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授被引次數最高的10篇論文,值得收藏!

何克抗教授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值得收藏!

何克抗教授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值得收藏!

關注CITlab(搜索CITlab,關注微信公眾號),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下載10篇論文PDF合集。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摘要: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 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 並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 開始建立一種能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適應的全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發表雜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5期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

摘要: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廿年中,強調刺激——反應,並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讓位給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並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基於lnternet的網絡通信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換句話說,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lnternet網絡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

發表雜誌:《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未來的發展

摘要:文章對"翻轉課堂"的由來、"翻轉課堂"的發展、"翻轉課堂"的作用與效果、實施"翻轉課堂"的限制條件與面臨的挑戰、從中國"跨越式教學"與西方"翻轉課堂"的比較中探討"翻轉課堂"的本質特徵以及中國式"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等六個方面,較深入地論述了"翻轉課堂"的真正內涵與本質,併為"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翻轉課堂"的中國化)指出了明確的、可實施的努力方向。

發表雜誌:《中國電化教育》2014 年第7期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中)

摘要: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基於lnternet的網絡通信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換句話說,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lnternet網絡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本文補充介紹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的內容和步驟,並介紹了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建構主義應用於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和教學改革案例。

發表雜誌:《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

摘要:本文介紹了 Blending L earning(或 Blended L earning)的新含義 ,指出這一新含義的提出和被廣泛認同 ,表明國際教育技術界的教育思想觀念正在經歷又一場深刻的變革 ,也是教育技術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標誌。作者還從對建構主義理論的反思、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認識的深化 ,以及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的建構和關於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等四個方面分析了這場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大變革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發表雜誌:《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一)

摘要:眾所周知, 在過去的廿年中, 強調刺激——反應, 並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已經讓位給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 並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 近年來, 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基於Internet 的網絡通信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 換句話說,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 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 網絡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

發表雜誌:《學科教育》1998 年第3 期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

摘要:本文論述了我國當前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並指出了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基本途徑。

發表雜誌:《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摘要:文章通過對e-Learning本質的剖析,試圖探討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學習方式的深刻影響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教育、教學領域的巨大變革。文章對數字化學習的目標、達到目標的具體途徑以及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進行了討論。

發表雜誌:《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 1 期

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

摘要:本文從教育信息化內涵的界定、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及其特徵的分析,以及對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論的探索(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論則涉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理論以及教與學方式、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理論)等幾個方面,對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教育信息化領域所從事的理論研究和取得的進展,作了較為全面的綜述與評論;其結論對於我國教育信息化今後的健康、持續與深入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發表雜誌:《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第 1 期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摘要:本文從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實驗出發,探討了“主導— 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在對教學理論的發展史作簡要介紹後,重點探討了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動機”理論和“先行組織者”策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優點與不足。指出,“主導— 主體”教學模式兼取兩大理論之所長並棄其所短,因此,是比較科學而全面的理論基礎。

發表雜誌:《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何克抗教授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值得收藏!

何克抗: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終身教授)。

長期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先後出版專著、主編教材20多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0多篇。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教育學科優秀論文一等獎一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國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擁有發明專利一項;2006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名師;2012年被評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響人物“,同年被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授予”傑出貢獻獎“;2015年被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培養博士53人,碩士80多人;並於1995年入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排版:孫潔

何克抗教授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