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目錄

  1. 工業設計
  2. 內部設計
  3. 屏幕素質
  4. 性能表現
  5. 表面溫度
  6. 噪音表現
  7. 續航與充電
  8. 總結

今年的 MacBook Pro 2018 是在沒有發佈會的情況下突然更新的,並沒有像我們之前猜測那樣會在 WWDC 上發佈,不過等到真正使用今年的 MacBook Pro 一段時間之後,我也著實認為開發佈會並沒有太大必要,因為本質上今年的更新還是屬於例行換代,並非翻天覆地的新產品,但它依然有著足夠的理由促使很大一部分人更新。

(注:本文基於 MacBook Pro 13 英寸國行量產版本,i5-8259U,Iris Plus 655 核芯顯卡,定製 16G 內存,256G 固態硬盤版本,售價 ¥15694,全系起售價 ¥14188。)

工業設計

MacBook Pro 2018 依然延續了幾年前 MacBook Pro 2016 的設計,也正是由於 2016 年它超前的設計理念,讓它擁有了兩年之後看來也依舊處在頂級水平的輕薄機身, 厚度僅僅 1.49 釐米,重量也只有 1.37 千克。換句話說,單從機身尺寸來看,它完全可以被認為是那種由於輕薄限制而只會搭載 15W 低功耗處理器的產品,不過 MacBook Pro 並不是。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13 英寸版的 MacBook Pro 搭載的是 i5-8259U 和 i7-8559U 這樣 28W 的較高性能處理器,相對於更普遍的 i5-8250U 或者是 i7-8550U, MacBook Pro 採用的這兩款處理器由於更高的功耗也可以發揮出更高的性能。除此之外,MacBook Pro 13 英寸搭載的 Intel Iris Plus 655 核芯顯卡相對於 i5-8250U 的 UHD 620 核芯顯卡會有顯著的提升,基本可以達到上一年入門級別獨立顯卡 940MX 的水平。

因此,如何能在如此輕薄的機身前提下設計出能夠承受超過 28W 功耗的散熱系統,並且保證噪音被控制在合理範圍,就成了 MacBook Pro 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過根據往年 MacBook Pro 的表現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具體的性能測試請見下文中的性能表現部分。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若論一體感,毫無疑問 MacBook 才是現代輕薄筆記本電腦設計的啟蒙者,從第一代採用 Unibody 的 MacBook 開始,MacBook 使用 CNC 銑削最終成型的鋁合金材質機身直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年,雖然有很多模仿者的存在,然而經過這十年的打磨,不得不承認 Apple 在 MacBook Pro, 或者說在所有其他產品上,對於如何創造一個極其精緻且一體感十足產品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讓其他竟品無法望其項背的水準。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MacBook Pro 通過機身上的 4 個雷電 3 接口直接驅動 4 臺 4K 顯示器

接口方面,左右各兩個,一共四個 USB-C 形雷電 3 (蘋果官方稱之為 雷靂 3)接口。這樣的 MacBook Pro 在 2016 是超前的選擇,通過這一目前為止這個星球上最先進的接口,不僅可以實現充電,也可以完成 5K 級別的外接顯示器輸出,並且外接高性能的獨立顯卡,最後還有達到了40Gbps 的頂級數據傳輸速度。

站在實際的使用體驗角度,隨著 USB-C 的生態佈局已經越來越完善,從顯示器、存儲設備、鼠標鍵盤到外接顯卡,都已經擁有 USB-C 接口的選項,我的顯示器自帶 USB-C 接口並且可以擴展出 USB-A 接口,我的移動硬盤也早已換成 USB-A/C 雙頭,因此 MacBook Pro 僅擁有 USB-C 形雷電 3 的接口對我來說早已不是什麼問題,並且由於 USB-C 的高效率和豐富的功能還能給我帶來傳統 USB-A 接口 + 視頻接口所不能實現的便捷和速度,相信在未來,USB-C 還會繼續變得越來越高效和方便。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MacBook Pro 2018 更新了第 3 代蝴蝶鍵盤,單從外觀上來看沒有被辦法區分出和上一代的差別,因為其改動在於內部,為了解決前代的進灰導致鍵盤粘滯的問題,第 3 代蝴蝶鍵盤在每一個按鍵結構中加入了橡膠墊圈,因此可以避免灰塵或異物卡入按鍵升降結構,並且帶來了一個附加的效果:敲擊鍵盤的聲音也變小了,但按鍵手感和上一代很難感受出區別。

寬大的觸控板空間非常充裕,長寬分別為:140mm*83mm,手指的觸感也很優秀,雖然 Windows Laptop 一直在努力追趕,但配合 macOS 的完美支持以及力度感應功能,這確實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用的觸控板。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指紋識別被巧妙的隱藏在了觸控條(TouchBar)的最右側,配合全新的,負責加密功能的 Apple T2 芯片,除了解鎖之外也可以更好的保證數據安全,Hey Siri 功能也能在這一顆低功耗芯片的幫助下,得以儘量不影響續航的實現。

MacBook Pro 機身自帶揚聲器外放效果,一直也是 Apple 非常下功夫的地方,前兩代 MacBook Pro 的揚聲器就直接連接到系統電源,並且擁有明顯大於同級競品的共鳴腔和功率,已經沒有什麼對手。全新的 MacBook Pro 2018 則更上一層樓,在實際體驗上,能夠帶來渾厚的低音和空間臨場感,毫不避諱的說,我認為 MacBook Pro 2018 是我們目前能買到的,同機身尺寸級別裡具有最好內置揚聲器效果的筆記本電腦。

內部設計

由於MacBook 擁有拆機則保修失效的條例,因此這次的評測也並沒有進行拆機,拆機部分圖片源自 iFixit, 感謝他們帶來的專業拆解和圖片。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整體佈局與上一代沒有太多變化,可更換的部件也只有硬盤(無 TouchBar 版本),內置揚聲器相對於前代變得更大,值得一提的是:MacBook Pro 全系列,除了沒有 TouchBar 的版本,其 WiFi 天線都已經升級到了 3X3, 所以相對於其他 2X2 的競品理論上也會擁有更快的連接速度和信號強度。

由於 Apple 並不鼓勵用戶自行拆機所以我們也並不在內部設計部分過多深入。

屏幕素質

MacBook Pro 13 英寸版本的屏幕為 2560 x 1600 分辨率,比例為 16:10, PPI 達到了 227, 對於一個傳統形態的筆記本電腦來說足夠細膩,不會有鋸齒感。

我們也對這塊屏幕進行了專業的測試: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與 P3 色域的對比

按當評價一款產品時,我們關注的是什麼?中提到的標準,sRGB, P3 和 Adobe RGB 才是對消費者更為直觀有效的色域,而 MacBook Pro的這塊屏幕覆蓋了:

  • 99.9% sRGB
  • 87.0% Adobe RGB
  • 98.8% P3

與 Apple 宣稱的一樣,MacBook Pro 2018 能夠精準的覆蓋 P3 色域,並且通過 macOS 優秀的色彩管理自動在需要時(例如網頁瀏覽)切換成為 sRGB, 也正是因為 sRGB 與 P3 雙覆蓋,意味著 MacBook Pro 能滿足日常家用和專業的視覺設計、影像處理工作。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在我們的測試中,MacBook Pro 2018 的屏幕最高亮度為 471.23cd/m², 相對於一般 300 cd/m² 亮度的屏幕有巨大的提升。亮度調節一共 16 級,相較一般 PC 的 11 級更精確,隨著亮度降低每級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對比度最高達到了 1296:1, 因此明暗對比鮮明,比如在看電影時上下也不會有明顯的灰邊存在。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色準部分,在未校色狀態下 MacBook Pro 的屏幕平均 ΔE 為 0.8,最大 ΔE 為 3.5, 兩者都在 1.5 和 4 的 ΔE 標準之內,整體色偏幾乎很難被感知,但屏幕的默認色溫為 6997K, 與 sRGB 和 P3 色域的標準 6500K 相比都更加偏藍。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由於今年 MacBook Pro 2018 支持了原彩顯示,因此我們也調整了環境光色溫來測試 MacBook Pro 的原彩顯示究竟能在什麼範圍跟隨環境光同步色溫,而實測的結果如上圖所示:在環境光色溫為 5500K ~ 7000K 時 MacBook Pro 2018 都可以很好的調整自己的色溫來匹配環境。不知道默認色溫為 7000K的結果,是否是 Apple 認為支持原彩顯示就可以忽略默認色溫的原因。

在校色之後屏幕的平均 ΔE 可以控制在 0.5 以下,同時色溫也得以被控制為 6500K,因此無論是否校色,人眼都無法直接察覺出這塊屏幕存在色偏,這是一塊買回來就可以直接滿足專業需求的屏幕,也對得起 Pro 的名號。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在光譜上,我們可以看到 MacBook Pro 的黃綠藍三色都較為尖銳,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 P3 色域的覆蓋,得到更為純淨的顏色,特別是紅色部分,因為 P3 相對於 sRGB 其實多出的顏色主要就是在紅。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綜合來看: MacBook Pro上這塊屏幕的素質非常很高,對於大眾來說顏色鮮豔,可視角度高不會泛白,接近 1300:1 的對比度也能讓文字更深邃,電影等含暗色調的畫面也不會發灰,開啟原彩顯示功能之後可以無需關心與環境光出色溫差的情況。

對於專業的影像處理和 UI 設計等工作,因其幾乎完美覆蓋P3 色域,同時也能通過 macOS 優秀的色彩管理自動在需要時切換為 sRGB 避免顏色鮮豔失真。極高的色準表現讓它不需要校色就可以直接滿足 P3 和 sRGB 色域的需求,只不過需要注意默認色溫並非 6500K 而是 7000K 偏冷的色溫。

性能表現

28W 的第八代酷睿 U 系列四核處理器,我相信大部分有換機想法的人都是衝著新處理器強大的性能來的,在設計拆機部分我們曾經提到過,自從 2016 之後的款 MacBook Pro With TouchBar 從硬件上來看,其散熱系統都可以支持超過 30W 的功耗,因此在進行測試之前我們對它的性能發揮並沒有太大擔憂。

首先是 CINEBENCH R15 連續跑分測試: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MacBook Pro 2018 並沒有讓我們失望,它的峰值性能大約在 710 cb, 最終的性能也能穩定在 695 ~ 705 之間,超越了大部分搭載 15W 四核處理器八代酷睿的 Windows Laptop 在出廠默認設置的性能被表現。相對於 X1 Carbon 2018 這樣的單風扇產品(紅線)擁有著更高的長期負載性能,相對於 MacBook Pro 2017(棕線)由於全新的四核處理器直接在核心數上翻倍,也就有了幾乎兩倍的性能。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從功耗和頻率來看,在最開始的 20 多秒,其搭載的 i5-8259U 能以從最高 40W 的功耗運行,隨後因為溫度超過 95°C 而觸發限制,此時功耗被控制在30W 以下,將溫度拉回 90°C 以內,待溫度穩定在 90°C~95°C 之內時,全程保持了 30W 左右的功耗和平均 3.26 Ghz 的頻率。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在 Adobe PR 視頻輸出的測試中,我們選取了最先進的 H.265(HEVC) 作為輸出的視頻編碼標準,輸出一段碼率為 10Mbps 的 4K 視頻,並且分開測試了是否開啟硬件加速。

從上圖的結果來看,在沒有利用硬件加速的情況下,13 英寸版本的MacBook Pro 2018 已經能和 2017 年厚重的遊戲本還有 2016 年的次頂級移動工作站達到同樣的 CPU 性能水平。同時,由於 MacBook Pro 所搭載的 i5-8259U 支持 H.265 硬件加速,並且 PR 也對其進行了優化,而老平臺並不支持,所以不難發現在開啟硬件加速之後,H.265 編碼的速度一騎絕塵,只需要 1/5 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老平臺所無法想象的視頻輸出。

因此,MacBook Pro 2018 的散熱系統繼續並保持了前代產品 28W 的散熱能力,應付今年的 4 核心 8 代酷睿不成問題,配合最新處理器的硬件加速功能,甚至能在很多實際應用上超越上一代產品。

表面溫度

在性能測試我們提到過 MacBook Pro 的長期內核溫度會被限制在 90°C~95°C 左右,因此機身的表面溫度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首先是日常辦公時的表面發熱: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日常辦公室鍵盤平均溫度為 38.1°, 最高溫 41.7°C 出現在 CPU 上方。左右掌託(點1,2)溫度都在 35.5°C 左右幾乎沒有溫差,AWSD(點3)與 回車鍵附近(點4)都在 38°C 左右,整個鍵盤大部分都是不會讓你感覺到熱,只有鍵盤中心區域是稍稍有溫度的感覺。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在長期高負載運行之後,MacBook Pro 2018 的內部核心溫度保持在 90°C~95°C 左右,鍵盤區域的平均溫度達到了 42.4°C, 最高溫 47.9°C 處在 CPU 正上方附近位置。左右掌託(點1,2)溫差很小都在 36.5°C 附近。AWSD(點3)和回車鍵附近(點4)的鍵盤右側區域都會比鍵盤中心溫度低 5°C~98°C,毫無疑問能感受出鍵盤區域熱量的不均勻。

在 macOS 下,13 英寸版本的 MacBook Pro 2018 的表面溫度控制其實是比較不錯的,在承受了 30W 的發熱之後,表面溫度最高也沒有突破 50°C, 這樣的表現對於如此輕薄的機身已經實屬不易。

噪音表現

MacBook Pro 維持了 MacBook 系列一如既往較為安靜的調教,一般網頁瀏覽時風扇幾乎不會轉動,因此噪音等同於環境聲,所以我們只測試了極限狀態下的風扇噪音。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長時間滿載運行之後,MacBook Pro 的雙風扇轉速分別為 6340rpm 和 6861 rpm,此時正常坐姿測得的噪音為 45dBA, 但從實際聽感來看,由於其噪音頻率分佈均勻,沒有突出的單一頻率異音,因此也沒有刺耳的噪音出現,整體聽感主要以呼呼的風聲為主。

總的來說:MacBook Pro 的風扇素質處於筆記本行業的第一梯隊,在非常小的空間之內實現了不錯的散熱效果,並且噪音控比較理想,沒有刺耳的單一頻率噪音出現,在一般的輕度工作時風扇並不會轉動,因此也日常使用也不會聽到什麼噪音。

續航與充電

MacBook Pro的電池容量為 58Wh, 我們此次測試的是 i5+16G 內存的版本,因此續航成績可能稍遜於 i5-8250U 處理器 8G 內存版本,由於系統原因,我們只在 macOS 下測試了續航,所以只留下了飛行模式播放 1080P 視頻和 Chrome 無緩存持續刷新的兩種測試方式:

  • 保留項目飛行模式下播放本地 1080P 視頻:在經過一個小時的播放之後,消耗了 9% 的電量,也就是說單純的本地 1080P 視頻播放可以堅持 10~11 小時。
  • 最新版本 Chrome 打開優酷主頁,關閉頁面緩存,每隔 5s 刷新一次,因為這個主頁包含了 GIF, 大量靜態圖片,並且即時熱點和優酷懂你兩個欄目會不斷刷新內容,所以用來反映一般瀏覽網頁這樣輕中度辦公時的續航。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由於 MacBook 一直都不會在使用電池時降低其性能,若有高性能需求程序運行,MacBook Pro 依然會讓 CPU 滿載,所以相對於在不插電模式下性能會低於插電模式的 Windows Laptop, 續航並不佔優勢。但是本地視頻播放依然能超過 12 個小時,日常網頁瀏覽(非在線視頻)也可以堅持 7~8 小時。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MacBook Pro默認附送 61W USB-C 兩插頭充電器,實測電量在 60% 之前充電功率會慢慢達到 45W,30分鐘能從 5% 充至 40% 左右,在電池容量 60%~75%時充電功率會慢慢下降到 32W 左右,一共耗時 75 分鐘能夠將電量充至 80%,最後充電速度逐漸減緩至 25W,最終需要 85分鐘從 5% 充至 95%。

在電源管理方面, MacBook Pro 暫時不支持設置電池閾值,因此長期插電使用的損耗可能會大於擁有電池閾值選項的機型。

總結

MacBook Pro 依然是目前頂級的筆記本電腦之一,無論是設計做工還是屏幕素質,它都能給你帶來最好的體驗,配合上八代酷睿的性能大提升,13 英寸版本的 MacBook Pro 2018 雖然不會是絕對性能和散熱最強的產品, 但在這樣輕薄的機身和並不高的噪音前提之下,它的性能表現可圈可點。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雙風扇的散熱系統能夠承受處理器帶來的長期發熱,這也意味著從現在開始,輕薄的 MacBook Pro 已經能用來完成以往龐大的移動工作站,甚至是桌面級別電腦的部分工作,比如 4K 級別高碼率視頻輸出,還有大量的 RAW 級別照片處理。

優點:

  • 大幅提升的性能(對於 i5 版本來說可以全部被髮揮)
  • 支持原彩顯示的 2560*1600 比例 16:10 屏幕
  • 完美覆蓋 P3 色域,且擁有 macOS 出色的色彩管理,不需要校色也可以直接使用
  • 同價位頂級的細節做工與設計
  • 四個 40Gbps 的 USB-C 形雷電 3 接口
  • 擁有同級別尺寸裡最優秀的內置揚聲器效果
  • 發熱控制比較理想,表面溫度相對於性能來說並不高
  • 噪音控制優秀,日常基本感受不到噪音,高負載運行也不會刺耳。
  • 較長的續航時間,較快的充電速度

缺點:

  • 鍵盤鍵程過短,不適宜長時間大量輸入
  • 屏幕默認色溫為 7000K 而不是 6500K
  • 在 2018 年來看屏幕邊框有些寬了
  • 如果沒有 USB-C 的周邊設備,那麼接口會是個麻煩
  • 貴勉強算一個吧

購買建議與適用人群:

對於想要更新自己手中老款 MacBook 的用戶來說,今年的 13 英寸版本 MacBook Pro 最吸引人的地方絕對是性能的大幅提升,而且在實測之中 i5 版本的全部性能也確實能被完整的發揮,因此如果是為了性能的提升而購買,那麼放心吧,它不會讓你失望。i5 + 8G 內存 + 256G 固態硬盤就能滿足最基礎的需求,如果長期同時開大量程序或者使用 Adobe 系列軟件,建議 16G 內存保底。

深度測試!MacBook Pro 2018 值得買!

對於目前使用 Windows Laptop, 並且想切換到 MacBook Pro 的人來說,如果是被 macOS 吸引,而且渴望頂級的設計做工,同時需要一塊素質很不錯屏幕的人,那麼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也可以隨意購買。不過如果離不開 Windows,並且也需要更高的性能,那麼同價位甚至更便宜的 Windows Laptop 都有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