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頂級期刊以腸道菌羣研究爲封面文章,醫學新時代來了!

2018剛剛開年,世界兩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均以封面報道腸道菌群研究。

《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關注腸道菌群與腸道炎症,指出精準消滅腸道特定細菌,可改善結腸炎。

《Science》期刊也以封面文章關注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且連發三篇腸道菌群重磅文章。這三篇重量級研究,形成了該雜誌封面的主題。

——標誌著基於菌群的精準醫療時代已經來臨!

Nature:精準消滅腸道特定細菌,改善結腸炎

胃腸道炎症性疾病的發生通常與腸道微生物群的生態失調有關,其特徵在於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其中就包括腸桿菌科的兼性厭氧細菌(門變形桿菌)的擴張。

美國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腸道炎症期間,腸道菌群中的腸桿菌科細菌的增殖可以通過鎢酸鹽的治療來預防。該治療方法能夠選擇性地抑制鉬-輔因子依賴性的微生物呼吸通路,該通路僅在炎症發作期間發生。

相比之下,研究人員還發現鎢酸鹽處理能夠導致微生物的組成在穩態條件下發生微小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結腸炎模型中,鎢酸鹽介導的微生物群編輯降低了腸道炎症的嚴重程度。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這樣的結論:通過鎢酸鹽處理對微生物組的精確編輯改善了發炎腸道中生態失調的不利影響。

兩大頂級期刊以腸道菌群研究為封面文章,醫學新時代來了!

Science:連發!腸道菌群對腫瘤免疫療法如此重要

在本期《科學》雜誌中,三篇重磅研究同期發表。它們有的表明帶有特殊腸道菌群的患者有著更好的預後,有的則指出缺乏腸道菌群會讓免疫療法不起效。因此,對微生物組的調控有望成為腫瘤免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項研究來自兩名法國教授的課題組。團隊發現,腸道菌群對免疫療法的效果起著關鍵作用。當患者使用抗生素後,抗PD-1療法的效果就變得很差。通過對肺癌和腎癌患者的取樣分析,研究人員們發現那些無法從免疫療法中受益的患者,體內缺乏一種名為 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細菌。隨後,他們用小鼠實驗證明了這種細菌的益處。首先,他們利用糞便移植的方法,分別在用抗生素處理過的小鼠(本身對免疫療法無應答)體內移植入了“免疫療法有反應”和“免疫療法無反應”的患者的菌群。如同研究人員預期的那樣,前者恢復了對免疫療法的應答,而後者則依舊對免疫療法沒反應。更有趣的是,倘若讓後者再口服Akkermansia muciniphila,則能重塑免疫療法的療效。這項研究清楚地支持了腸道菌群對於抗 PD-1免疫療法的重要性。


《科學》雜誌上的另外兩篇論文則關注黑色素瘤,這也是多款抗 PD-1 免疫療法最初獲批的適應症。其中,一項研究的負責人是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 J.A. Wargo 教授,另一項研究則來自芝加哥大學的 Thomas F.Gajewski 教授團隊。

兩大頂級期刊以腸道菌群研究為封面文章,醫學新時代來了!

前一項研究裡,研究人員分析了112名接受抗 PD-1免疫療法的患者的口腔與腸道菌群。他們發現,那些對免疫療法“有反應”的患者,其菌群的組成和多樣性均和“無反應”的患者有顯著不同。對30名“有反應”以及13名“無反應”的患者糞便分析結果表明,前者體內Ruminococcaceae家族的細菌丰度更高。而功能性的分析則進一步發現,前者體內的合成代謝通路更為豐富,系統免疫力與抗腫瘤免疫力也更強。

後一項研究有著類似的設計。在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前,研究人員們檢查了他們的糞便樣品,並用16S核糖體RNA測序、宏基因組測序、以及定量PCR的技術,對特定菌類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那些“有反應”的患者體內, Bifidobacterium longum、Collinsella aerofaciens、以及 Enterococcusfaecium細菌都更為豐富。而接受了這些細菌的小鼠對腫瘤有著更好的控制,T 細胞反應更強,免疫療法的效果也更好。

《科學》雜誌同期刊登了佛羅里達大學 Christian Jobin 教授的評述,認為使用微生物組,有望帶來全新的精準療法。微生物組是尋找下一代新藥的寶庫。打通微生物組與免疫療法之間的道路,能為醫學帶來全新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