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教師,何談教育?任何高科技,都不能取代教育中「人」的氣息

聽說現在一些教育管理都“電子化”(“網絡化”)了,好多事通過某些APP完成,微信群也成了老師佈置作業、家校溝通的平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成了人與手機或電腦屏幕的交流。

我從來不反對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新的科技將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比如,對大班額學生的作業檢查,有時候的用手指輕輕一按,便一目瞭然。這的確是進步。

但我反對一切都“電子化”,因為面對面被“屏對屏”取代,教育所應有的人的氣息、人的溫度便沒有了。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心靈;不只是看知識的正誤,還要看精神的善惡。就算是知識傳授,我們也不僅僅看結果,還要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專注度、求知慾、情緒狀態思維方式等等因素,因為知識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還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而一旦沒有了人的氣息和溫度,真正的教育便消失了。

少了教師,何談教育?任何高科技,都不能取代教育中“人”的氣息

去年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未來教師會消失嗎?》。我願在此重申該文中的一些觀點——

教育本身並不只是灌輸知識和傳授技能——知識和技能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是人格的載體。那真正的“教育”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領、情感的薰陶、價值觀的引領……一句話,教育是指向人的靈魂的。所有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是人格形成的渠道之一——雖然是極其重要的渠道。天地人、德智體、真善美……構成了教育豐富多彩的內涵。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關於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事關靈魂,豈能交給沒有靈魂的網絡與機器人?

教育,更多的關注不是因果,不是規律,不是物性,而是價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過程,從來就不是師生之間單向的“我講你聽”“我說你練”的工程式的“機械操作”,無論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雙方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載體”,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不是人與物的關係,而是人與人的關係。準確的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或者說已經融為一個整體。

一些機械的重複性的操作,可以通過現代技術取代,但從這些“機械的重複性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後,教育者更應該有充足的精力對準學生及其父母的精神世界——面對面的談心、家訪,還有手拉手的遠足,甚至完全融為一體的摸爬滾打……這些“古典”的方式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育還原成“關於靈魂”的事兒。

信息時代,教育應該因科技而如虎添翼,而不是被科技吞噬。

作者丨李鎮西

少了教師,何談教育?任何高科技,都不能取代教育中“人”的氣息

青小鹿有話說

高科技是無法取代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所有的高科技都是為了讓教師能在繁瑣的重複性工作中抽身,進而更加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及精神的培養。雖然高科技不能取代老師,但是未來不會用高科技的老師必定也會被淘汰。

所謂君子善假於物,到了高科技發展時代,未來的優秀教師將是那些善於使用高科技的教師。利用高科技的優勢來輔助教學的進行,將教師從一些簡單的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光與熱。

青鹿智慧課堂,採用極簡設計理念,在不改變教師原有教學習慣的情況下,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師學生的教與學效率,打造高效智慧課堂、重塑教與學空間。

青鹿教育,奔跑在教育信息化的賽道上,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添磚加瓦!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裡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