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慮嗎?」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越來越容易焦慮了。

閨蜜說,生了孩子以後,整個人會變得特別敏感,總怕哪一點做錯了會影響到孩子。

吃的每一口飯都精確到時間和克數,每次餵奶換尿不溼都很緊張。不能母乳餵養,自己總是會在半夜的時候想哭,覺得特別對不起孩子。

大家都說,其實並沒有多大事兒,孩子很健康可愛,家人對自己也很好。但自己就是經常敏感焦慮到像個神經病一樣,經常自責,最重要是,根本控制不住這種情緒。

你每天很努力的提高自己,聽一早起來邏輯思維,上班路上每天聽本書,關注了很多財經時事的賬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瞭解了很多東西。

但你發現,越努力越焦慮。

看的越多,覺得自己差的越多,感覺壓力越大。聽到的新知識很多,你全都想學一遍,可是總覺得沒時間,越想越急躁。

你不停的刷微博,不想錯過任何一個新聞點,不想失去和別人的談資,但是感覺怎麼都看不完,看得越多腦子越亂。

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有好多事兒沒做,疲憊的睡去又困難的醒來。

“你焦慮嗎?”

朋友Cindy是外企總監,前一陣說,單位新來了幾個剛畢業的小姑娘,海歸碩士,很漂亮,人也都很好。她們很有禮貌有能力。

但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她們來了以後,自己就總是感覺不舒服,經常覺得背後有股力量再推動自己,好像不再努力一點,不再繼續加班加油,就要很快被趕超,工作就要不保了一樣。大家都覺得她多慮了,可她就是控制不了每天很急躁。

一對夫妻本來生活平淡幸福,但一次同學聚會看到別人都混得比自己好,奔馳寶馬房子幾套,孩子也都在重點學校上學,瞬間覺得黯然神傷。

聚會以後兩個人回家以後都沒睡好覺,感覺生活的幸福指數直線下降了。

你本來在家呆的好好的,刷了會兒朋友圈,裡面都是各種旅行美照,恩愛圖片,生活的美好,本來平靜的心情會莫名起一點波瀾。

明明這些都是好朋友的日常,怎麼就看著這麼鬧心了呢,以至於關掉手機也還會浮現一些畫面,閃過一些隻言片語,讓自己陷入煩躁之中。

一切都沒有變,變得是自己的心態。

就是這些日常的點滴,讓我們不停的感到焦慮。

“你焦慮嗎?”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優越,我們比以前有更多的錢和時間,我們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可是,我們卻越來越焦慮,越來越負能量。

《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裡面說,“焦慮的起因是內心而不是外界,是對某個模糊,遙遠,不可辨識的危險的反應。”

我們常常說不清楚為什麼,但就是感覺很煩躁很焦慮,好像在擔心什麼,但仔細想想,擔心的那些事兒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很荒謬,但就是控制不了。

說到底焦慮的根本原因,都來自於我們自己。在我看來無非兩個方面:

第一是與他人的比較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裡說,“社會保障了基本生活需求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們身份焦慮產生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的更多時,當我們陷入與別人無止境的比較時,我們的焦慮感就會不斷打擾我們。”

社會越發達,我們的慾望越強烈。所謂飽暖思淫慾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留意生活的細節,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你可能很容易發現,我們生活中大多數負能量的來源都是比較。而且,我們通常喜歡和與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較。

有些人的生活勝過我們千倍萬倍,但我們能心安無事。而另一些人一丁點的成功卻能讓我們耿耿於懷,寢食不安。我們妒嫉的往往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

有人說,這世界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事,就是親近的朋友比自己成功。

“你焦慮嗎?”

焦慮的第二個原因,是內心的不安全感

現代人常常缺乏安全感。無論男女老少。而人的安全感的來源是他人的肯定。

所以常有女人一遍一遍不停的問對方愛不愛自己。所以孩子得不到大人的肯定時會變得害怕無助。我們做一項工作,讓自己感到的快樂的原因不在於是否完成,而在於領導是否滿意。

我們的喜怒哀樂經常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因為擔心別人的評價,所以內心時常敏感,而敏感,是焦慮的源泉。

說到底,無非是自身的不安全感,或者換句話說,不夠自信。

是什麼讓我們不自信,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成長環境的薰染,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能力不夠強大。

很多人有演講恐懼症,這是典型的焦慮症的一種。沒到演講之前都心跳加快,呼吸苦難,想要上廁所,聲音發抖,害怕說錯等等。其實最大問題在於,你的準備不夠充分。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裡說,他以前在新東方上課的時候,最開始也並非遊刃有餘博聞強識。

只是他每次上課之前都會做大量的準備,一小時的課程,他至少會準備兩小時的內容,並且儘可能的想到可能被提問的地方,可能出現討論疑惑的地方,準備的越充分,內心越踏實,上臺越有信心。

只有準備不充分的人,才會不停的焦慮擔心。只有能力不足的人,才會經常沒有安全感。害怕被取代,害怕被打敗。

“你焦慮嗎?”

現代社會,節奏快到起飛,焦慮早就是人之常態。人人都會有焦慮的感覺,產生焦慮是人的本能,戰勝焦慮才是人的本領。

當你瞭解焦慮的來源,當你更瞭解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和焦慮和平共處。

所以,何不學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世界的不公平。不要再沉溺於他人的生活,不要再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

焦慮的根源是你的內心,沒有人能代替,也沒有人能拯救,唯有你自己。

下次再感覺煩躁焦慮的時候,記得做個深呼吸,儘量屏蔽周圍的雜音,關注自己的感覺,關注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專注,你就會減少焦慮的時間。如果你心無旁騖,你就不會把別人當做參照物。

當你專注自己的生活,努力變得越來越優秀時,你的焦慮自然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