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圈寒潮還要持續多久

藝術從業人群裡每年都要盛行一段“今年行情會很差”的說法,今年對藝術市場走向的焦慮氣氛,更是早早地出現在了元宵節之前 ,據傳某知名藝術家在聚會上的一句“我們要做好今年一幅畫都賣不出去的心理準備”瞬間引發藝術界的集體感嘆,轉發、點贊、評論如潮,成為伴隨著整個業界猴年開工的一個特殊意味的景象。

與往年不同,之前市場走低論調出現時,總有各方站出來否定,並以熱火朝天的藝術活動場景為自己的立場背書。而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公佈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調查報告2015”顯示,去年藝術品市場成交額為506億元,比2014年下降20%。專家認為現今的藝術品市場規模基本回到了2010年狂飆突進前的水平。在殘酷的現實和評論面前,似乎是,喊了好幾年的狼來了,這次狼真的來了。

狼就真的那麼可怕嗎?我們一直懼怕的“狼”,其實是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調整綜合因素下的陣痛。形勢上壞的事情在發生,那是因為好的事情正在到來。

工作室轉讓 藝術家兼職

2015年不時聽到一些藝術家在北京熬不下去打道回府的消息,從社交網絡上各種工作室轉讓的消息就可見一斑。本來這是屢見不鮮的,北京的藝術區有人走就有人來,一直都是“客滿”的狀態。但2015年轉讓信息出現的頻率比之前高了很多,讓人詫異的是,欲轉讓工作室的人中不乏有一定知名度的藝術家身影。與此同時,宋莊美術館群近年也一改往年熱鬧的藝術活動局面,在去年一整年都沒有太多活動。連藝術從業者都不再老往宋莊跑了,也就可以理解去年宋莊藝術節為什麼那麼冷冷清清。

與此同時,一部分藝術家陸續告別全職在工作室生活和創作的方式,走出工作室去社會上找藝術相關的兼職和全職。國內一直沒有出現較多為藝術家提供生活和創作基金的組織和機構,藝術家要想生存,就要各顯神通。在藝術市場的持續低迷和變革調整的情況下,絕大多數藝術家希望單純靠出售自己的作品以維持生活和發展,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兼職或全職做藝術相關行業工作,然後來維繫自己的日常開支和創作,是相對較好的一個出路。

對於很多西方研究者而言,他們難以相信中國會有那麼數量龐大的職業藝術家群體。僧多粥少,終究會出現問題,“道士下山”也就順理成章了。自謀生路未必不是好事,這也是一種生態需要。

面對大眾的時候 大眾不知道你是誰

總有人喜歡拿2008年前的藝術圈盛景來慨嘆當下的淒涼,2006到2008那幾年,不管好壞,藝術作品都能賣掉,價錢還都賣得不錯。從2008年到2014年,這七年當中,藝術品的價格一直在迴歸理性。因為缺乏健全機制,爆炒之後的藝術市場,緩了七年,還是沒有徹底緩過勁來。那些在市場大好時期作品大賣的藝術家,如今作品面對的不是“有價無市”,就是在眾目睽睽的拍賣場上表演“大幅跳水”。之前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現在變成今年吃老本,明年吃老本,後年無本可吃……

而另一個情況是,在大眾層面,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對藝術作品和相關衍生品產生興趣。大眾對藝術品的判斷基本是自身喜歡、傳達氣質和個性、價格合適。這樣的喜好取向,基本拋開了已然處在詬病中的固化的藝術批評和藝術圈拍腦袋式定價的影響。大眾對藝術的青睞,和以作品說話的評判標準,直接導致原本籍籍無名但作品有一定特點的藝術家以及80、90後藝術新秀,成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這些藝術家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店、淘寶原創店、新生代藝術家代理機構進行推廣和經營。

之前蓬勃於設計界的文創風也終於吹進了同樣擁有眾多IP和創意可行性的藝術圈。藝術衍生品大有井噴的趨勢,目前衍生品的開發種類還沒有完全逃出絲巾、T恤、公仔、數碼複製版畫的範疇,且從市場角度而言,定價普遍偏高。藝術圈的知名度不等於社會層面的知名度,大眾層面對藝術界F4、曾梵志都知之甚少,更別說那些靠藝術家所謂的“知名度”作為高附加值定高價的衍生品。憑什麼一條不知道究竟是誰的“藝術家絲巾”,賣得跟愛馬仕絲巾一樣貴?這個是業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兩岸故宮帶動下的衍生品開發大潮還是在深深撬動藝術圈這個IP大海洋的蓄勢待發。藝術衍生品的買單者,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大眾看中的,更多的是藝術作為一個元素。藝術衍生品和藝術品的本質真不一樣。

畫廊休眠 拍賣行高掛免戰牌

在過去的一年,畫廊整體業績慘淡,798不少畫廊主叫苦不迭,租金壓力大,辦展覽風險大。不辦,賣不了藝術品沒有收入;辦了,投錢布展做宣傳,賣得不好,賠得更多。賣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抵不了運營成本。有個在798經營了十餘年的畫廊,現在乾脆就只付房租,不營業,省水電,處於休眠狀態。

拍賣行也盛況難復,大拍賣行業績較往年大幅縮水,蘇富比北京2015秋拍總成交1650萬,讓人大跌眼鏡。一些小拍賣行們乾脆掛起了免戰牌,直接“冬眠”。拍賣的不景氣順便影響了靠印圖錄為生的大小印刷廠,多米諾骨牌在一塊塊倒掉。

畫廊和拍賣行,這兩個一級、二級市場的歡喜冤家都在愁眉苦臉,那邊異軍突起的藝術電商也沒能拿出可觀的成績,因為沒有做到投資人預期的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辦法進入下一輪融資,然後錢就那麼燒掉了。目前藝術電商在做的似乎就是一個藝術類淘寶,把藝術家集合起來,把作品往上面一放,就等著有人來買單。問題在於,藝術品不能那麼簡單粗暴地被運作。在包裝和抓住市場痛點上,淘寶文藝皇冠店要比藝術電商明白得多,也做得早很多。藝術電商所謂的痛點,基本是一個偽痛點,所謂的需求,就是偽需求。

當然什麼事情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藝術電商的出現,還是給藝術市場注入了一點新的血液。最近注意到一個藝術平臺,它首先廣泛徵集藝術家作品,然後邀請近千名各大院校的藝術專業教師、評論家、策展人、撰稿人進行盲評。只有超過一定數量的評委對作品的水準、定價合理性進行盲評打分通過,藝術家的作品也才會在平臺上面亮相,如綜合評分過低,那就視作淘汰。這個平臺匿名評審機制,在客觀上規避了求量不求質和小圈子話語權的業界弊病。同時它又跟高端傢俱賣場和個人信用消費產品“白條”合作,打通了作品從被挑選到客戶體驗到信用支付的完整環節。這是互聯網經濟在藝術市場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是一種變革,可以拭目以待。

大浪淘沙,好時代和壞時代是相對的,整個藝術界還是在朝良性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就是因為之前是江湖的狀態,所以現在要有規則;就是因為之前是幾家獨大的狀態,所以現在要多元共生;就是因為之前太不需要成本,所以現在要有代價和淘汰;就是因為之前太過泡沫和暗箱,所以現在要回歸理性和秩序。藝術圈從來都缺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好的經紀人、好的平臺和拓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