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演員——張詠華

張詠華,女,漢族,1940年8月生於陝西長安。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劇協副主席,西安易俗社名譽社長。曾任西安市政協六至十屆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專家津貼。

國家一級演員——張詠華

1949年至1955年在易俗社學演秦腔劇。從藝50餘年來,以她飽滿渾厚的嗓音、奔放的唱腔、激昂豪邁的唱段塑造了八十多個戲曲人物形象而受到社會多項好評與獎勵。1958年西安市青年匯演《三滴血》,她扮演李晚春獲表演獎並被評為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紅旗手”先進代表;1981年西安市秦腔訪日團赴日本東京演出《遊西湖》,她扮演李惠娘獲中、日廣大觀眾喜愛併名留東土,為國增輝,為秦爭光;1982年她排導的《庚娘殺仇》獲導演榮譽獎;1984年陝西省首屆戲劇節她扮演新編歷史劇《冼夫人》中的冼夫人獲表演一等獎;1990年易俗社赴北京參加紀念徽班進京二百週年,她扮演《走雪》中的曹玉蓮獲特別榮譽獎;1998年“西鳳杯”陝西省電視戲曲百家演員在中央電視臺“九州大戲院”欄目播放她的《冼夫人》名段欣賞,《三回頭》電視片、《走雪》及她導演的“鎮臺唸書”片斷並在後來的節目中多次播放。

張詠華1940年出生於陝西長安內苑鄉鴨池口村。自幼家境貧寒,1歲多就被寄養在西安城姑母家。姑母愛看戲,張詠華(那時還叫張永娥)經常跟著姑母光顧戲園子,耳聞目染,小小年紀竟能哼唱幾個段子。院子裡有位盲藝人叫張萬榮,在易俗社裡吹笛子。他喜歡這個精巧伶俐的小丫頭,小永娥也喜歡聽他吹笛子、唱秦腔。

1949年7月,9歲的張永娥在張萬榮老師傅的引薦下,報名參加西安易俗社考試。她憑著一段《三回頭》驚呆了在場的考官,[來自Www.Lw5u.com]“這娃人碎(小)聲大,是塊好料子!”遂成為西安解放後易俗社招收的第一批女學員(第14期)。按照易俗社規矩,社長高培支給小永娥更名為張詠華。

1952年的一天,易俗社在人民劇院演出《白蛇傳》,陳妙華扮演許仙,李箴民扮演青蛇,年僅12歲的張詠華則擔綱白素貞一角。這場演出,臺下坐著一位尊貴的觀眾,那就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能為周總理獻藝,大家異常激動,發揮出了最佳水平,張詠華飾演的小白蛇更是贏得了周總理的讚許。14歲登臺出演《貂蟬》中的貂蟬。張詠華俊美的扮相,飽滿厚實的唱腔,把一個忠誠、仁義的美貂蟬活脫脫展現在觀眾眼前。《貂蟬》全本在西安連演60多場,場場爆滿,觀眾排長隊買票看她的演出。此後多少年,貂蟬成為張詠華在舞臺上的特定形象。是貂蟬、白素貞這兩個角色拉開了她藝術人生的帷幕。

《走雪》是秦腔傳統劇目,也是一出考驗演員表演水平的戲,其中小旦的“撲跌”、“扎裙翻舞”、“折腰翻身”等表演,頗有特色。劇中的曹玉蓮一會兒是“裙邊兒掛住路邊草”,需折腰收裙:一會兒是“青絲又掛枯樹梢”,需伸手摘發。張詠華通過對曹玉蓮在逃難途中遇到的種種艱險以及遇險時的不同表現的展示,刻畫了千金少女善良、聰明、懦弱、還帶有幾分嬌氣的性格特徵。除了動作表演,張詠華還善於運用眼神表達情感。劇情中,面對僕人曹福的相助,曹玉蓮在眼神中流露出對僕人的感激之情,但這種感激又摻雜著男女有別的嬌羞和無奈。見梅鹿,遇猿猴,眼神中又表現出驚奇萬分:“掛裙邊”、“鉤青絲”,目光中則多了幾分嗔怒,恰當地表現了千金小姐未諳世事的怯懦和嬌態。這些表演技法,給《走雪》這出戏增添了獨有的魅力。1956年,16歲的張詠華藉此劇榮獲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演員二等獎:此劇在1991年紀念徽班進京200週年赴京演出獲得特別榮譽獎。

作為秦腔女演員,張詠華在繼承老前輩優良唱腔的基礎上,於激昂豪放的唱段中發揮女性自然、細膩、柔和的優勢。在《庚娘傳》“殺仇”一段戲中,她運用這一優勢,把尤庚娘這個“女中丈夫”的形象塑造得遊刃有餘,將一個出生於書香門第的秀才娘子,知書達理卻遭受迫害的形象刻畫得豐滿、動人,引起了臺下觀眾情感上的強烈共鳴。1958年,這部戲被灌製成唱片,作為易俗社的資料永久保存了下來。1982年,張詠華扶持20歲的女兒惠小平擔綱《庚娘殺仇》主演,在西安市青年匯演中惠小平榮獲演員二等獎,張詠華榮獲榮譽獎。

數十年來,張詠華塑造了80多個不同性格的舞臺形象,除了上述的代表作,還有《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紅燈照》中的林黑娘,《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遊龜山》中的胡鳳蓮,《紅色娘子軍》中的吳清華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張詠華已經唱紅秦川,揚名西北,《遊西湖》不僅獻演於京滬,還在1981年隨西安市秦腔訪日演出團赴日本演出,享譽在東瀛。幾十年舞臺實踐的積累,張詠華形成了她自己獨具神韻的典雅、飄逸、含蓄、灑脫的表演風格。

張詠華懷著虔誠與莊重的心書寫著她對秦腔的熱愛、對易俗社的情感。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有年輕演員來討教,老夫妻倆就把自家四十幾平米的小房子當舞臺,一招一式地細細教授,把他們一生的藝術精華傳授給年輕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