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以120公里

ofo以120公里/小時速度,飛奔離場

文|甲方研究社

留給ofo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上週ofo14億美元賤賣的消息被爆出後,行業並沒有給予太多關注,可能是ofo被收購這個話題被炒過太多遍。時至今日,ofo賣身已成定局。

今年7月底,就有消息稱滴滴對ofo的收購已經接近尾聲,但雙方還在就收購的價格持續拉鋸。彼時,該消息亦被ofo否認,稱“不存在的事”。

事實上,自從摩拜被美團收購之後,關於ofo被收購的小道消息一直不絕於耳,ofo先後傳出過被滴滴收購、螞蟻金服收購,此次更是被滴滴和螞蟻金服聯合收購。

人們甚至對ofo的買家失去了關注的興趣。

殘酷的洗牌並沒有留給這家共享單車行業巨頭更多的選擇。如果說去年年底,ofo的選項還有滴滴、美團或者阿里,隨著摩拜落袋美團、阿里加碼哈羅單車,滴滴成為ofo的唯一選擇。

雖然每一次“被收購”傳出,都會招來ofo的牴觸和否認。但是,戴威“獨立”的執念已經有些無力。

1.困獸之鬥

經過最近一年的劇烈洗牌,共享單車行業的局勢已經再明朗不過。盈利無望、融資無期、資金鍊緊張,再加上裁員、國際化縮水等,雖然ofo努力商業化自救,但已經難逃賣身的命運。

在外界看來,從去年年底開始,ofo一直在死扛。供應鏈欠款、用戶押金擠兌、資金鍊即將斷裂傳聞對積貧積弱的ofo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暴擊。

據《財新》報道,截至2017年12月,ofo賬面上可供調配的資金僅剩3.5億元。今年1月,騰訊新聞曾報道稱,“ofo賬戶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若按ofo每月4-5億元的支出、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

今年3月,通過兩次動產抵押,ofo換取了阿里共計17.7億元人民幣的融資。但這次緊急補血並不能改變ofo的命運。

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一個月後,美團收購摩拜,至此完成外賣+單車+打車的產業閉環。急於尋找線下流量的阿里,10天后再次領投哈羅單車。而幾乎同一天,滴滴加碼青桔。

七、八月份又是一個關乎ofo命運的關鍵節點。

到今年5月,ofo單月成本2.5億元,而賬面的可用金額已經不超過5億元。

如果不能趕緊造血,或拿到新資金已快彈盡糧絕。繼3月的“E2-1輪”融資後,原本ofo所說的很快會到來的“E2-2輪”融資,至今沒有落定。

面對破敗不堪的ofo,戴維一直在頑強抵抗。

5月初戴威制定了名為“VictoryDay”的盈利計劃,按照目標,100天內ofo要實現公司月度EBI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翻正,200天季度EBITA翻正。

5月15日,在公司內部的百人動員大會上,戴威情緒激動地說出“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並宣佈” 公司即日起開始全員“996作息”。

戴維的一切努力在對ofo賣身望眼欲穿的資本方看來都是徒勞,尋找機會退出是他們此時此刻最關注的事情。

戴威曾經和資本隔空喊話,“希望資本尊重創業者的理想”。換來的只是朱嘯虎一句冷冷的回應,“資本只關心回報”,

面對貧困交加的ofo,這一次還會有資本馳援嗎?

2.ofo大撤退

ofo一直“被收購”,根本原因還是因為ofo自身面臨的發展困境。

去年11月,有媒體發文稱,ofo資金告緊,已經開始挪用用戶押金填補缺口,挪用總金額高達數十億元,自行車廠以及公關公司等供應商的付款也均已暫停。

“每次負面新聞後,ofo的押金量就會掉一截,到最近已經影響不大,掉無可掉了。”據ofo內部員工透露。

如果說外界的猜測只是捕風捉影,那ofo的戰略調整則將自身的困境和盤托出。

ofo聯合創始人於信曾公開承認,5月中,ofo裁員目標是從1.2萬人降到8000人,大量運維師傅被“優化”,而總部裁員500人。

曾經國際化信心滿滿的ofo也開始了戰略收縮。大規模的海外撤退,陸續上演。

7月8日,ofo宣佈停止中東地區及以色列的運營業務。這一地區的業務只開展了不到半年。

7月10日,有澳大利亞媒體稱,ofo將在60天內結束澳大利亞的運營業務;18號,德國媒體報道,ofo將在未來幾周退出德國市場;19日,《華爾街日報》又傳出消息,ofo將關閉美國部分城市業務。

據《財富》報道,7月下旬ofo宣佈美國業務將進入“休眠模式”時。雖說是休眠,但由於多個城市的業務都陷入停滯,估計ofo的100名美國員工中將有70人失去工作,三名ofo美國高管則已經離職。

ofo將撤出美國的主要原因歸咎於當地法規。但具體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ofo沒錢了。

海外大撤退,國內亦容不得ofo半點喘息。

共享單車行業免押金的風潮讓ofo的處境再一次變得難堪。

免押金的戰爭真正打響是在2018年3月,彼時哈羅單車宣佈開啟全國免押服務。

兩個月後,曾鳴在演講中透露,“哈羅單車在一年半內逆襲摩拜和ofo,日訂單總量超過前兩者之總和”。

6月1日,ofo直接全面取消了原來推行的25城芝麻信用免押,這被視為資金緊缺的象徵。

7月5日,摩拜正式宣佈實行全國免押金服務,約2億摩拜用戶可以享受服務。這消息的公佈也預示著共享單車行業的押金騎車時代即將走向終端。

同摩拜單車不一樣的是,ofo則宣佈取消信用免押金的活動,僅保留上海、杭州、廣州、深圳、廈門五座城市。

ofo這樣做並不是不合時宜,只是就目前狀況來看,任何一個和錢相關的決定都會將站在懸崖邊的ofo推向深淵。

3.孤膽英雄

7月24日,由於無力償還70萬用戶押金,小鳴單車作價12元回收單車“抵債”。至此,國內繼ofo、摩拜和哈羅單車後第四家共享單車APP下載量達到百萬級的小鳴單車宣告倒閉。

隨著共享經濟涼涼,“不忘初心”的人屈指可數,ofo創始人戴威算是一個。

如今回首,ofo錯過了太多“救命”的機會——2017年秋天滴滴曾拋來誠意滿滿的“繡球”;2017年底與摩拜雙雄合併時機完美;2018年上半年,滴滴“不計前嫌”再度出手…… 而戴威通通選擇了No No No。

阿里、滴滴虎視眈眈,獵物就是ofo的主導權,而在戴威看來,不被大公司、股東控制,保持獨立發展是第一要務,其餘的一切業務規劃均要為其讓位。

美團收購摩拜時,面對出局傳言,胡煒煒發朋友圈稱,“不存在什麼出局,在我看來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胡瑋煒懂得下臺的藝術,鞠了躬就退,但戴威選擇戰鬥到底。

如果說摩拜和ofo的結局,是被資本催熟的共享單車最終又回到了商業的本質——究竟能不能賺錢養活自己?

“資本是助推你的,但到最後,你都得還回去。”胡瑋煒華麗轉身,不過走的時候,她感慨。

餓了麼、趕集網、大眾點評等案例,則說明勝利的舞臺只屬於資本。而AT就是所有創業公司的終局。

這樣的故事,不斷在中國創業者身上重演著,大多數人會被忘記。

但人們至少記住了戴威這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