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前天晚上,縣作協主席王琪問我去不去安遠,他們幾個人準備第二天到安遠去遊玩,我不假思索就答應一起去。

我們一行八人,早上九點從縣城出發,第一站是大莊鎮的楊家城子。約十點左右,我們到達楊家城子。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遊覽:尋找楊家將的歷史遺蹟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正值盛夏三伏天,咋從城裡來到這裡,雖然太陽火辣辣地在當頭照著,但是感覺比城裡涼爽多了。楊家城子西面有條溝,叫營房溝,溝裡有一個水潭。站在楊家城子西邊的營房溝邊,習習涼風吹來,望著驕陽下的楊家城子,我在想:這就是楊家將金戈鐵馬的古戰場?這就是甘谷這個名詞發源的地方?溝裡一汪清水,像鑲嵌在這個荒涼的山溝裡的一顆珍珠,難道甘谷一詞與這溝裡的水有關?如果這樣,那麼這個溝裡的水一定是甘甜的。楊文廣揚言要到這裡修建噴珠城,這潭水難道不就是他說的噴珠嗎?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有一位村民熱情的告訴我們,把村裡的魏書記叫一下,讓他給我們介紹情況,他能說清楚。主動打電話給書記,並指揮我們把車停到村裡。

進村之後,只見一座雄偉的廟宇,廟宇的仿古建築金碧輝煌,在這荒僻的山村顯得極為耀眼。於是我們在等待書記的時間裡,首先去遊覽了這座寺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寺廟一般都建在山上,所以寺廟的門一般都叫山門。朝陽觀的山門是一座石雕牌坊,非常有特色,無論是圖案設計還是整體造型都精雕細琢,山門即是裝飾性建築,也是一種有特色的景觀,為這座寺觀增色不少。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我們沿著這條路進入寺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朝陽觀裡的戲臺,歇山頂建築,雕樑畫棟,琉璃瓦覆頂,二龍戲珠的脊獸,氣勢不凡。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這又是一個山門,從這個山門進去,就是朝陽觀了。這個山門不僅美觀精緻,是寺觀的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實用性功能,是為進香的人們提供避雨休息的場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進入寺觀,左右是鐘鼓亭,亭內兩面巨大的鼔。院子中間有一座鐵鑄的香爐。可惜大殿是鎖著的,無法進入觀看,據說裡面供奉的是無量祖師。

在參觀寺觀的時候,村裡的支部書記來接待我們。書記姓魏,他陪同我們介紹了楊家城子的情況,讓我們對這裡的環境和地名有了瞭解,從而使歷史和現實能夠連接起來。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楊家城子北面是十八盤山和無量山。據魏書記講,十八盤山上以前有烽火臺,後來種地的人挖平了,現在已經看不到烽火臺的蹤跡。十八盤山上有通向通渭的古道,那些古道的痕跡現在依稀可以辨別。

這個方向是宋王朝抵禦西夏侵犯的主要方向,派楊文廣修築篳篥城的目的就是為了抗擊從這個方向來的西夏軍隊。這裡是古代蒙古和西域遊牧民族進犯渭河流域,進而侵犯關中和川蜀的一個重要通道。據《宋史·地理志》與《元豐九域志》的記載,韓琦向宋神宗進奏說:“竊觀後世圖制匈奴,患其西兼諸國,故表河列郡,謂之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今西夏所據,蓋多得匈奴故地。昔取一時之議,廢棄靈州以來,因失斷臂之勢,故得明、元吳更無忌憚,得以吞噬西蕃,以至甘、涼、瓜、肅諸郡。至寶元初,始敢僭號,遂一向攻脅秦、渭諸蕃。近年西人復將西市城修葺,建為保泰軍,去古渭寨一百二十里,去漢界之近,自前未有也。久在西陲諸知邊事者,皆謂城篳篥,則可通雞川。古渭城外御之勢,隔絕得西人併吞古渭一帶諸蕃,與山藥、木徵、肯唐等族相結之患。臣復見涇原路原州有明珠、滅藏、康奴之族,廣有人力。以居處恃險,從來點集不起。後范仲淹於三族之北與西界相接處,修置清安、綏寧二寨,並空平耳、垛城二堡,其明珠三族於是不敢作過,聽從點集。若謂修城之後,有積聚糧草之費,臣以為不然。蓋篳篥既城,則秦川三陽、伏羌、永寧皆在近裡,可以均勻抽減逐寨之兵,往彼屯泊。更有創置酒務場,課利相兼充瞻。”詔從之。韓琦認為修築觱篥城開業可以與三陽、伏羌、永寧諸寨形成聯防,並且可以各寨的兵力均勻地協防,同時也可以安撫這一帶的蕃部。韓琦在奏摺中說的“秦州西路城寨日為賊逼……城篳篥則可與雞川、古渭通,成外御之勢。”奏中提到的“雞川”即今甘肅通渭縣,古渭即今隴西。觱篥城處於雞川寨(通渭)與安遠寨(安遠)的中間位置,可以居中指揮協調兩地軍事。

北宋英宗年間,西夏李諒祚兵進略篳篥,即今天的楊家城子,將“生戶”劫而西徙,形成空地百里。其時,西夏置保泰軍於定西(西市),圖南下秦州。宋神宗接受韓琦的建議,派出楊文廣知秦州以督軍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七月,楊文廣築大甘谷口砦,名篳篥城。楊文廣當即整兵上道,以篳篥城有泉噴珠鼓誘士卒,日行百餘里,於當晚抵篳篥城後,即佈置防禦。黎明時分,西夏大軍蜂擁而至,四面圍攻,楊文廣命令開城突擊,大破夏軍,追殺數千人,屍橫遍野,流血漂櫓。西夏軍倉皇西逃中曾留書曰:“當白國主,以數萬精騎逐汝!”楊文廣從容若定,整飭防務,築雞川堡以為聯防。真可謂堡壘森嚴,固若金湯。宋神宗聞報大喜,下詔褒獎,賜裘衣帶馬,並特賜其名“甘谷堡”。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楊家城子的南面,沿著三渡河就進入渭河河谷地帶。楊家城子至渭河的中間,散渡河中段,就是安遠寨,即現在的安遠鎮。當時的伏羌寨,後升級為城,就是現在的甘谷縣城所在地,西面是永寧城,即現在的四十鋪,東面是三陽城,在秦州西的渭河流域東西向形成系統的防禦體系,而雞川寨(今通渭)、觱篥城、古渭寨,則以南北向形成互相呼應聯防的軍事防禦體系。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楊家城子的東面是三渡河河谷。村莊在河谷的第二臺階地帶,有陡峭的山坡,形成自然的防禦工事。

下午我們一行 又到安遠鎮,先後去了香台山,安遠宋代古城遺址。

香台山在安遠鎮之南,隔著一條河,這條河是清溪河,在流過安遠鎮不遠處即匯入散渡河。香台山是山名,也是寺廟的名字,寺廟建築依山而建,隨地而起,上下映帶呼應,最高處的一座新建的廟宇如鑲嵌在藍天白雲之中的仙山瓊閣。

關於香台山,這裡還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這裡的香臺是七仙女和董永相會前梳妝打扮的地方,梳妝之後把胭脂水潑出去就形成了清晰河。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香台山的仿古建築雕樑畫棟,精鏤細刻,寺廟內香火鼎盛。祀奉以元君為主。

據介紹,楊六郎墳就在香台山上,離安遠城十餘里,大冢如山,名曰六郎墳。民間傳為楊六郎即楊文廣之父楊延昭的衣冠冢。因為時間的原因,未能前去拜謁。因為我們還要去看安遠鎮的宋代古城遺址。

古城遺址在安遠鎮大城村。也就是安遠鎮的南端。這裡是古城的南城牆遺存。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安遠古城的東面是散渡河,據說,原來的古城東牆就在現在的散渡河中間位置,因對面山體滑坡造成散渡河河床西移,東城牆已經沒有任何蹤跡。

歷史:需要釐清的幾個問題

楊家城子的魏書記回答了我們的提出的許多問題。從他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了當地的具有宋代古戰場文化的地名,例如這條川就叫營房川,西面的溝叫營房溝,村南叫下城子,還有幾戶人家的一個地方叫街子,有個地方叫舊市,估計是當時進行集市交易的地方。安遠古城遺址則又家在安遠的縣攝影家協會的老程為我們做嚮導,並介紹情況。安遠者,安其遠方之意。傳為楊文光屯兵積穀之地,至今有六郎山、六郎墳、三關口、西校場、校場坡、演武廳等與兵家有關的地名。

經過一天的遊覽,對楊家城子和安遠城的歷史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那些 書本中抽象遙遠的描述,可以放在具體的空間中去聯想了,有些疑惑的問題回來以後查找了歷史資料,有的問題釐清了,但是有的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

為什麼叫觱篥城?

宋熙寧元年楊文廣修築了觱篥城。從韓琦的上奏來看,這裡在楊文廣築城前就已經叫觱篥。觱篥,又稱悲篥、笳管、頭管、管子,是由古代龜茲的一種管樂器,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篳篥本名悲篥,出於邊地,其聲悲亦然,邊人吹之,以驚中國馬雲。”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涼,質感鮮明,觱篥以名地,形象地表現了這裡慷慨悲壯的古戰場文化。可是當初人們用這個管樂器命名這個地方的時候,或許是因為這裡處在散渡河和營房溝的中間,地形狹長,而十八盤山就像觱篥管端口的喇叭形狀,連接著這個狹長的衝擊平原地帶營房川。因此,這裡的觱篥是因形命名。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甘谷城與觱篥城是一城抑或兩城?

根據《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八三“韓琦築甘谷城”條記載:熙寧元年七月乙亥,名秦州新築大甘谷口寨曰甘谷城,即篳篥城也。先是,韓琦遣李立之馳奏,請修篳篥城。樞密院難曰:“篳篥城是秦州熟戶地土,將來興置一兩處接連古渭,又須添屯軍馬,計置糧草,復如古渭之患。””從這個記載看,篳篥城就是甘谷城,看歷史地圖集中的宋代地圖,甘谷城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現在的楊家城子。觱篥城是早期的地名,甘谷城是後來的地名,都是一個地方。

然而,在《宋史*楊文廣傳》中記載當年九月,甘谷、篳篥等三個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趙頊詔書褒諭,並將篳篥城賜名通渭堡(今甘肅隴西東北五十里)。這裡甘谷和觱篥並列,並將觱篥賜名通渭,這就又讓人疑惑不解了。

在宋代與西夏邊境地區的堡寨體系中,分為城、寨、堡三級,城的規模最大,級別最高,觱篥城從其設置伊始即為城,宋神宗的詔書賜名通渭堡的不應當是楊文廣修築的觱篥城,而是取得篳篥城大捷後,在擦珠谷築的另一個大堡(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而觱篥城即更名為甘谷城。楊文廣傳記中的甘谷、觱篥城堡並列,應當是撰寫者的筆誤。

安遠寨是否為楊文廣所築?

在一些介紹安遠的文章中,說安遠城是楊文廣所築,這不符合歷史事實,楊文廣生於公元999年,根據史書記載,太祖建隆二年(962)築伏羌寨,真宗天禧二年(1018)築安遠寨,黃祐四年(1052)在古渭州所在地築古渭寨。也就是說,修築安遠寨的時候,楊文廣還是個僅僅十八九歲的青年人,他於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也就是他44歲的時候,陝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轉戰陝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故此時的楊文廣的官位可能是禁軍一類的小官職。治平年間,也就是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才擔任了成州團練使,熙寧元年(公元1068)他來篳篥城築城的時候,他已經69歲的高齡。由此可以推斷,安遠古城的修築不會是楊文廣,但是,由於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於是把安遠也說成了楊文廣修築。

甘谷一帶的楊姓人家是楊文廣的後代嗎

時至今日,甘谷的楊姓人家傳說來源於楊家將。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我以為有一定道理,但是不一定都是楊家將的直系後裔,可能許多就是跟隨楊家將來到這裡饑民甚至罪犯。新兵入伍,要在臉上刺字,這些募兵可以帶著家屬一同前往服役的所在地,隨住在軍營。這些招募來的兵,不一定都姓楊,但是將領是楊姓,部下自然願意隨主將之姓氏,以表示榮耀和忠誠,對外也有一份光彩。直到文革時期,山西呂梁地區的一個村子為了向毛主席表忠心,成立了“改姓毛”領導小組和“改姓毛”辦公室,要求村子裡的貧下中農都改姓毛。改姓成功後,這個村子“兩個小隊的七十幾戶貧下中農,家家張燈結綵,跳忠字舞,鬧了幾天,而他們的名字:毛一、毛二、毛叄……,同家用電氣產品一樣,全數字化了。”這個村子在改姓過程中,還將嫁過來的媳婦賜姓“江”。

因此,我推斷,這些招募來的兵,有的屬於楊家將的子弟兵,本來就姓楊,也有的不一定姓楊,但是為了顯示對將領的擁戴,都改姓為楊。

無字碑是誰的碑?

往事越千年,千年的歲月滄桑,多少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然而楊家將的故事卻歷久彌新,幾戶婦孺皆知。在楊家城子的朝陽觀裡,有一座無字碑,當地的書記說這是楊家將有關的墓碑。到底是誰的墓碑呢?誰也無法斷定。就留待我們以後再去探討吧。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尋訪安遠的宋代古城遺址

王效琦,男,甘谷縣磐安鎮南坡寺村人,甘谷縣委退休幹部,網名“昆雲山房”,常在博客中國、中國微文學,遮生互動等網站發表文章。著有《甘谷民俗》、《王權評傳》、《甘谷民間傳說與故事》。軟科學成果曾獲得天水科技進步獎和甘肅省委黨佼優秀論文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