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的不平凡一生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號雪苑,家住睢陽古城北門裡劉隅首東一街。其曾祖侯璣明,曾官居明太長寺卿,兵部右侍郎。其父侯恂,曾官居明山西道監察御史,太僕寺少卿,太長寺卿,戶部尚書。其季父侯恪,與其父是同榜雙進士,曾官居明太長寺卿,國子監祭酒。

侯方域自幼聰明過人,讀書刻苦認真。四書五經一覽便通,觀看詩文過目不忘。七八歲時作詩便出口成章,而且詩句精美,構思巧妙,寓意深遠,耐人尋味。當地文人只要見到他,都攔住讓他作詩。侯方域11歲隨父進京師,拜國子監司業倪元璐為師。15歲回鄉應童子試,在縣、府、道考試中全考第一。17歲在京代父草擬《屯田奏議》,洋洋近萬言。

1639年,侯方域22歲時赴南京應舉,在應舉時,考試時間雖然都在白天,侯方域仍天天打著燈籠進考場,考官上前問道:“光天化日,為何打燈籠?”侯方域答:“只因留都少光明。”考官心想:這不是在諷刺朝廷黑暗腐敗嗎?因此報告了明朝監國。考試結束後,主考官判定,在所有考生中,侯方域文章數第一,但監國因侯方域策語觸犯時諱,堅決不同意點侯方域。主考官當即跪下奏道:“侯方域是高才,的確不愧是天下聞名的才子,若不點他,實在太可惜。”監國不耐煩的說:“不就是那個白天打燈籠的人嗎?他是才子,就讓他當他的才子去吧……”隨手將侯方域的卷子丟在了地上,不再錄用。

落第後,侯方域在當地結識了復社領袖張溥,和幾社主盟夏允彝等一批文壇明流,參加了進步文學團體復社,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與陳貞慧、冒襄、方以智共同被譽為南明四公子。奮勇投入六朝古都驅逐明未閹黨餘孽阮大鋮的巨大風波,與進步團體協力展開為國除奸的政治鬥爭。

同時,侯方域風月有緣,結識了秦淮河畔名歌妓李香君。二人一見鍾情,以詩歌會友,頓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遂定終身。婚後,與侯方域協力為反清復明事業赴湯蹈火,奔命呼號。平時常以大忠大義的道理和典故,來影響、鼓勵侯方域的愛國主義熱情。如勸導侯方域親忠疏奸,勿同明未閹黨餘孽阮大鋮交往;勸導侯方域憂國憂民,重視大節,勿學三國時期蔡邕,因親呢董卓以致失名節等。後來,為躲避阮大鋮的政治迫害,侯方域將李香君帶回歸德府,住進侯府西園的翡翠樓。當侯方域再去南方參加復社活動時,另一閹黨餘孽故開府巡撫田仰,久慕李香君人賢貌美,送重金欲求見李香君一面,李香君心底憤恨明末閹黨餘孽,且寧死不負侯方域,遂退還重禮,拒與田仰相見。田仰腦羞成怒,欲強行傷害李香君,李香君手持紙扇,撞頭而死,血濺扇面染成桃花一支。康熙年間,孔子六十四世孫孔尚任具此寫出了哀豔動人的《桃花扇》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1645年,南明朝成立後,阮大鋮因擁立福王有功,被封為兵部侍郎,藉機大肆搜捕反對他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侯方域名列其中。當時清軍大兵壓境,代表著明朝和漢族最後希望的南明朝危在旦夕。侯方域為保家衛國,不計個人恩怨,拋棄兒女情長,奮不顧身的投筆從戎,親自到最前線去參軍打仗。先投靠楊洲巡撫史可法,參加高傑領導的南明部隊,北上抗清。但因高傑手下將領許定國臨陣叛變,乘高傑不備,突然將高傑殺死,致南明軍大敗。清軍步步進逼,侯方域被迫退回江南,但在宜興陳貞慧家被阮大鋮抓捕,囚於南京。出獄後,侯方域救國之心不死,再去楊州投靠史可法,要求繼續投軍,但因楊州、南京等江南之地很快被清兵佔領,侯方域投軍無路、報國無門,迴天無術,無可奈何,被迫返回故里,在侯府雜庸堂重建雪苑社,堅持以古文、詩歌形式,傷時哀世,抒發胸中對明朝的懷念之情,並藉此呼籲國人莫忘國恥,勿忘復國,且拒不受高官厚祿誘惑,拒不為清政府服務。

1651年,李敏修《侯方域傳》中記載:河南巡撫吳景道得知侯方域豪橫,準備將侯方域連帶其父侯恂一併抓捕。當時清朝內閣國史院大學士宋權在商丘老家養病,對吳景道說:“你可知唐朝李太白和宋朝蘇東坡嗎?侯方域就是當今的李蘇。”吳景道聞言雖暫停抓捕,但要求侯方域必須參加鄉試。侯方域擔心父親侯恂年老多病,經不起牢獄之災,在萬般無奈之下,便用一計來應付吳景道,違心參加鄉試,但只考半卷,不打算中功名。讓侯方域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雖考半卷,也中了副榜。對此,侯方域非常後悔,感覺因此損害了自己愛國家、愛民族的形象,影響了自己的名節,對不起李香君對自己的諄諄告誡,更對不起還在邊地與清軍浴血奮戰的明軍將士。因此,他將書房雜庸堂改名為壯悔堂。

侯方域一生所作古文、詩歌、書法、繪畫無數,僅現存古文就有140多篇,詩歌380多首。書法、繪畫留存略少。侯方域以古文名世,《清史稿》本傳說:“方域健於文,與魏禧、汪琬齊名。”其古文包括序、書、傳、論、策、表、說、奏議、墓誌、祭文、雜著等,體裁多樣,內容廣泛。議論而斥權貴的如《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答田中丞書》等。抒情而寫懷抱的如《與方密之書》《祭吳次尾文》,評論說而論功罪的如《朋黨論》《王猛論》《太子丹論》《額吏胥》《宦官論》等,或義正詞嚴,酣暢飽滿,或纏綿悱惻,聲情並茂。或雄辯汪洋、縱橫奔放,有唐宋八大家的遺風。鄭板橋在《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中贊曰:朝宗古文標新立異,指畫當時,絕不受古人羈紲。

侯方域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書畫家。

侯方域的詩歌,主旨深刻,佳作甚多,他作詩多以《詩經》風雅正道為宗旨,以杜甫詩歌為典範,關注社會興亡,反映民生疾苦。

他早期所作詩歌,多抒對明朝前途和命運的憂愁以及對明末政治腐敗、權奸當道、忠良失意、百姓受苦的憤恨心情。如《惡木》暗取左思《詠史》“鬱郁澗底松”詩意,以“惡木”喻庸碌而得勢的權臣,以“良苗”喻才德之士,指斥了當世權臣;《蓬蒿行》寫災年饑民以澀苦的蓬蒿籽為食的悲慘生活。另如《金陵贈範公司馬》《贈給事何公謫金陵》《聞亂》《禁旅》等,多表達對明末國事的無限擔憂和深情關注。

他後期所作詩歌,主要抒明清易代後的愁情和憑弔亡國的哀怨,多憂悄之思、雄鬱之氣。1645年,南明弘光王朝垮臺不舊,寫有《過鳳陽陵園》,面對“故宮交鼠跡,深夜出蛇神”的淒涼景象,流下“禾黍”之淚,為後半生定下“固矣采薇人”的基調。在《後春興八首》中高歌“狂於阮籍何勞哭,醉似陶潛漫著巾”,在《君山》中哀嘆“自古南風嗟不竟,幾時西狩淚還幹”。在《章皇帝御筆歌》中怨刺權奸“甲申長安勳貴人,不憶列宗與二祖”的投降行徑。

侯方域晚年因政治報復無法實現,長期憂鬱,最終得了憂鬱症,於1654年12月英年早逝,享年37歲。

侯方域的一生,雖然是短暫的,但卻是不平凡的。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而且還是一位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對於侯方域文學成就的評價,歷史上始終一致認可。而對於侯方域在政治方面的表現,則褒貶不一。主要原因是由於在明清換代時期的歷史長河中,其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清朝統治時期,而清朝對於侯方域這麼一位反清復明的堅強鬥士、努力維護以漢族為核心的統治階級權威的民族英雄,不可能給予公正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