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美國之旅中的美國海軍(2)

漸入佳境的第二日

如果說第一天的行程還是一道“開胃菜”的話,那第二天所看到的“馬薩諸塞”號戰列艦和“鸚鵡螺”號核潛艇使我們的旅行漸入佳境。在離開紐約之後,我們坐車奔向本次旅程的第二站波士頓,這一路上我們先參觀了美國海軍潛艇部隊博物館,該博物館位於康涅狄格州格羅頓市,緊鄰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新倫敦基地。該博物館建在泰晤士河旁,在碼頭上停泊著這個博物館的珍寶——“鸚鵡螺”號核潛艇,同時河岸邊還有一條已經廢棄的運輸用鐵路沿著河岸靜靜地穿過。在大門口還擺放著一艘日本的“甲標的”袖珍潛艇。

遊記:美國之旅中的美國海軍(2)

進入到博物館內,這裡雖不大,但是其中的內容還是相當豐富,不但有詳細的美國潛艇部隊各個級別潛艇的發展的模型,還有潛望鏡和駕駛室的體驗室,筆者在這裡體驗了一下用潛望鏡觀察,從這個潛望鏡中可以觀察到博物館前的停車場,看得非常清晰。這裡有美國潛艇部隊詳細的發展歷史,尤其在這裡展出了他們在二戰中的事蹟和一些繳獲自德國和日本的戰利品,以及潛艇內部構造模型。潛艇常被稱作“海底幽靈”,在一戰和二戰的海戰中,它儘管不如戰列艦和航母那樣龐大和險要,卻是交戰各國都極為重視的武器,德國狼群曾肆虐大西洋,美國的鯊魚也在太平洋上對日本的海上交通線狠狠進行打擊,也正因為如此,航母從常規動力發展到核動力,至今仍是各國海軍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參觀完室內的展區之後,我們來到碼頭,登上期盼已久的“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由於在第一天筆者已經登過潛艇,對潛艇內部結構有了些瞭解,所以這次在潛艇內行走已經熟練了許多。“鸚鵡螺”號內部開放參觀的部分侷限在潛艇的前半段,包括了聲吶室、無線電室、指揮室、控制室、魚雷艙等。筆者在這裡遇到了一個爺爺帶著自己3個孫子和孫女來參觀。這位爺爺曾在潛艇部隊服役超過了20年,他帶著孫子孫女們一邊走一邊給他們講解潛艇的內部構造,充滿了溫馨。

由於美國的各大博物館都在下午五點關門,因此我們在潛艇博物館只有短短的1個小時左右時間參觀,便又匆匆趕往波士頓以南90千米處的戰艦灣。戰艦灣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國海軍艦船博物館。這裡停放著“馬薩諸塞”號戰列艦、“約瑟夫·肯尼迪”號驅逐艦、東德“席登塞”號導彈快艇以及“獅子魚”號潛艇,除此以外還有若干魚雷快艇和登陸艇、直升機等。

戰艦灣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馬薩諸塞”號戰列艦,南達科他級的三號艦,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一款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是按照1930年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和1936年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設計和建造的。在二戰中參加了“火炬行動”,之後又轉戰太平洋戰場,可謂戰功卓著。1947年退出現役,1965年在馬薩諸塞州各界的努力下,最終被買下,作為博物館停泊至今。

眾所周知,自航空母艦在二戰中崛起後,戰列艦的時代就已經過去了,二戰後,也僅有美國仍然保留有戰列艦,但自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的“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最後一次參戰後,如今世界各國海軍中已經沒有了戰列艦的身影,作為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人,除了在紀錄片、遊戲或者是電影中見過戰列艦外,基本上是無緣見過真的戰列艦的,所以當今天我們登上“馬薩諸塞”號的甲板時,那種興奮的心情是難以形容的。

遊記:美國之旅中的美國海軍(2)

我們首先來到戰列艦的尾部,看到那尾部的三聯裝406毫米主炮的巨大炮管和炮塔,所有人都控制不住,在它面前拍照。當大多數人還在尾部炮塔自拍的時候,我們的專業講解員五花兄已經朝前甲板的方向走去了,我們少數幾個人立刻跟了上去,五花兄是個行家,對武器和戰史的熟悉程度讓我等折服,這一路上,他一路給我們介紹不同口徑的高射炮、副炮,看到一枚破碎的從“讓·巴爾”號上取出的炮彈碎片時,他還給我們講了“馬薩諸塞”號在“火炬行動”與“讓·巴爾”號那次著名的對決。隨後我們登上了戰列艦艦橋的指揮室,從這裡向船頭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座三聯裝406毫米的主炮炮管朝向前方,向遊人展示著自己的力量。離開指揮室,我們迫不及待地再次下到甲板上,跑向船頭兩門主炮的位置,由於“大部隊”都還在船尾的主炮處拍照,因此在船頭,我們幾個人是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看了這艘戰列艦的主炮,給人心靈上造成的震撼那可不是假的,試想這九門主炮再次同時發出“怒吼”那將是什麼樣的場景!

看完主炮,我們又下到船體內部的兩層甲板,在下面一圈看下來,不禁感嘆儘管這是一艘戰列艦,並不是豪華遊輪,但其內部的配置對戰艦而言也可以算是“五星級”了,除了作戰必要設備外,醫務室、手術室、食堂、廚房、宿舍等士兵和軍官們生活的必需都一應俱全,如果我是一名水兵,出海在外有這樣一個“家”,我一定覺得知足了。

當最後從“馬薩諸塞”號上離開時,還有一絲依依不捨,畢竟能見到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戰列艦,我算是幸運的。更幸運的是,這艘艦在二戰後就退出了現役,沒有進行過現代化改裝,可以算是難得的能看到的“原版”二戰戰列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