有這個潛力和動力。

孩子會從小說裡感受到某種力量,會明白並不是學習成績好才是有用的人,每一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長項的,也會相信只要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就會變得強大起來,自然會逐步走上正常的學習軌道。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第四,用心培養,發展孩子的慾望和理想系統。

我們都知道,慾望往往是成長和學習的最好動力,孩子們更是如此。比如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將來想要做些什麼事情,在社會上想要扮演什麼角色等等,這些都可以經常跟孩子去探討、去感受、去實踐、去總結。

要讓孩子明白,社會是多樣化的,人才也是多樣化的,並不是只有成績好才是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和機會。

要幫孩子找到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讓孩子有成就感,就可以補償自信心,內心就可以獲得平衡,孩子的發展就不會停滯,也就不會逃避學校和放棄學習了。

真沒想到:父母這樣做,厭學的孩子有救了!

當然了,厭學的孩子絕不僅僅限於本文所列舉的幾種情況,一人一個樣,父母們需要針對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用心幫助才行。

在幫助厭學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一定要保持平靜和耐心,就像在幫助一隻受了傷的小兔子一樣,要明白,一個弱小無助的生命無論如何經不起別人發脾氣、被指責、暴怒行為的。

請記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會有比別人強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