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錢、拉攏、各自爲戰,BAT的動漫戰事

某種程度上說,BAT在動漫產業的佈局遠未步入短兵相接的境地。

一個顯著的表現是,2月2日A站關停時無巨頭接盤。早在2015年,騰訊已經入股A站的“骨肉”嗶哩嗶哩。和騰訊水火難容的阿里,被眾人寄託了拯救A站的重任,有人甚至還給Acfun 想好了新名字:Alifun。

然而,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容不下信口開河,即使上位為親兒子的優酷土豆此前持有A站超過10%的股份,阿里還是握緊了錢袋子。

3月底,《財經》放出消息,阿里無意染指A站。

阿里不願“喜當爹”,A站很可能就此啞火。但在動漫產業裡,BAT的戰事不會因為“A站風波”而偃旗息鼓。畢竟,這是一個能誕生超過1500億美元市值公司(迪士尼)的行業。

「 誰是未來IP源頭 」

圍觀當下國內影視劇,一個明顯的感受是,網絡小說成了熱門影視IP的源頭。

iVedio Tracker曾在2017年1~9月對中國40萬家庭及辦公樣本的網絡行為進行監測,發現覆蓋人群前四名的電視劇,清一色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

砸錢、拉攏、各自為戰,BAT的動漫戰事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網絡小說作為IP源頭改編成影視劇併成為主流,花了將近20年。從最初的龍空再到如今的閱文,網文平臺潛心探索,頭把交椅幾易其主,才有了網文今天的豐收局面。

騰訊是網文浪潮下的最終贏家。2017年,騰訊系閱文集團上市,市值一度接近1000億元。阿里和百度雖然分別建立了阿里文學和百度文學阻擊,然而網文平臺格局既定,留給BA的空間不多。

不過,網絡小說會長期霸佔熱門IP嗎?

恐怕未必。遵照歷史發展的規律,IP源頭的變遷必然會釋放新一波紅利。尋找新的IP源頭是擺在BAT戰投部門及文娛部門的新課題。

網絡漫畫被賦予了網文替代者的角色。探究網文為何成為IP源頭時,80後是繞不開的話題。觀察背後的規律能夠看到,伴隨80後成長、代表80後文化偏好的網文成為影視劇主流的過程,事實上也是80後逐步掌握社會話語權的過程。

如今的95後、00後人群在看什麼?不久前出爐的Quest Mobile 分析報告顯示,最受00後歡迎的App不是網文平臺,也不是各種做題軟件,而是一款漫畫軟件。這不免讓人想起網文平臺在80後中大受歡迎的情形。

砸錢、拉攏、各自為戰,BAT的動漫戰事

需特別指出的是,網絡漫畫的IP價值比網文更具想象空間。圍繞漫畫IP開發動畫、電影、真人影視、周邊商品、主題公園等在國外已有成熟範例,也誕生出了迪士尼、集英社、漫威等名滿世界的企業。網文公司與之相比,無論產值還是知名度,都要遜色許多。

那麼,如果漫畫作為IP的源頭是未來幾年的趨勢,BAT會為此兵戎相見嗎?

「 “碰壁”的百度,“寡慾”的阿里 」

2014年12月21日,百度動漫公測平臺上線。為此,百度特意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上線儀式,吸引100多位動漫代表到場。

砸錢、拉攏、各自為戰,BAT的動漫戰事

讓人意外的是,這場公測發佈會最終成為絕唱。至今,百度動漫的網址(ani.baidu.com)已無法訪問,全網甚至檢索不到關於“百度動漫”的詳細報道,只留有百科詞條證明其短暫存在過。

還未正式上線,百度企圖打開動漫市場的野心就碰了壁,想來有種“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意味。因為沒有做出名氣,“百度動漫”夭折的故事也無人問津。

但百度手上還有另一張牌——2010年投建的視頻公司奇異(愛奇藝前身)。隨著愛奇藝成長壯大,逐漸被認為是百度在動漫市場的扛旗者。

愛奇藝具體是如何做的呢?資料顯示,愛奇藝網站第二批上線的頻道中,就包括動畫,該頻道隨後擴張至2100部作品的規模。當然,上線動畫只是視頻公司的“常規操作”。但隨後愛奇藝做了一些視頻公司的“份外之事”。

2016年,愛奇藝上線漫畫頻道,開始挖掘漫畫IP資源,佈局產業鏈上游。另外,在愛奇藝內部,也有專門的動漫創投部門(2018年投資了輕文、時代漫王等公司)。

興許是覺得作為頻道權重不夠,2018年2月,愛奇藝動漫App上線。根據愛奇藝公佈的數據,動漫頻道擁有2億用戶,5000萬月活。

如果以上數據能轉化至愛奇藝動漫App,愛奇藝或者說百度將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移動漫畫平臺。但這種轉化假設不太可能實現。

和百度類似,阿里也全靠旗下子弟兵在動漫市場衝鋒陷陣。

阿里系的公司裡,微博和優酷土豆在動漫領域衝得最猛。前者深耕漫畫,後者推動畫。

由於中國漫畫作者的特殊生態,微博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瞭解,在早期動漫行業,國內作者不受重視、待遇差,基本只能在微博上發表漫畫,聚集粉絲。日積月累,微博上產生了大量漫畫家大V,順勢在2012年推出漫畫分享平臺微漫畫。接著,新浪在2013年8月收購了2009年成立的在線閱讀公司炫果殼,2014年微漫畫交由炫果殼負責運營。

砸錢、拉攏、各自為戰,BAT的動漫戰事

《滾蛋吧!腫瘤君》來自微漫畫的簽約漫畫家熊頓

然而無論誰打理,微漫畫一直不溫不火。

優酷土豆和愛奇藝相似,都有動畫頻道。優酷靠著《泡芙小姐》等動畫,收穫口碑。此外,優酷土豆還在2015年拿到了A站18%的股權。當時的主流看法是,佔股開啟中國二次元文化的A站,優酷在中國動漫市場的地位穩了。

不曾想……

回看整個阿里在動漫市場的觸角,雖然有微博、優酷兩個得力干將。但它似乎無意撮合兩者之間的聯動。而且在整個阿里大文娛的外宣中,動漫要麼出現在影視、視頻、音樂、網文之後,要麼乾脆消失在省略號裡。

不得不說,阿里對動漫是“寡慾”的。甚至貶值的A站洗乾淨躺面前,亦不為所動。

「 騰訊兇猛,將一統動漫? 」

騰訊衝在了動漫戰事的最前方。

目前,國內漫畫平臺呈現出雙雄爭霸的局面。一方是快看漫畫,另一方便是騰訊創立並運營的騰訊動漫。

騰訊動漫成立於2012年,是國內較早的網絡漫畫平臺。據總經理鄒正宇介紹,目前騰訊動漫全平臺月活躍用戶1.2億,版權作品888部。

騰訊的佈局是全方位的,漫畫之外,騰訊影業也展開了在動畫方面的探索。

砸錢、拉攏、各自為戰,BAT的動漫戰事

更重要的是,有錢任性的騰訊撒下大把鈔票拉攏夥伴。根據三文娛統計,僅在2017年1~7月,騰訊就完成了對10家動漫公司的投資,涉及的作品包含《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等。整個2017年,騰訊在文娛行業的投資有28起,比第二多的企業服務多17起。

進入2018年,騰訊的炮火依然猛烈,接連投資幕星社(4000萬)、鐵鱗社(數百萬)、艾爾平方(數千萬)等公司。

再加上早前投資的B站、天聞角川,騰訊在動漫產業的攢下的炮彈,是百度、阿里無力對抗的

會不會像網文一樣,動漫市場的最終贏家也是騰訊?

從行業成熟度和行業競爭格局來解讀,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瞭解中國的動漫產業成熟度,最好的參照系是日本和美國。據瞭解,動漫產業佔美國文化產業產值三分之一,是日本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中國動漫在文化產業中只佔據較小的份額,市場基本被日本和美國瓜分。從上游漫畫IP創作到下游影視開發,國內也沒有日美髮達的工業體系,基本處於試錯探索中。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BAT的優勢並不明顯。拿漫畫平臺來說,從有妖氣、布卡,到後來快看漫畫,第一的位置騰訊基本沒有坐過。動畫的競爭更為慘烈,製作、宣發等尚有鴻溝要去填充。

砸錢、拉攏、各自為戰,BAT的動漫戰事

骨朵指數4月17日國漫數據,根據該統計,快看漫畫霸榜已是常態。

總之,在行業整體不成熟、競爭格局不明朗的情況下,BAT都有可能成為最終贏家。拿國內最大的漫畫平臺快看漫畫來說,其創始人陳安妮在面臨會不會站隊的問題就說過:“BAT與我們都有接觸,但目前不打算站隊。”

可見,BAT是動過念想的。只要有必要,或者說肯拿錢砸,能迅速佔下市場頭名。

當然,也不排除BAT以外的公司成為行業的翹楚。比如頻頻在內容產業出手的今日頭條,收購了二次元UGC社區“半次元”,被認為是未來動漫市場的X因素。

當下,小規模的戰役已經打響,主要圍繞上游漫畫IP的爭奪。市場參與者普遍達成的共識是,優質漫畫IP極度匱乏。各個平臺搶奪作者的現象在動漫圈子裡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所以,在中國,動漫市場仍然是一片廣袤的原野。BAT經過幾年的耕耘播種,警惕地抬起頭四下打探,卻發現身邊沒有人來搶食地盤。大家各自耕耘各自收穫,等風口來臨,再兵戎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