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房企「生死攸關」年 40家房企融資4105億

在規模和利潤面前,越來越多房企加入搶奪“現金流”行列。這背後,是融資渠道越來越窄,融資成本越來越高的窘境。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張宏偉曾表示,房企融資難問題雪上加霜,今年將成為房企“生死攸關”的一年。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策諮詢研究院監測數據獲悉,2018年前7個月,40家典型房企總計融資4105億元,相當於2017年下半年融資體量。境內銀行貸款、公司債、其他債權融資均有不同程度波動,房企多元化融資渠道全面被堵。

同策研究院研究員陳朦朦認為,房企融資渠道越來越窄,境外發債難,永續票據重啟,監管趨嚴,融資情況不容樂觀。

今年成房企“生死攸關”年 40家房企融資4105億

40家房企融資4105億元

“公司正在找融資成本較低的渠道,但是並不容易。”某房企管理層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有些熱錢雖然願意進入房地產行業,但成本非常高。

另有金融機構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在全國百強房企中,負債率過高的房企,“幾乎從我們融資名單上排除了,風險太大了。現在成本相對較低的融資是以項目合作方式進行的融資,這樣風險相對可控。”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策諮詢研究院監測數據獲悉,2018年前7個月,40家典型房企總計融資4105億元,相當於2017年下半年融資體量。陳朦朦認為,地產商們正面臨外面的錢融不進來,能融進來的熱錢咽不下的局面。從同策研究院監測40家房企近一年來的融資變動趨勢來看,融資金額在2018年5月份驟降,6月份雖有小幅回溫,7月份保持小幅上漲,但依然處於低位運行。

陳朦朦表示,從7月份40家房企融資情況來看,境內發債渠道大規模緊縮,房企發債受到很大限制;海外銀團貸款“復出”;創新融資方式多樣化;境外發行公司債利率均超8%;外幣融資大幅增加。

事實上,近兩年內,房企融資渠道持續收縮。如今,依靠銷售規模實現快速回款已經是擺在房企目前的頭等大事,因為,2015年以來發行的公司債將在今年下半年迎來第一波還債高峰期。

正如綠城中國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青岸所示,自2016年的“9·30”政策以來,房地產去槓桿是主導方向,金融監管態勢有增不減,使房地產的融資渠道變得狹窄,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

境外債規模成本雙增加

據《證券日報》記者觀察,從40家房企7月份融資情況來看,境外債的規模和成本都在上行。

陳朦朦表示,從同策研究院近2年的監測數據來看,海外銀團貸款幾乎絕跡,此次在7月份的融資渠道中,海外銀團貸款“迴歸”。一方面,這側面反映境內融資困難;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國內企業能申請到大規模銀團貸款的極少,多以擁有最高評級、財務狀況佳的央企為主。

而在融資成本方面,據同策研究院監測顯示,在已披露的數據中,7月份融資成本最低的一筆是萬科於2018年7月26日發行的2018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金額為30億元,利率為3.58%。此外,萬科發行的首期中期票據的票面利率也較低,為4.6%。其次,招商蛇口成功發行了2018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票面利率3.74%。融資成本最高的是融創中國發行的於2020年到期的4億美元的優先票據,票面利率為8.625%。值得注意的是,境外發行的公司債利率均超8%。

陳朦朦認為,國內融資環境惡劣,境內發債監管趨嚴,銀行貸款不易,海外銀團貸款的再度出山也側面反映出房企境內融資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房企不得不尋求海外融資渠道,但又不得不揹負上過高的融資成本。由此可見,融資困難已成為房企目前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諸葛找房方面也認為,預計2018年下半年,在融資監管不發生改變情況下,房企融資環境仍較為嚴峻,融資渠道受限,房企應加快去杆槓、降負債的速度,進而使得企業穩定發展。

陳朦朦進一步稱,房企承受能力越來越有限,多家房企股權質押比例超過50%,已經逼近“雷區”警戒線。從近期全國土地流拍不斷,本質上就折射出房企融資出了問題無奈“減糧”,再加上2018年三季度是房企資金兌付壓力最大時期,債臺高築的房企還能堅持多久?短期內為了減小融資困難帶來的資金週轉壓力,房企只能要麼“割肉”甩樓,要麼轉讓股權“刮骨”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