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播劇《最美的青春》中塞罕壩什麼來頭?史無前例的綠色奇蹟


《最美的青春》是由郭靖宇監製,巨興茂執導,劉智揚、何雨虹、趙恆煊、賈宏偉領銜主演,張子文、奚望、魯佳妮、馬赫、張胤哲、張思樂、孫仲秋、華嬌等聯袂主演的綠色青春劇。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 。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清朝曾在此設立"木蘭圍場"。如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面積達130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8%,造就這麼美的地方中國人僅僅用了55年。

塞罕壩在我國的遼、金時期,被稱作"千里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遊牧地。

雖然塞罕壩自古就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但是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1962年林業部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陰河林場的基礎上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1968年歸河北省管理,現為省林業局直屬單位)自此塞罕壩定名。四十多年來,塞罕壩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用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營造起萬頃林海,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和人間奇蹟。


加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的滿蒙民族風情,形成了國家一級旅遊資源,1993年5月經原林業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華北地區面積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風景資源豐富,景觀獨具特色,被讚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

在這場人工造林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出現了很多曲折的過程,1977和1980年,這裡先後出現了自然災害,毀掉了大量的森林,但是人們放棄,用自己的雙手完成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年可造林的時間不足3個月,雖稱機械林場,但全場90%以上的地方只能人工造林,靠雙手一棵一棵地栽植樹苗。就在這樣常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下,塞罕壩的創業者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書寫了一部艱苦創業的奮鬥史,創造了變荒漠為綠洲的人間奇蹟。

50年前,正是因為有一支以127名大中專學生為核心的青年人才隊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技術難關,才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塞罕壩林場。

如今的塞罕壩林場,瞄準了建設現代林場、爭做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排頭兵的奮鬥目標,確立了“京津生態屏障、森林資源寶庫、生態旅遊勝地、和諧富庶家園”的發展定位,明晰了“推進分類經營、優化人居模式、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大局”三條改革發展主線,制定了“生態立場、營林強場、產業富場、人才興場、文化靚場”五大發展戰略。


我們堅信,塞罕壩的明天將更加輝煌,塞罕壩精神將在薪火相傳中永放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