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緒的來源|博士後談育兒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Hi,你好,我是張香玲,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後。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上一期“懂規律,不焦慮”的話題中,我們聊了家長需要學習的三個方面的規律,包括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心理成長規律以及腦科學規律。如果家長懂得這些規律,就不會一味地責備孩子,而是會想辦法去幫助孩子,同理孩子的感受,就會去做更多的對孩子成長有效的事情。

繼續上期的話題,今天我們要談的

非常重要,也是最最根本的一個規律,那就是“自我心智成長”規律。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曾經說過“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著”。

艾利斯創建了情緒ABC理論,這是什麼意思呢?

  • A表示的是事件(Activity)

  • B表示的是我們自己的信念(Beliefs)

  • C表示結果(Consequence)

相同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內心堅信的信念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正是因為我們一些侷限性的信念讓我們產生情緒困擾。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的真實案例。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做好了菜,先生回來後我們一起吃飯,先生說了句“你這道菜醬油放多了,不好吃。”我立刻怒了,拍桌而起,“不好吃你做呀,我辛辛苦苦做好了飯,你還說我做的不好吃!”然後是一晚上的冷戰,而對方還覺得我實在是莫名其妙,他認為他只是描述了一個客觀事實。

事後,我深入剖析了一下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人家就是說了說菜,我怎麼就有那麼大的怒火呢?我在和朋友分享這個經歷的時候,很多朋友說,這種情況下她們會和先生平和地溝通,比如“那你說說這個菜怎麼做更好吃?”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聽到先生說的話之後,我的大腦對這些信息做了扭曲——“說我做的菜不好就是說我不好,說我不好就是不愛我了”,並由此產生了自我保護意識,通過拍桌子、大吼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經由這件事,我探究出了自己諸多“侷限性信念”,包括“說我做的菜不好就等於說我不好”、“說我不好就是不愛我了”等等。如果你問我這些侷限性的信念是從哪來的,它們是在我們小時候被身邊的人影響、灌輸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的,然後經過總結、歸納而一般化了,並且固化為自己堅信的東西。就是因為這些侷限性的信念讓我做出瞭如此誇張的反應。

再舉一個例子吧。兩位家長一起去參加家長會,因為老師面對非常多的家長,對於這兩位家長沒有照顧到。其中一位的想法是:“老師要和這麼多家長溝通,沒有聽到我說的話,我等會再和老師溝通。”另一位則想:“果然是這樣,孩子學習好,老師才會對家長熱情;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就愛答不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會等待,然後再次去跟老師溝通;後者就退縮到一旁,暗暗埋怨孩子學習不好。不同的想法使這兩位家長回到家後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完全不同,前者就會把老師對於孩子的評價一一描述給孩子,也會告訴孩子還可以在哪些方面更努力;後者回到家垂頭喪氣,對孩子一頓埋怨,“都怪你,學習這麼差,老師對我都愛答不理的,太丟人了。”

整個過程中,由於兩位家長的信念不同,對待相同事件的反應也截然不同。而後面這位家長的孩子很可能會受媽媽這種侷限性信念的影響,也會堅信“孩子學習好,老師對家長的態度就好;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對家長態度就不好”,而這也就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

可見,懂規律是多麼重要,它可以讓我們把自己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自己的情緒是怎麼來的。

也許你會問,這些規律之間有什麼關聯嗎?其實是有的,自我心智成長規律是最根本的。因為,只有家長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遵循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心理成長規律以及學習和腦科學規律。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全方位地提升,經由孩子的成長,你會發現你也將開啟一段神奇的成長旅行。

多懂一些規律,就不會被外在紛擾所影響;多懂一些規律,才能讓自己多幾份篤定。

你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探索你情绪的来源|博士后谈育儿

最後留個作業:

利用ABC法則探索自己的一個或者幾個侷限性信信念,歡迎家長朋友們在文末給我留言,分享您的感受和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