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總收入超7000億元

「行業」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總收入超7000億元

「行業」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總收入超7000億元

7月24日,《2017—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在第八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發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累計用戶規模達到18.25億人(家/個)。2017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依舊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全年整體收入規模為7071.93億元。其中,互聯網廣告、移動出版、在線教育、網絡遊戲收入位於前四位。

細分各個板塊,互聯網期刊收入20.1億元,電子書收入54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收入8.6億元,博客類應用收入77.13億元,在線音樂收入85億元,網絡動漫收入178.9億元,移動出版(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移動遊戲等)收入1796.3億元,網絡遊戲收入884.9億元,在線教育收入1010億元,互聯網廣告收入2957億元。

新興板塊持續發力,特別是在線教育發展迅猛,超過網絡遊戲收入居第三位。2017年,移動出版、在線教育、網絡遊戲、網絡動漫四者佔數字出版收入規模的比例為54.7%。報告認為,移動出版依然是數字出版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雄厚發展潛力;在線教育作為數字教育出版最為活躍的部分,經過激烈市場競爭,資源趨向集中化;網絡動漫在深受資本追逐和動漫IP運營頗受重視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傳統書報刊數字化收入佔比持續下降。2017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82.7億元,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所佔比例為1.17%,相較於2016年的1.54%和2015年的1.77%來說,繼續處於下降階段。

關於2018年乃至今後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趨勢,報告認為,隨著產業發展的漸趨成熟,產業發展核心重新回到內容價值本身;數據和技術對產業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加大,為提供優質、個性化的內容而服務;內容生產創作專業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優質內容持續供給能力加強。此外,發展趨勢還體現在知識變現方式將更加多元、資本驅動 IP價值潛能充分釋放、新型園區建設賦能數字內容產業等方面。

《2017—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摘登)

數字出版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2017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依舊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全年收入規模超過7000億元。其中,互聯網廣告、移動出版、在線教育、網絡遊戲處於收入榜前四位。

其中在線教育發展迅猛,已超過網絡遊戲收入居第三位。

1.整體收入規模持續增長

2017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7071.93億元。其中:

互聯網期刊收入達20.1億元,電子書達54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達8.6億元,博客類應用達77.13億元,在線音樂達85億元,網絡動漫達178.9億元,移動出版(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移動遊戲等)達1796.3億元,網絡遊戲達884.9億元,在線教育達1010億元,互聯網廣告達2957億元。

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期刊的收入規模從2008年的5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0.1億元,10年間增幅呈現不平穩態勢,除了2009年和2010年增長幅度達到23%以上外,其餘均處於18%以下,但總體依舊呈現增長趨勢,且近幾年來態勢趨穩。

電子圖書(e-book)收入規模2008年為3億元,2009為4億元,2010年為5億元,2011年為7億元,2012年為31億元,2013年為38億元,2014年為45億元,2015年為49億元,2016年為52億元,2017年為54億元,與紙版圖書銷售收入相比,所佔比例依然很少,

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移動閱讀漸已成為用戶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從2012年開始至2016年止,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年平均增長幅度達16.13%。2017年相較於2016年增幅不大,電子圖書行業在經歷了大幅增長的發展後,開始進行又一輪市場調整,積蓄力量、尋找新的發力點。

移動出版和網絡遊戲的收入分別為1796.3億元和884.9億元,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所佔比例分別為25.40%和12.51%,移動出版和網絡遊戲依然是拉動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的主力軍,地位比較穩固。

2.傳統書報刊數字化收入佔比增幅依然呈現下降態勢

圖書、報紙、期刊作為我國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的主營業務,一直頗受重視。近年來,這些單位紛紛推進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工作,加快實施數字出版業務,但是相對來說仍存在轉型力度弱、融合不到位等問題。

「行業」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總收入超7000億元

△2017年數字出版產業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2017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82.7億元,相比2016年的78.5億元,增長幅度為5.35%,低於2016年5.44%的增長幅度,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所佔比例為1.17%,相較於2016年的1.54%和2015年的1.77%來說,繼續處於下降階段。

這說明傳統新聞出版單位仍需要加大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力度、加快推進融合發展進程,通過現有平臺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立足內容資源為中心,注重提升內容品質,嚴格把握價值導向,打造內容利用與開發的立體體系,努力提升傳統書報刊企業在數字內容產業中的話語權與競爭力。

3.新興板塊持續發力

2017年,移動出版收入規模為1796.3億元,在線教育收入規模為1010億元,網絡動漫收入規模為178.9億元,三者佔數字出版收入規模的比例為42.21%,表明移動出版依然是數字出版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在線教育作為數字教育出版最為活躍的部分,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資源趨向集中化,馬太效應初顯;網絡動漫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堅持,在深受資本追逐和動漫IP運營頗受重視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數字出版產業呈現六個趨勢

2017年,在國家政策的有力引導扶持下,數字出版行業整體呈現出健康向上良好的新氣象。未來一年有望看到數字出版產業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 內容深耕時代來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是海量的,並且還處於快速增長狀態。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面對選擇時的自主意識也會不斷提升。而在信息過剩的環境之下,優質內容,特別是優質的原創內容就變得尤為珍貴。數字內容產業的行業自律意識不斷提升,行業發展的核心逐漸迴歸到內容本身,把重心更多地放在深耕內容方面,對內容進行精緻打磨,自發地進行有深度、有思想、有價值的內容創作與傳播,加強對平臺內容的把關與審核,互聯網內容良性生態漸趨形成。與此同時,數字內容分級制度將逐步形成,特別是在引導未成年人方面,各家媒體平臺將予以加強。

  • 數據和技術將推動產業升級

在智能化時代,產品的品牌競爭已上升至更高層面,品牌對於數字產品而言具有越來越至關重要的意義,數據和技術對於產品的生產與運營、品牌打造與升級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數字出版產品的創新升級和品牌打造過程中,洞悉用戶需求變得尤為重要,其實現的基礎即是大數據,同時品牌也不應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多維度的。面向不同用戶,以不同的觸達渠道和應用場景,以更加適合的方式,傳遞不同的品牌信息,以滿足多元化用戶需求,以達到千人千面,精準營銷。算法、繪製用戶畫像和海量數據處理技術在數字出版業務流程中的應用將愈發普遍,通過輿情監測洞悉發展新機遇,海量數據實時監測、分析,更加精準的捕捉用戶需求,及時、高效地調整品牌運營策略,優化產品設計。隨著數字出版產品邁向精細化發展,數據和技術發揮的支撐作用不斷加大。同時隨著數字出版企業在業務上的持續推進,用戶規模的不斷增長,用戶數據將實現更大程度的複雜性和規模積累,加強對大數據的投入與應用,將有效提高出版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產品創新與設計優化,從而進一步打造產品優勢競爭力,提升產品的品牌價值。

  • 內容生產創作漸趨專業化

隨著互聯網內容創業者的生存壓力日益加大,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由此對優質內容的持續供給能力和穩定變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下,很多內容創業者都面臨著流量紅利消耗殆盡、品牌價值提升和變現困難等發展瓶頸。MCN模式應運而生,並逐漸邁向成熟。所謂MCN,是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的簡稱,發源於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指將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支持下,保證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實現穩定變現。這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邁向規範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必然產物,內容生產運作更加專業化,從內容生產到市場運作有了更為精細的職業化分工。

國外的MCN早期以經紀模式為主,MCN機構本身不參與內容製作,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技術支持、數據支持與銷售支持,幫助視頻紅人尋求消費變現。而國內的MCN則在經紀模式基礎上實現了本土化發展,參與一定程度的內容製作

,併為內容創業者提供內容運營、渠道分發、粉絲經營、商業變現等支持與服務,讓內容創業者更加專注於內容創作。

2017年6月,閱文集團成立內容合作基金,在2017~2018年度投入2億元,在優質出版內容引進、內容方商業扶持、內容品牌傳播和優秀青年作家創作扶持四個方面給予投入和支持。在作家方面,閱文開始以MCN模式進行運營,著力提升作家的影響力,推進作家的明星化。

過去一年來,各領域MCN機構不斷湧現,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和媒體平臺從以前的直接對內容創作者的扶持,轉而加大對MCN機構的扶持。如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以騰訊視頻、優酷等視頻平臺,以及以美拍、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及以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新聞資訊平臺,花椒、映客等直播平臺都在構建內容生態的過程中,從直接對內容創作者的聚集,逐漸轉變為對MCN機構的聚集。微博近年來著力打造基於粉絲的、全媒體形態的社交媒體平臺,著力加強內容佈局。

近一年來,通過與內容生產機構和MCN合作,不斷打造自身的內容輸出機制和輸出能力,實現了從信息實時網絡平臺向“實時信息+社交興趣”的平臺轉型,打造了趨於完整的包括內容、影響力、商業變現等在內的生態閉環,並延伸至垂直領域,通過與垂直領域“頭部用戶”合作,微博的內容輸出機制得以不斷優化。

過去一年來,微博通過加強與內容生產機構和MCN機構合作,進一步提升內容生產能力。據微博發佈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4.11億,成為全球第七個活躍用戶超過4億的社交應用。與2017年同期相比,微博的月活躍用戶增長約7000萬,這個數字已超過了英國人口的總數,在移動端應用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微博保持強勁增長,這與其近一年來的業務佈局不無關係。

目前,MCN模式已在新聞資訊、遊戲、短視頻等領域得以推行。特別是正值互聯網風口的短視頻,是MCN模式發展最快、最集中的領域。據易觀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泛內容MCN機構達到2300家,預計2018年將增至4500家。其中,2017年中國互聯網短視頻MCN機構數量達到1700家,預計2018年將達到3300家。隨著MCN模式在我國發展的漸趨成熟,互聯網內容創業者的創新能力和商業能力將得到更加充分的激發,互聯網內容產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 知識變現方式將更加多元

2018年,知識付費的熱度仍將持續。但與每個互聯網領域一樣,都將經歷萌芽、發展、高潮、洗牌、再發展的過程。

2018年的知識付費行業即將迎來從高潮邁向洗牌的拐點,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分水嶺逐漸形成。未來一年,知識付費領域仍然會有很多新參與者,但更多的是老產品的退出或迭代與拓展。如2018年5月,知乎就將其推出的“知乎市場”升級為“知乎大學”,對產品體系、內容等做了進一步的豐富和調整,內容覆蓋通識知識、專業技能、興趣愛好三大類別。

當前,用戶對知識付費產品的選擇更加理性,源於對自身需求的認知更加清晰,由此倒逼知識付費產品的內容和服務加速升級,也進一步加劇知識付費行業的優勝劣汰,對知識付費產品的內容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為艱鉅的考驗。知識付費的行業門檻將不斷提高,產品的評價體系逐步建立。

一些行業領先產品或將要或者正在面臨活躍用戶增長的瓶頸,促使一些先期參與者的離場,同時也將催生更多圍繞“知識”的變現新嘗試。知識付費的概念將不斷拓展,從知識付費邁向知識服務的更高層面,呈現方式從圖文、音頻到視頻、直播的可視化,傳播渠道從APP、到公眾號再到微信小程序,從線上延展至線下;模式從問答到培訓再到訓練營……

未來一年,將有越來越多“內容+服務”的知識付費模式和產品形態湧現,在經歷市場試錯之後,或曇花一現或得以留存。正如2018年初興起的直播答題,僅短短數月,就已歸於平靜。這樣的新風口、新熱點仍將頻繁出現,在形態和模式迭代更新之外,內容成為知識付費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而強調內容深耕,並不僅僅是指內容的有深度、有價值,更是需要將優質內容以用戶更加喜歡、需要的方式予以呈現。

同時,知識內容的層次和領域細分化成為趨勢,面向用戶的不同需求,傳遞或書本知識或學習類知識,或常識類知識或專業類知識。從整體上來看,細分領域的專業類知識更能激發用戶的付費意願,將成為知識付費今後的發展重點。此外,伴隨在線課程成為知識付費的新模式,在線教育與知識付費之間或將找到更多的結合點,實現融合發展。未來,無論是專業出版、教育出版還是大眾出版領域,都能在知識付費能找到自己的著力點。

  • 資本驅動IP價值潛能充分釋放

近年來,伴隨多家國有出版集團,以及掌閱科技、閱文集團等先後上市和積極籌備上市,各地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相繼設立,上海、廣東、浙江等地也紛紛設立了文化產業政府引導基金,以資本力量撬動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日臻完善,文化金融價值鏈條初步形成。可以看到,資本對於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文化資本運作日益活躍。其中新媒體、網絡文化等新興文化領域是文化產業基金支持的重點。

2017年11月,由經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上海報業集團主導發起設立了文化產業母基金,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首期管理規模30億元,主要投向新媒體、網絡文化等領域,這是國內首隻由國有傳媒集團主導發起的文化產業母基金。此前,2017年6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雙創投資中心、閔行區人民政府、浦發銀行發起設立了“上海雙創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文化產業基金的市場化運作,將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金融槓桿和市場化運作共同發力,增強文化產業發展動力,激發文化產業內在潛力。

近年來,隨著IP浪潮的持續發展,有力提升了產業價值,

版權資產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資產,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和文化產權交易機構紛紛湧現,提供文化產權交易、項目推介、投資引導、項目融資、權益評估等服務,對資產與資本的有效對接起到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近年來版權資產管理與評估相關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文化產業與資本融合的環境得以持續優化。2016年4月,在中宣部和財政部的組織和指導下,《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出臺,對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的內容和方法做出詳細規定,其中涉及對網絡遊戲、互聯網內容等新興業態的無形資產評估工作也提出規範指引。2016年12月1日起,《資產評估法》實施,版權資產作為重要無形資產被納入其中,將有效規範版權資產評估行為。2018年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工作指引(試行)》,從組織機構和人員、常規管理、建立制度等層面做出指引。

由此,建立完整的IP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體系,既成為文化企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壯大版權產業、推進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讓IP作為重要無形資產明確其市場價值定位,通過有效的運營管理,實現版權資產與資本的高效、有效對接,並使其潛在價值得以充分發掘和釋放。

  • 新型園區建設賦能數字內容產業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為數字內容產業帶來發展新機遇新空間。特色小鎮興起於浙江,壯大於長三角,目前已在全國各地鋪開,是國家推進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探索。2016年,中央將特色小鎮創建列為農村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當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後公佈兩批共403個特色小鎮名單,各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特色小鎮工作,特色小鎮已進入從國家層面向全國推廣的新階段。

在一系列特色小鎮政策部署出臺和大量資本的強勢助力下,全國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鎮建設風潮,各地政府、產業資本、房產商等都投入到特色小鎮建設中來。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已有23個地方政府啟動了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除了已公佈的403家特色小鎮,各地方正在培育的特色小鎮達到2000餘個,到2020年全國特色小鎮數量將達到2500個。2016年是特色小鎮的起步之年,2017年是特色小鎮的探索之年,2018年將是從戰略規劃邁向落地實踐的關鍵之年,各地特色小鎮建設將邁入實質階段,結合地方文化和小鎮發展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

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特色小鎮建設要“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方向,著力發展優勢主導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創新供應鏈”“提煉文化經典元素和標誌性符號,合理應用於建設運營及公共空間”。

2018年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制定了《國家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創建工作規範》,進一步規範開展國家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園區、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其在推進新聞出版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其中明確指出,國家新聞出版產業特色小鎮包括閱讀小鎮、書香小鎮、音樂小鎮、動漫小鎮、遊戲小鎮、IP小鎮等特色文化小鎮。《規範》明確了基地創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職責和條件、工作任務、工作程序、激勵機制等,為新聞出版產業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基本思路,有助於加快推進新聞出版產業特色小鎮建設發展。

本文摘錄自《2017—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

作者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課題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