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禁止可能產生副作用 手機禁入校園還須辯證看待

一味禁止可能产生副作用 手机禁入校园还须辩证看待

7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關於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這一禁令將於今年9月開學時生效。

法國之所以出臺這一法案,恐怕還是在於擔憂過度使用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對未成年人學習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校園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教育,而過度使用手機則可能干擾孩子的學習過程。

相信在中國,有不少學校持同樣態度,也採取了不少管理舉措,然而效果不盡如人意。畢竟,中國在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的使用率上甚至高過歐美不少國家,手機以及其背後的互聯網文化,已經深刻融入人們的社交、購物、出行等方方面面。年輕一代更被稱為網絡原住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中10~19歲年齡層的佔比19.4%,年輕人接觸手機及互聯網的時間更加提前已經是必然趨勢。

簡單照搬法國校園手機禁令恐怕不可行。中國校園無法禁絕於互聯網之外,反而在加速信息化建設,互聯網教育發展也非常迅猛,每天有多少孩子通過手機學習英語和其他科目?又有多少老師通過手機,向學生分享教材和課程?事實上,教育與手機及其他電子設備並非就天然矛盾,說到底其只不過是提供各種便利的連接工具,而幫助孩子乃至教育管理者審視現實社會與“虛擬”網絡的複雜辯證關係,如何發揮移動電子設備的信息溝通優勢,儘可能減少其弊端,則是更深遠的命題。

與其在校園禁用不如引導學生善用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恐怕才是教育者們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比如,鼓勵學生與老師充分討論,在兼顧學生合理上網需求和維護教育秩序的基礎上,自發制定相關使用規定,從而實現時間與精力在手機使用和學習層面的合理化分配。

實踐往往證明,一味以禁為主看似高效,實則可能產生副作用。教育的本質就是柔性引導和幫助孩子,逐步建立對於人生與世界的認知。手機上的“網絡”也不過是通向成長世界的一扇窗,老師家長秉承更為開放的態度,和孩子一起應對手機帶來的快樂和煩惱,這才是讓孩子易接受也更利於推廣的人性化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