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近日網絡爆出河南幾名考生高考答題卡被人掉包一事,關於高考公平的問題又一時在網絡上掀起很大的輿論關注。其實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也曾出現過被人冒名頂替的案件。

中國皇權制度能維繫兩千餘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隋唐以後建立起比較嚴格而公平的科舉制度,給貧寒子弟提供了一條走向社會上層的通道,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否則的話,任由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盛行,“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一定會導致社會秩序的崩潰。同樣當今社會如果任由有權有勢的人強取豪奪,掐斷底層人上行的機會,不僅僅給社會誠信造成危機,也會對政府的公信造成危害。

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歷史上對科舉舞弊的懲罰

隋唐時期,由於科舉剛剛實行,如王維在考試前用詩文謁見公主請求關照的風氣盛行,到了宋代,為了維護科舉的公平性,科考的各項制度設計更趨於嚴謹,甚至到明代出現了“八股取士”那樣的標準化命題。這種形式儘管僵化,但是有剛性。鄉試、會試的試卷由專人謄寫,讓閱卷官通過筆跡來辨認考生都不可能。至於對舞弊案的追究,更是嚴刑峻法。

在明清時期,朝廷對科舉舞弊案的重視程度,僅次於謀逆。以科場最低一級的生員(即秀才)考試為例,官府在防範舞弊方面幾乎窮盡了一切辦法。

那時候沒有現代學籍制度,也沒有考生照片,如何防止冒名頂替呢?齊如山在《中國的科名》中介紹,考前學政(一省主管教育的長官)點名時,點到某考生名字,該人大聲應答後,上前走到學政面前,大聲喊“某人保”。這位考生花錢聘請作保的廩生(即可以定期領工資的秀才)也在學政後面應答“某人保”。一個人想要僱人頂替非常之難,首先要買通作保的廩生,此人要擔負極大風險,如事發後革除功名並下大獄;其次要買通考官;最難過的一關,是同縣的考生,彼此熟悉。一縣取中秀才有定額,某人舞弊考中秀才就等於擠佔了別人的名額,同考的人知道後多半會舉報。

即使這樣,由於功名誘惑之大,1500多年來,科舉舞弊仍層出不窮,花樣翻新。且每個朝代,前期由於政治清明,科舉之風也隨之端正。往往到了後期,由於政治腐敗,遴選人才的科舉也不可避免成為災區。

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明末清初的筆記《研堂見聞雜錄》,佚名作者在書中記述了他目睹所在的蘇州府科場風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如何

迅速被敗壞。

作者說,他年輕時成為庠生時,“從未有以賄得之者,惟達官貴人真子弟,方能勉附其末”。那時候某些高級官員子弟通過恩蔭取得生員資格,是制度上認可的一種政治特權。“後積弛幹請囑託得者,每案中有三四見矣。”通過各種關係可以中秀才的風氣開始萌芽,但程度不厲害,作者說,那些通過走後門成為秀才的人,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事,多方掩飾,以別人問自己功名的來歷為恥,別人說到這種賄賂獲得秀才資格的事情,自己的臉會發紅。“至今日,而督學使者,以此為囊橐之資,每案發,其賄得者居大半,而父兄不務藏飾,子弟不知掩蔽,若天壤間固宜有是事。”科考一旦成為主持其事官員的發財途徑,靠賄賂而得秀才不再是一件恥於被人知道的醜事。作者提到當時任蘇州一帶的學臺張能麟,每次考秀才,“前後名有定價”,通過這種渠道向他打通關節成風,自己搜刮飽了後,他不忘利益均沾,“縉紳達官廣文孝廉承差役吏,無不及業”。凡是能和考試沾上一點關係的人,都能分到好,來結成利益同盟。

這樣下去,結果是“一案出,而真才不一二矣。而童子科為尤甚,未試則以帖下州縣,每縣坐一二十名,刻期交納”。而底下的州縣借這股

考試的東風,進行搭車亂收費,“如收捐納,如納稅金,無顧避”。等到考試的時候,“府道之所屬,臺憲之所致,鄉大夫之所懇,教官之所求,庖廚隸胥之所瀆收,牙婆媒氏之所關說,幾於如煙如海,不可勝計”。通過考試發不義之財已經成了一項產業,有了專門的中介人員,連管事官員家中的廚子、僕人也敢收錢。

有個叫李漢的秀才,睹此不平上書來蘇州監察風紀的巡按,巡按剛準備收拾張能麟,卻因被陷害,調走了。這下張學臺又像胡漢三一樣回來了,到追索舉報他的李漢,害得李漢在張學臺任期,不敢回家而亡命天涯。沒幾年後,李闖王進了北京,南明弘光朝也如曇花一現。

朝代有更替,但風氣可以沿襲,這樣的舞弊風到了清順治年間達到頂峰,剛剛在北京坐穩龍廷的清朝皇帝不能坐視下去,明亡的殷鑑不遠。順治丁酉江南鄉試科場案案發後,兩位主考官被腰斬,十六個分房考官被絞殺,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流放東北寧古塔。

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經過新朝廷嚴刑峻法的懲治,到了康熙朝,科場風氣才得以好轉。但到了清末,科舉風氣又隳壞了。同盟會元老,民國政壇重要人物胡漢民(廣東番禺人)替別的秀才當槍手,參加廣東鄉試並高中。同為同盟會元老的馮自由(廣東南海人)在《革命逸史》中記載:“(胡)某歲借賣文得售,獲資萬金,家道漸以豐裕。”說的就是此事。但胡漢民替人考試,雖然破壞科舉的公平,但畢竟是兩家協商,願打願挨,而非在胡漢民不知情的情況下,別人頂替了他的

考試成績而高中舉人,還算有底線。

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古代學子們以通過科舉考試而改變命運,今天的社會,高考雖然已經不是唯一讓底層的孩子改命命運的唯一途徑,但確確實實是每個參與高考的學子們邁向人生高峰的第一塊敲門磚。

此次河南爆出的高考答題卡案件如果屬實,幕後操縱之人可以說是毫無道德操守和做人的底線,這種人如果通過掉包而走上社會或者進入政府,必將為害一方。

歷史教訓“下品無豪門,上品無寒門”,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影響很壞

掉包案如果有教育系統之人參與其中,其影響之惡劣也是很難估量的,如果此事不得到處理,必將引起官風帶壞民德效應,全社會都不講誠信,全民都玩厚黑,這將是何其悲哀的事情。

(部分歷史事件引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