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丨4萬億的市場,27家登陸資本市場的餐企活得怎樣?(上)

盘点丨4万亿的市场,27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餐企活得怎样?(上)

在過去的2017年,我國餐飲收入達到39644億元,距4萬億隻差臨門一腳。市場規模雖大,但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行業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甚至相反,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在新科技和新理念的所帶來的轉型與衝擊下,很多企業無所適從。億歐盤點了27家上市或者掛牌的主流餐飲企業在2017年度的市場表現,從中可看到餐飲業的真實境況。

在中國,餐飲行業與大多數的行業一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蓬勃發展的。自1978年起,中國社會逐漸復興,在經濟建設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蹟”,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經濟的增長帶來了消費的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愈來愈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餐飲市場規模實現了從百億到萬億級的飛躍增長,在2017年,我國餐飲收入逼近4萬億,佔到GDP的4.8個百分點,成為經濟體中的重要產業。據《2017國民餐飲消費大數據報告》的總結,餐飲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這4個階段:

改革開放後的補償性增長時期(1987-1996):在這一時期,餐飲業年營收從百億向千億級突破,並且保持著較高增速(年平均24%)。以麥當勞和肯德基為代表的洋快餐品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國內連鎖餐飲發展時期(1997-2011):這一時期,餐飲業年營收從千億向萬億級突破,年平均增速17%。國際餐飲“巨無霸”品牌給國內餐飲企業產生了引領的作用,企業在擴張規模的同時開始塑造企業品牌,並實施多元化戰略。海底撈、呷哺呷哺等眾多餐飲品牌皆成立於這一時期。

發現轉型新機遇時期(2012-2015):“八項規定”和成本上升造成餐飲“寒冬”,年平均增速下降到9%。但與此同時,餐飲O2O進入資本市場,為行業帶來新生機,2017年增速回到了11.7%。在這一時期,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降臨,新技術對餐飲業的衝擊尤為明顯,外賣市場形成。

智能化管理深度應用時期(2016-至今):消費環境更加複雜,消費者迭代帶來需求變化,需要利用更加智能化的工具提升經營效率,科學化地運營管理,改變整體的經營思路。

伴隨著消費升級,餐飲業整體在朝著兩個方面發展,一種是特色、文化餐飲,滿足個性化、多元化、社交化的消費需求,一種是連鎖餐飲零售化、工廠化,滿足快速化、便捷化的消費需求。在未來,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餐飲的消費結構會加快向多樣化、特色化、品質化升級,品質品牌餐飲引領作用會更加顯著,餐飲市場將繼續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億歐盤點了27家上市或掛牌餐企,其中3家主板企業,4家港股企業,20家新三板企業。它們或在體量上處於頭部位置,或在商業模式上有較為獨到的地方,或是較先擁抱新科技新理念的企業,它們的經歷與數據彙總起來,能夠較為直觀地看到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

以下為億歐盤點的27家上市或掛牌餐企。

盘点丨4万亿的市场,27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餐企活得怎样?(上)

3家主板企業

西安飲食

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系創建於1956年的國有商業企業。經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西安市飲食公司的基礎上於1992年組建西安飲食集團公司,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7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94億元,同比下降1.3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25萬元,同比下降191.11%;總資產10.76億元,較年初增加2.46%。據財報披露,由於受市場大環境的衝擊,加之場地租賃、歷史原因和人員負擔重等問題,公司所屬老字號企業面對當前餐飲市場及客源結構發生的新變化,目前經營仍顯艱難。

全聚德

1993年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次年由全聚德集團等6家企業發起設立了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在A股上市。

2017年度營業收入為18.61億元,同比增長0.72%;利潤總額為2.05億元,同比上升3.81%;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36億元,同比下降2.57%。據財報披露,公司面對國家致力打造京津冀、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偉藍圖,劃分了京津冀和長三角(長江經濟帶)2個重點區域,提出深耕打透重點區域市場的發展思路,一手抓升級複製門店;一手抓孵化品牌。2017年新開全聚德北京亦莊店、紹興店、鎮江店、上海控江路店等7家店。

廣州酒家

廣州酒家始建於1935年,總店位於廣州,以經營傳統粵菜馳名。廣州酒家從80年代中期開始走連鎖經營的道路,90年代初組建企業集團,主要經營業態有粵菜餐飲服務、食品工業經營和物業租賃。2017年,登陸A股資本市場。

2017年年度,公司營業收入21.89億元,同比增長13.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40億元,同比增長27.62%。據財報披露,公司根據“餐飲立品牌,食品創規模”的雙輪驅動戰略,繼續聚焦主業,強化內部管理,調整市場策略。公司擁有17家餐飲直營店、1家餐飲參股經營店。

4家港板企業

味千

成立於1996年,是中國最大的快速休閒餐廳連鎖經營商之一,2007年3月,味千中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並以內地為主營業務基地的快速休閒連鎖餐廳經營商。除了經營快速休閒連鎖餐廳外,味千中國亦生產銷售小包裝拉麵產品,並於全國擁有約8000個銷售網點,覆蓋省市達30多個;並出口到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

2017年度,公司實現營業額23.32億元,同比下滑2.0%;淨虧損4.86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6.65億元。據財報披露,2017年集團外賣營業額1.94億元,比上年增長94.38%,外賣業務在營業額中的佔比為8.8%,比去年提升4.3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12月31日,集團共擁有704家味千連鎖餐廳,2017年淨增加54家門店。

呷哺呷哺

呷哺呷哺是一家連鎖餐飲,源自臺灣,1998年在北京創立,其特點是新穎的吧檯式就餐形式和傳統火鍋的完美結合,開創了時尚吧檯小火鍋的新業態。

2017年度,公司實現收入36.64億元,同比增長32.8%;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4.2億元,同比增長14.2%。據財報披露,溢利增長主要得益於該集團致力擴張餐廳網絡,以及全國同店銷售強勁增長8.5%,進而導致該集團的餐廳層面經營利潤取得25.4% 的增長。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餐廳759間,比上年增加120間;2017年,公司新開張136間餐廳及19間湊湊餐廳。

國際天食

國際天食集團有限公司(原“小南國餐飲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國擁有逾30年餐飲經營歷史,於2012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旗下涉及中餐、西餐、休閒餐飲、飲品等多種業態,經營與投資上海小南國、南小館、慧公館、ORENO、WolfgangPuck、DOUTOR、米芝蓮等眾多知名餐飲品牌。

2017年度,公司實現收入19.12億元;淨利潤達1.02億元,較2016年0.34億元增加0.68億元。據財報披露,淨利潤增長主要得益於以“南小館”為代表的年輕時尚休閒品牌經營增長顯著、標準供應鏈賦能效率提升、新增量業務獲增長以及總部管理職能效能優化。截止2017年末,南小館新增4家直營門店,自營餐廳總數量達23家。2018年公司計劃將在香港、上海、北京等國際一線城市開設至少12家直營門店。

唐宮中國

唐宮(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中國經營的連鎖餐飲集團,首間餐廳於1992年在中國開業,並於2011年4月19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集團經營多個品牌,其中自創有唐宮海鮮舫、唐宮壹號、唐宮、唐宮小聚、唐宮茶點、忍者居日本料理。門店策略性地開設在中國一線及二線城巿,餐廳遍佈北京、天津、成都、上海、蘇州、杭州、深圳、東莞、香港及臺灣,並在上海自設食品廠。

2017年度,集團收益13.56億元,同比增長8.6%;股東應占溢利1.31億元,同比增長30%。據財報披露,收益增長主要來自於新店的拓展、增長店的貢獻以及現有分店之同店增長。2017年唐宮中國的網上銷售收益相比上年達到接近2倍的增長。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唐宮中國共經營42家自營餐廳、14家特許經營餐廳及6家合營餐廳。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看出,這7家上市企業都沒有取得較大營收,像全聚德和西安飲食這兩家老牌餐企,轉型艱難,面對當前餐飲市場及客源結構發生的新變化,無所適從。廣州酒家和呷哺呷哺這兩家餐企則屬行業中的黑馬,面對新市場新環境,敢於推陳出新,取得了較好成績。

20家新三板掛牌餐企盤點請見:4萬億的市場,27家登陸資本市場的餐企活得怎樣?(下)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中國飯店協會《2018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CBNDataX口碑《2017國民餐飲消費大數據報告》、挖貝網、百度百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