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人文映像·爲戲曲奉獻終身的襄汾人——鄭光祖

山西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而臨汾絕對算的上是這個搖籃的重鎮,元代有兩個活躍的戲曲中心,一個是元大都北京,另一個就是平陽(臨汾)。僅是國家級戲曲類分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就有,蒲劇(蒲州梆子)、翼城琴書、曲沃琴書、曲沃碗碗腔等。

臨汾的戲曲還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全國現存7座元代戲臺,臨汾就有5座,散落在臨汾大大小小村落裡的元、明、清代還有現代的戲臺不計其數,現在的村裡仍有逢年過節聽戲的傳統。

臨汾人文映像·為戲曲奉獻終身的襄汾人——鄭光祖

臨汾元代東羊戲臺

然而,這一切不是沒有原因的,我相信離不開文明在臨汾這方沃土上的傳承,在戲曲鼎盛的元代,臨汾便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元曲家。

鄭光祖,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又是襄陵人。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並稱元代四大雜劇家。

鄭光祖年少在襄陵的時候就深受戲曲文化的薰陶,青年時已經投身於元雜劇且享有盛名了。通過鍾嗣成所著《錄鬼簿》(《錄鬼簿》專門記錄當時戲曲工作者的書籍)中可以得知他早年靠儒學為生,後來在杭州做官不得志,這似乎是元代很多文人的縮影,便投身於戲曲的創作。他一生寫過十八種雜劇劇本,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臨汾人文映像·為戲曲奉獻終身的襄汾人——鄭光祖

倩女離魂

鄭光祖先是靠儒學為生,後來又因為為人方直在官場上混不開,給人感覺是一個頗為古板的人,但是他全心投入戲曲創作之後,卻展現出驚人的才華,筆法華麗優美、風格瀟灑浪漫。明代的著名戲曲評論家(影評人?)、戲曲理論研究者何良俊甚至認為鄭光祖的戲曲造詣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說;“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堯民歌》,《十二月》,託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著名文史學家劉大傑也說,這些曲詞,“表現出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鄭光祖雖然是臨汾襄陵人,但是主要創作時期是在杭州,而且在當地非常受歡迎,與當地的戲曲界人士交往密切,中國歷史其實一直是一個人口、文化、經濟從北向南遷移的歷史,而鄭光祖正是將北方文化帶到南方的重要傳播者之一,山西被譽為戲曲的搖籃正是因為山西人將戲曲帶到了大江南北。

臨汾人文映像·為戲曲奉獻終身的襄汾人——鄭光祖

戲臺模型

鄭光祖去世後,由當地的戲曲工作者將他火葬於靈隱寺,足見他在杭州戲曲界的地位之高。

雖然鄭光祖一身做官不得志,但是在藝術上給後世留下了更美好的事物,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做官不得志反倒是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