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 做剪紙……這羣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在德國,我們也會在聖誕節做剪紙,模擬雪花貼在窗戶上。”來自德國的學生馬文照著紙上的輪廓,聚精會神地剪出了小狗的形狀,“聽說今年是中國農曆狗年,我選擇了剪一隻小狗。和德國的剪紙相比,中國的圖案更加複雜,也更多樣。”

7月26日至8月1日,由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廣州、深圳、佛山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共同協辦的“2018廣東國際青少年交流周”在廣東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捷克、日本等6國的友好省州師生,與中方中學生一起開展互動交流,並深度體驗廣東的科技、歷史與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讓不少同學覺得“難並快樂著”的,莫過於學陶藝拉坯和做剪紙。南風古灶位於“南國陶都”佛山石灣鎮,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龍窯。面對輪車上久不成形的泥料,來自澳大利亞的一名男生坦言自己已經失敗多次,無奈之下只能求助於專業師傅。“這個活比我想象中的要難很多,不過學習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練習”。

而來自捷克的芭芭拉和伊利斯卡卻似乎更加得心應手,她們兩人合作,很快就將輪車上的泥料塑造成了一個光滑的碗的形狀。“我第一次來到亞洲,也第一次體驗陶藝拉坯。”芭芭拉說,以前只在商場裡看到成形的陶瓷,現在可以親身參與制作,感覺很奇妙。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體驗結束後,學生們又開始學剪紙。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饒寶蓮向大家介紹了廣東剪紙的歷史,並展示了廣東佛山獨有的剪紙藝術品種——銅鑿剪紙。在剪紙體驗中,來自日本的黑田碧衣剪了一個“福”字,她說要把自己的剪紙送給自己的父母,將這份美好的祝願帶回去。“這個真的很難,但是也很有趣。”

饒寶蓮介紹,銅鑿剪紙始於元末明初,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銅鑿剪紙使用的材料不是紙,而是佛山特質的銅箔,就是用青銅鍛達成的比紙還薄的銅片。如今,饒寶蓮使用的是新金銅鑿剪紙技藝,運用礦物質彩料,採用立體浮雕手法,在現代銅箔上用純金進行製作。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希望通過面向中外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更好地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 饒寶蓮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窗口,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走出去”,並且培養更多下一代剪紙新人。

據介紹,本次交流活動旨在進一步增進廣東與友好省州之間的青少年交流,加深年青一代對彼此國家文化、歷史和社會情況的瞭解,通過交流,讓年青一代對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實實在在的感性認知,建立友誼,促進民心相通。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在這6天時間裡,各國青少年參觀了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前往科學城參觀我省先進高新技術企業;參加由微信、比亞迪、華大訊飛、佳都新太等我省知名自主創新企業代表主講的科技講座,並體驗編程、機器人和3D課程;探尋嶺南廣府文化起源,體驗陶藝拉胚,剪紙舞獅;拍攝屋脊上的歷史,瞭解葉問、李小龍的故事;參加戶外拓展活動,登西樵山,認識嶺南植被,瞭解西樵文化。

31日,“2018廣東國際青少年交流周”舉行了閉幕式暨聯歡會,中外學生同臺演出,展示民族特色,共唱友誼之歌。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拉坯 做剪紙……這群少年穿越八百年探尋嶺南廣府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