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爲何不靈了?

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為何不靈了?

作為“民族的品牌”,匯源不應該只活在唱衰聲裡,如果做不到,請至少別再落井下石。

時間的齒輪滾滾向前,再回首已是滄海桑田。

作為風靡80後整個童年的“國民飲料”,本應如日中天的匯源果汁,卻在市場的大潮中漸行漸遠。在停牌4個多月後,匯源又面臨退市風險,更被曝出連續6年虧損,百億債務壓頂。再加上匯源2017年年報多次延期,目前只有未經審計的財務公告,事件的走向越發撲朔迷離,流言四起。

從曾經的果汁界“一哥”,到今天的危機四伏,成立26年的匯源何以至此地步?

把爛攤子做到成功上市

匯源集團的創始人朱新禮,是位頗為低調卻又極具傳奇色彩的企業家,他與陳東昇、田源、郭凡生、馮侖等優秀掌門人並稱為“92派”。他們是個性非常鮮明的一個群體,有勇、有謀、有擔當、有情懷,這些特點在朱新禮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1992年春天,於縣外經委擔任副主任的朱新禮在所有人震驚的目光中,辭掉鐵飯碗,宣佈下海創業。作為一名常年工作在基層的幹部,朱新禮對農村和果農有著深厚的感情,眼看著成熟的果子因交通、信息及工業的滯後而爛掉,豐產不豐收,果農們就註定無法翻身致富,朱新禮痛心之餘,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在政府批准之後,朱新禮義務反顧地接手了當時負債1000多萬,已經3年沒有發工資的縣辦罐頭廠。同年6月,朱新禮在沁源縣水果罐頭廠的基礎上,成立了淄博彙源有限公司,正式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創業之路。

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為何不靈了?

負債累累的新公司,讓朱新禮一次次被銀行拒之門外,貸不到款就意味著買不了製作濃縮汁所需的進口生產設備,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籌措到資金,成了朱新禮的當務之急。儘管內心萬分焦灼,朱新禮卻始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最終另闢蹊徑,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和境外設備供應商談判成功,換回一線生機。

很快,第一批濃縮蘋果汁就生產出來了,但因為當時國人尚未養成喝果汁的習慣,導致供大於求,重壓之下,朱新禮只得轉攻國際市場,然而這個決策要真正實現,又談何容易?

不能退,只能進,朱新禮的字典裡沒有“認輸”二字。他隻身一人帶著樣品,前往德國慕尼黑參加視頻展銷會。沒錢吃飯,就用背來的煎餅充飢餓;請不起翻譯,就請朋友在國外讀書的孩子客串幫忙。在展銷會的最後一天,朱新禮終於絕處逢生,憑藉過硬的品質與真誠的態度,朱新禮拿到了瑞士公司價值500萬元的出口訂單,消息傳到國內,所有人都恍如做夢。藉由這一契機,匯源順利打開了國際市場,此後陸續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風物長宜放眼量,初戰告捷的朱新禮決定乘勝追擊,開疆闢土。在一派反對聲中,朱新禮帶領30人的隊伍來到北京市順義區,創建了北京匯源食品有限公司。朱新禮認為,要想為果農帶來更多機會,要想把匯源做大做強,就必須放手一搏,徹底走出大山。北京擁有廣闊的地理、信息、人才優勢,是一展身手的最好選擇。

事實證明,朱新禮賭對了。回憶起那段艱苦的歲月,朱新禮難掩動容:“在北京創業的日子裡,我們30多個人,夜間是車間工人,白天是營銷人員。幾輛老掉牙的破舊麵包車,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雖然困難重重,我卻信心百倍,因為我堅信我的選擇,堅信我的產品。”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匯源果汁”終於叩開了北京市場的大門。從此,匯源的名字響徹全國,朱新禮開始了新一輪的佈局,火速在全國投建工廠。

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為何不靈了?

隨著匯源的強勢崛起,1998年以來,各地政府、企業、乃至外資企業紛紛找上門來。也是從此時起,朱新禮正式走上了資本運作的道路。

2000年前後,規模的快速擴張一度讓匯源資金緊張,資產超過1200億的德隆帝國,無疑是朱新禮眼中的最佳合作對象。2001年,雙方合資成立北京匯源,德隆以5.1億現金持股51%,匯源以技術和設備投入,持股49%。

正當合作如火如荼開展時,德隆危機顯現,2002年底,唐萬新已累計從匯源借走資金3.8億元。察覺到不對的朱新禮從2003年初開始籌劃回購事宜,面對德隆的出爾反爾,朱新禮當機立斷,提出與德隆對賭,“一個星期內,要麼你買我的49%,要麼我買你的51%!”背水一戰的朱新禮,在協議簽署的第二天,就從北京順義籌得所需資金,打了唐萬新一個措手不及。

這筆險象環生的交易,沒人知道朱新禮到底冒了多大的險。與長袖善舞的唐萬新相比,朱新禮只是一個農民企業家,在資本操作上更是一片空白,然而,就是在諸多因素都極其不利的情況下,朱新禮卻以雷霆手腕拿下了這一仗。事後,匯源也成為唯一一家從德隆系全身而退的企業,其敏銳和果斷,可見一斑。

有了經驗的朱新禮並未對資本運作產生牴觸,反而以更開放的心態開始了一系列的合作,每一次都讓匯源的業站上了一個新臺階。2006年,朱新禮引入達能、美國華平等機構作為匯源的戰略投資者,融資2.2億美元,並籌劃上市。

2007年年初,匯源果汁灌裝業務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當日股價大漲66%,成為港交所當年規模最大的IPO。朱新禮也在2008年當選為CCTV中國年度經濟人物。

如果沒有隨後的可口可樂併購案,也許朱新禮與匯源的高光時刻將一直持續,然而世事難料,這也被看成是匯源由盛及衰的轉折點。

輝煌到困局背後的癥結

2008年9月,可口可樂宣佈以總價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所有股份。這是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也是在其發展史上除美國外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匯源果汁一時風光無二。

就在朱新禮頻繁動作之際,一紙噩耗傳來,商務部以反壟斷法為由對這起收購進行了否決。那一年恰逢中國舉辦奧運會,民族情結佔據了制高點,朱新禮的行為被認為是“經濟漢奸”,遭到各方口誅筆伐。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朱新禮並沒有過多解釋,而是一個人跑到一個山洞裡,獨自呆了整整3天,這3天裡,朱新禮第一次破天荒地關了機。

在當時的背景下,憤怒矇蔽了理性,很少人能夠理解朱新禮的良苦用心。出售匯源果汁飲料灌裝業務,是朱新禮權衡利弊後做出的選擇,市場銷售是並不是朱新禮的擅長,他希望可以交給更專業的人來做,可口可樂遍佈全球的營銷網絡,必然能為匯源如虎添翼,而自己則可以集中精力和財力在更上游的現代農業,發展水果品種改造及深加工,幫助中國更多農村、農民實現規模化、科技化與品牌化經營。

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為何不靈了?

可口可樂的併購被否決,匯源繼而股價暴跌,但這並不足以致命。要命的是戰略佈局上的全盤推翻,整個生產鏈幾乎是連根拔起,匯源因此元氣大傷。

在雙方簽署協議後,朱新禮及其實控的北京匯源就已在湖北鍾祥、河北隆化、寧夏平羅等地建立果蔬基地。這些項目均以集團名義簽署,大都“預支”轉讓的上市公司股權收入,僅2個月內就投進了20億元。新建工廠、買基地、買種子源都屬於重資產的投資行為,交易否決後,公司財務壓力徒然增大。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匯源不僅撤回了部分上游農業基地投資,還全面暫停了尚未開建項目。

除了既定的上游計劃無法達成,朱新禮根本沒有休整時間,就需要立即投身到渠道下游的競爭中,而此前併購整合遺留下的種種管理、產品、搭建營銷體系等問題都已變得更加複雜棘手。

即便是一直以“硬漢”著稱的朱新禮,在獲知結果後,也曾有過少見的失態,他曾在後來對媒體坦言:“併購案以後,將近兩年,可能是我17年創業史上最辛苦的兩年。勞心勞力,太辛苦了。”交易被否決當日,兩點發布消息,朱新禮4點就在全國召開了電話會議,這樣每天一次的電話會議,持續了近半年。

大規模的擴張留下的後遺症遠比想象的更嚴重,匯源在全國佈局的48家工廠,由於閒置產能佔用了大量資金,產能膨脹,導致資金鍊吃緊,不得不向銀行大量貸款。

2012年,匯源迎來首次虧損,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大躍進與產能利用率之間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朱新禮試圖自救。包括在在2013年前後,陸續拋售旗下的12家子公司來彌補虧空,以及大幅裁員,從2014年以來,朱新禮已經裁掉了1.38萬名員工。從2011年起,匯源果汁連續6年扣非淨利潤均為虧損,與此同時,公司負債還在不斷增加,截止2017年6月底,已達115.18億元。

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為何不靈了?

(2010-2017年匯源果汁營業收入與扣非淨利潤情況)

事實上,收購失敗,只是匯源果汁走下坡路的開始,在互聯網經濟的衝擊下,匯源在競爭中越來越疲軟,漸漸喪失優勢,從而演變成今天的困局。

在創新能力上,匯源雖然新品迭出卻始終難以培育市場。匯源果汁一直以中濃度果汁為主打,但在整個果汁飲料市場中,高濃度果汁飲料的市場覆蓋率僅佔20%左右。為了搶佔低濃度果汁市場,匯源開始頻頻推出新品,包括冰糖葫蘆汁、百利哇、早啊混合果汁等新品,甚至涉足雞尾酒、普洱茶等領域,然而市場反響卻一直平平。

究其原因,這些新品在口味上並未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突破,體驗遠不達預期,從包裝、品類到推出節點上頗有跟風之嫌,整個產品線給人以“多而亂”的印象,甚至被解讀為“投機動作”,反而失去了匯源原本的鮮明調性,泯然眾人也就在意料之中。

匯源危機!瀕臨退市,連虧6年,曾經的“果汁大王”為何不靈了?

而比起康師傅、統一等飲料巨頭,匯源在銷售上又毫無優勢,這些強勁的對手早已打造出了一張有效控制終端的分銷渠道網絡,細分和可控性優勢明顯。匯源的分銷渠道優勢一直在餐飲,而通路和零售渠道卻是大短板。沒有抓牢自己的優勢,卻扭頭進軍自己的弱勢,品牌效應自然江河日下,從而造成市場佔有的下降乃至萎縮。

其次,匯源的內部管理問題長久以來也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從農村走出的朱新禮身上,有著濃重的家族和鄉土情結,匯源從初創到壯大,朱新禮一直倚重家人和山東老鄉,以至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已經嚴重阻礙到了匯源的發展。

雖然有心破除沉痾,但無奈匯源內部的改革一直無法徹底。匯源從2013年開始引入職業經理人,希望“去家族化”,2014年更是重金聘請原李錦記總裁蘇盈福任職行政總裁,但不到1年,就以蘇盈福的辭職而宣告失敗,朱新禮“復出”,匯源又重走家族化管理老路。且匯源的事業合夥人制存在爭議,截至目前,落地的成效並不好。

在職時間短則意味著難有建樹,同時人事的動盪也帶來了政策上的朝令夕改,新官不理舊賬,這讓許多匯源經銷商叫苦不迭。直接的後果是,現在已經少有經銷商願意跟匯源合作。在匯源舉辦的95度黑新品上市發佈會上,來參會的經銷商大多是礙於人情關係。

儘管破局之路走得甚為艱難,但朱新禮並不願放棄,停牌中的匯源發佈最新公告,任命原蘇州金螳螂集團聯席總裁吳曉鵬為新行政總裁。吳的到來,被視為臨危受命之舉,這個擅長內控和企業管理的新掌門能否帶領匯源走出泥淖,沒人敢輕下結論。

畢竟,在外界眼中,朱新禮就等於匯源,即使如今,他已66歲,威力和影響卻絲毫不減當年,難以撼動。

寫在最後

看上去,匯源果汁已落入風雨飄搖之中,但朱新禮這位40歲才下海、常自稱“農民”的企業家卻說出了一番令所有人聞之沉默的話:“說成功,有這麼多的人不高興、罵我;說失敗,我把這個企業帶到現在沒有坑害過任何人,不管是就業、果農還是稅收,都從中受益。”

說匯源回天乏術,實在為時尚早。這家從大山裡走出的企業,並無過人的天分,也無十足的運氣,亦曾遭受過民意的綁架,卻靠著堅韌與執著,一步步打下屬於自己的那片江山。甚至在健力寶和北冰洋都紛紛倒下的今天,也依然在奮力求變。

作為“民族的品牌”,匯源不應該只活在唱衰聲裡,如果做不到,請至少別再落井下石。

本文首發自:創業派(ID:icypai)作者:朱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