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脫俗-曾國藩書法

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

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
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
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
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超凡脱俗-曾国藩书法​​​​​​​​關於曾國藩書法之評價,在《翣嶽樓筆談》《水窗春囈》《郎潛紀聞二筆》《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全書》等文獻中有記載。其中,向榮雲:“文正書法初習柳誠懸,後學趙吳興,晚年書運筆專主拔燈之法,故其書多得雄直之氣。”符鑄雲:“曾文正公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有嘗習,其書瘦勁挺拔,歐、黃為多,而風格端整。”馬宗霍雲:“文正德業,三代後一人,傳世無侯於書。顧平生於書,博習窮掉,未嘗稍懈。每欲合剛健婀娜以成體,然秉性凝重,筆亦隨之,故終以剛健勝,至其氣骨之厚,血肉之潤,則衡嶽之崔鬼,洞庭之洋漫,蓋鍾靈于山水者深矣。”《水窗春囈》曰:“文正一生凡三變。書字初學柳誠懸,中年學黃山谷,晚年學李北海,而參以劉石庵,故挺健之中,愈饒嫵媚。”清 曾國藩 曾白珩墓表 局部 朵雲軒藏品《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全書》曰:“曾國藩書法源於深厚的傳統帖學基礎,習字極其勤奮,不管是馳騁戰場,還是賦閒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曾國藩畢生信奉程朱理學,書法講究筆筆有法,從不逾矩,可惜缺乏個性。”此外,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合,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 ’。”又王潛剛《清人書評》曰:“曾國藩,開府兩江,功業文章震一時,古文尤能卓然自立,惟於書真是門外。其所言論書之言行文則佳,說理則謬。其生平思以柳、趙兩家書合成一家,此非不可能者,乃其作書往往妄以半邊柳字,半邊趙字合成一字,此乃拼湊而非結構,蓋未見趙松雪本有用柳法所書之碑,柳、趙已自然相合矣。曾又稱古今書家惟取法八家,於古人師歐、虞、李、黃,今人師鄧、鄭、劉、王,此真不知所云。又據曾襲侯紀澤言,文正生平事事節省,惟寫字不省,每一新筆發開,無論字之多少,只寫一次即與子弟持去,故日日換新筆。如此安知用筆之法乎!無怪與何子貞論書不能相合。”可見,關於曾國藩書法方面的評價並不一致。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在其晚年表達了自己對“殿廷考試,專尚楷法”的態度。陳康棋《郎潛紀聞二筆》中這樣提到:“近數十年,殿廷考試,專尚楷法,不復問策論之優劣,以致空疏淺陋,競列清班,甚至有抄襲前一科鼎甲策,仍列鼎甲者。而讀卷諸公,評騭楷法,又苛求之點畫之間;有一字古體帖體,依《說文》篆隸而不合時式者,即工楷亦置下等……文正晚年,頗以為悔,故少宰獲聞之。”清 曾國藩 止於至善關於寫字,曾國藩自評為“無恆”,“趨向無定,作輟靡常”,“作書無一定風格,屢有遷變”,“不能懸肘,字不能佳”,“不能字字一律”,“間架不穩,手腕不穩,手腕時靈時鈍”,“老境日臻,不克竟其所學”,“近日未嘗厝意”,“有長進”,“閱之生憎”等等。曾國藩認為寫字:“須於三十歲前寫定規模。自三十歲以後,只能下一熟字工夫。”“寫大字,不甚貫氣,蓋緣結體之際不能字字一律。如或上松下緊,或上緊下松,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均須始終一律,乃成體段。”“古人所以貴,及時力學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