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里舊稱「富土」,唐初改爲「銅里」古鎮建築

同裡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裡”。始建於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中國水鄉文化古鎮。同裡鎮位於蘇州市吳江區,距蘇州市市區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裡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49座橋連接,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1982年成為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裡鎮位於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東北,距上海80千米,距蘇州20千米,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裡”。同裡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

同裡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於海內外,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

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古鎮建築

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裡、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由於同裡處於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築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讚美不絕。

摺疊

地理位置

同裡隸屬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位於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畔,緊靠市府所在地,緊依上海、蘇州、杭州中國南方三大著名城市,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會的金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和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中心區域。全鎮總面積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萬。

自然氣候

同裡位於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溫暖潮溼多雨,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年平均氣溫為16℃左右。

​旅遊景區

古鎮美景

同裡因水多,故橋也多,鎮內共有大小橋樑40多座,大多建於宋以後各時代,著名的有 建於南宋寶年間的思本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觀橋。成品字形架設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長慶3座古橋,是昔時同裡婚嫁花轎必經之轎,以示吉慶。被人們叫做讀書橋的小東溪橋,橋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橋聯,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同里人勤學苦讀之風,證實了同裡自古以來文化發達,“科名”很盛。[1]

同裡原有八景、續八景、後四景等220處自然景點。至今仍有一

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古鎮建築

些景點保存完好。在一級保護區域內,明清建築佔十分之七,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蹟、遺風猶存,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築。 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雲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因亭臺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崇本堂、嘉蔭堂木雕藝術十分精美。耕樂堂庭院以田園風光見勝。古街坊、古街道粉牆黛瓦,俄脊高挑,水、聲、空氣都融有古遠的韻味。《同裡志》記載,五湖環境於外,一鎮包涵於中。鎮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同裡鎮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水、橋多。

古鎮建築

鎮志記載,自1271-1911年,鎮上先後建成宅院38處,寺、觀、宇47座。

摺疊

古鎮水橋

鎮上有各朝代的古橋四十多座,有南宋詩人葉茵建造的思本橋,元代的高觀橋等。 鎮中最有名的園林是退思園,面積十畝八分,小巧玲瓏。以居住與園林相結合的江南居住建築為特點。如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等。南園茶樓是同裡的一大建築特色,如今還用當地特有老虎灶燒水。[2]

摺疊

鎮中古橋

同裡鎮的古橋有:三橋 —— 太平橋(1913年)、吉利橋(1987年重建)、長慶橋(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思本橋(1253年)、富觀橋(1353年)、普安橋(1369年) 、泰來橋(1746年)、中元橋(1755年)、烏金橋(1811年)、永壽橋(1879年重建)、 大興橋(1913年)、獨步橋、昇平橋(1997年重建)。同裡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這些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高高地挺立著,成為我們瞭解同裡的一本耐讀的書。

在古鎮,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橋,要數思本橋了。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飽經風霜,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橋港上。

而同裡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橋,小巧玲瓏,堪稱一絕。

同裡歷史上出過很多進士舉人,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於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著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下聯為“兩岸書聲接榜歌”。

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裡魚化石"的石雕。傳說這條鯉魚在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脫去凡胎而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面的時候,橋上走來一為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

烏金橋坐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裡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

中元橋又稱賭氣橋,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橋。傳說以前有兩位財主,一有腿殘,一有眼殘。一天有腿殘的財主說會建石橋,到時另一位便可託他的福,扶著他的橋欄過橋了。有眼殘的一位不服氣 ,於是也蓋了一座中元橋,搶先比泰來橋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稱它為“賭氣橋”。 同裡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取其消災解難、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橋和吉利

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古鎮建築

橋均是乾隆十二年,同里人範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屬梁式橋,小巧精緻;後者屬半月行拱橋,處太平橋與長慶橋之間。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稱廣利橋,是明代同里人陳鏞、謝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橋已是遊客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里人氣最旺的橋。

鎮西北角還有一座如青龍躍起、氣勢不凡的古橋叫渡船橋。橋的南側刻有這樣一幅對聯: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北側的對聯是: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古橋是同裡的一大特色,每個前來古鎮參觀遊覽的客人都可以在此看到,這些堅硬冰冷的傢伙是如何經受了漫長歲月風風雨雨的侵襲而變的溫柔多情起來的。它們是古鎮活的歷史。

摺疊

古鎮巷街

弄巷

在街道與街道之間,里弄較多,如尤家弄、串心弄、同泰弄、西弄、倉間弄等。這些裡 弄都又細又長,如魚行街的穿心弄,長達三百餘米,行人腳下會發出哐哐聲響。原來石條下竟是空心的,小弄蜿蜒前伸,而那一條條石板故意鋪排不齊,留下大大小小的空隙,於是行人走過,也就發出這動人的聲音。富觀街附近的倉場弄,自南向北通達水河兩岸,弄堂僅容一人行走,故也稱“一人弄”,弄內人家穿過便上河橋。還有一些里弄則常常橫穿一個圩頭,可以從河的這邊一直走到另一邊。

街道

同裡的街道是古老的,明清年間古鎮東南為居民住宅區,這裡“地方五里,居民千餘家”,街巷逶迤,室宇叢密,高牆深院的住宅建築,給老街披上了一層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宋元以來同裡的街道沿用埭,如南埭、東埭、西埭、竹行埭、陸家埭、道士埭等。

鎮內的明清街,全長160米,古街保存了原來的條石路面,街兩旁的建築多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貌,一路前去,古街上很有品味的店鋪櫛比鱗次,有的出售當地土特產,有的擺滿了各種字畫墨寶,有的掛著各種精美的工藝品,還有的正在現做現賣各種香噴噴的小吃,而寫著店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飄動,給人一種古風悠悠撲面而來的感覺。費孝通先生為古街題寫的“明清遺風”四個大字,被鑲嵌在古撲莊重、高高聳立的大理石門樓上,遠遠望去,很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滄桑感。

同裡鎮現有八條主要街道,它們是:竹行街、富觀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東溪街、魚行街、南新街。八條街道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有的寧靜恬淡,有的綠樹掩映,有的依水傍屋,有的店鋪林立。同裡的老街是寧靜的,這種靜是一種遠離塵世的靜,一種超凡脫俗的靜,一種真正從心靈上求得平靜與快活的靜。隨著社會的發展,同裡的老街也發生了一些悄悄的變化。有些老式的商店裝起了霓虹燈,有些石庫門的樓屋換上了鋁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著年輕人喜歡的樂曲,但這些變化無損於老街給予每個遊人的那份濃濃的風情。老街是同裡一條溜淌著生活暖溜與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變與不變,都將給古老的小鎮帶來一種新的希望。

摺疊

古鎮茶館

水是同裡的命脈。同裡因水而超凡脫俗。因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習慣 也比其他古鎮濃。抗戰前同裡有茶樓20餘家,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經礬沉澱後既可沏茶。喝茶者四五點鐘已到茶樓,河水沏茶,茶香滿樓。喝茶者以中下層市民居多,四鄉農民、漁民也紛至沓來,茶館內外熱鬧非凡。如今同裡茶樓仍有數家,較有名氣的應該算是南園茶樓了吧。

南園茶社始建於清末,坐落於同裡史上前八景之一的“南市曉煙”景緻之中,堪稱“江南第一茶樓”。南園茶樓臥於水上,臨眺兩側市河,船隻穿梭來往,駁岸隨街曲折,水橋邊邊傳來"魚蝦、蓴菜、嫩藕"的叫賣聲,岸邊高大的榆樹古槐,鵲鴉飛鳥憩於枝頭,晨霧中的洞水影,村女戴著繡花包頭,束鑲邊裙裾,髮髻上扎著鮮豔的紅頭繩,於河埠浣衣洗涮。清晨,茶樓生意特別好,門庭若市,河灘頭停滿漁船,樓上樓下人聲喧鬧,熱氣騰騰,茶客們聚在茶樓,喝茶,聊天,吃點心,打聽行市。樓面上放著十來張茶桌,茶杯、茶壺隨意擺放,老人持壺相坐,有的還口銜一柄煙筒。當地漁民祖祖輩輩沿襲的"兩頭茶水,當中湖水"習俗,至今改變不大,茶樓還為他們解決了歇腳、漱洗、用餐諸多便利,故這裡又被稱作“漁人碼頭”。有詩日:休愁到此食無魚,十里周圍大小湖;茶座街頭閒結網,漁舟淺載笑相呼。

南園茶社靜謐地坐落於江南水鄉古鎮——同裡,位於鎮區最南端,歷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曉煙”景緻之中,與陳去病故居隔河相望。茶社的初名是 “福安茶社”,建於清末初期,四開間 門面,全部是傳統的磚木結構,門面是清代風格的木雕裝飾,上下兩層,總面積約400多平方米。茶社別有一番風味,除了在這裡可以品嚐各種檔次的紅茶、綠茶、花茶以外,還供應燻青豆、羅卜乾等各種茶點。樓下輔麵店堂設有帳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樓上還有一個“曲苑班”,茶客可聆聽幾段江南絲竹、宣卷、評彈、戲曲、小調等曲子。

店子裡的服務員清一色明清服飾,沒有一個不是窈窕淑女,雖說沒有動人之容,但那款款笑容和著那鳥籠裡八哥鳥清脆的鳴叫,倒也為店堂平添了幾許情趣,幾許溫馨。在此茶社品茶,與其說品味茶的清香,景的美麗,還不如說是品味茶社本身充滿的情趣以及它和同里人文歷史,乃至於和清末民初革命思想的水乳交融。

“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蘇州一個很著名的進步文學團體,是由吳江陳去病、柳亞子等人發起於1909年11月,在虎丘“冷香閣”成立,社名“南社”以“反抗北庭”為宗旨的鼓吹反清革命的文學團體。南社在推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方面,起過積極作用。

同裡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清麗古樸的同裡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裡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

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裡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錡、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里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驥、費以復、劉汝醴、範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瓚、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裡。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熟悉,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同裡,影視攝製組也頻頻取景同裡,所得這一天然的攝影棚蜚聲海內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此設立了“中國同裡影視攝製基地”。顧長衛導演曾導演過同裡宣傳片《千年豔遇,情歸同裡》。

發展中的同裡 ,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水產品養殖,使其成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隨著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同裡鎮國民經濟和小城鎮建設以及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同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鎮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摺疊

民間習俗

新年習俗

新年伊始,初一到初五,同裡四鄉八鄰的善男信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到古鎮西南的“南觀”支點羅漢,以祈求四季平安。到了晚上近郊幾個自然村便聯合起來出夜會,龍燈隨著鑼鼓翩翩起舞,其景色很是壯美別緻。另有一些村子則串馬燈、串花籃、舞獅子,同樣熱鬧非凡,其中以蔣家浜的獨獅子最為有名。

從元宵節開始到農曆三月初,同裡地區春臺戲接二連三,應接不暇,東西南北中,遍地開花。春臺戲又稱大戲,即今之京劇。家發們為了白天看戲,常常夜半時分披星戴月去罱河泥,亮後,男女老少搖著快船,一路歡笑趕往戲場。

 三月廿八朱天會

這是民間自發組織紀念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活動,也是明朝滅亡後一些遺老遺少發起的一種具有宗教形式的反清組織。在同裡大部分以老婆婆為主,民間稱“三月廿八軋老太婆”,活動內容主要是“坐蒲凳,吃素齋”,據說吃了大素菜可以身體健康,百無禁忌。

四月十四神仙會

這是一種地域較廣的活動。但同裡有同裡的特色。神仙會里有踩高蹺、蕩河船、蚌殼精等,隊伍很少,最後還有一批善男信女穿 著罪裙以示贖罪。

五月端午競龍舟

同裡水面遼闊,此項活動最為熱鬧,而所謂的龍舟只是在農家木船的兩舷用綵綢扎一些 簡單的彩,同時插上一些各色小旗和彩紙做的花朵,船頭左右條掛一個大綵球。出船時搖兩支櫓,國外再加外出跳,即在櫓中部下方,加一塊長跳板,跳板要求長出左右船舷各一米,並加以固定,然後人就站在伸出的跳板上,同心協力搖櫓。據說這時的船速是很快的,因此同里人又稱它為"快船"。比賽時除 鼓隊在船的頭艙裡助威外,老人孩子婦女都得上岸觀看,留在船上的全是青壯年,經過這樣的輕裝筒從,無意中又加快了船速。

六月廿三閘水龍

這是古鎮同裡的一大特色。到了農曆六月廿三這一天,四周鄉村的人都要趕來看閘水龍,這實際上是一年一度的消防比賽。比賽地點從大廟開始,向西一直排到渡船橋堍,越向西河面越開闊,幫最西的一條消防龍是米業工會的一部用汽車引擎發動的消防車,功力大,射程遠,其中則都是人力的,射程一般都不遠,但拿龍頭的人有時故意將龍頭朝天發射,把飄飄灑灑的水珠潑向沒帶雨傘的人群,弄得看客渾身溼漉漉的,但大家仍嘻嘻哈哈的很是開心。

 七月三十燒地香放水燈

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的生日,是日黃昏時分,每家每戶都要在自家的門口或庭院內點燭燒香,香及棒香,可以一支一支地分插在地上,俗稱“狗道場”。結束後開始放水燈,放水燈在吳江地區僅同裡一地所有。水燈者,系用牛皮紙製成圓形有底的燈盞,中間放一隻用泥製成後曬乾的鴨腳,呈三角爪形,中有小孔,可安放燈草,然後往燈盞里加菜油。放燈的時候,前面一隻船上由僧人演奏佛教音樂,後面一隻船則專門把油紙燈內的燈草點著,然後慢慢放到水面上,就這樣,一邊奏樂一邊放水燈,不消一個時辰,整修同裡鎮內的河面上都一閃閃亮起了水燈,猶如滿天星斗落放河中,景色十分壯麗。

八月初七初八銅銅鼓

這實際上女兒節,農村裡當年新結婚的婦女,在這兩天裡可以回孃家和父母弟妹團聚,因為過了這兩天農村就要開始秋收大忙了,也就不能再走親訪友了。在這兩天同裡鎮上也會熱鬧一番,附近集鎮的小商販都 會集結到"北觀"和新真街,搞上些拉洋片=賣拳頭、套泥人、浪馬戲什麼的,人山人海,址分鬧猛。

八月十五中秋節

此節同里人比較看重,家家戶戶都要供鬥吃月餅。鬥以線香製成,納樨於鬥中,中有一塔形柱香,有好幾層。是日香燭店專門有香斗供應,顧客挑選。供鬥一般在黃昏時分開始,供鬥時除供月餅外,還要備上其他各色果品,如菱、藕、桔子等。至半夜時分將香斗移於庭中焚化,這時,一家人才開始吃月餅賞月亮。

政治經濟

同裡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清麗古樸的同裡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裡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

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

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古鎮建築

元1247年)至清末,同裡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錡、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里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驥、費以復、劉汝醴、範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瓚、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裡。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熟悉,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同裡,影視攝製組也頻頻取景同裡,所得這一天然的攝影棚蜚聲海內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此設立了“中國同裡影視攝製基地”。顧長衛導演曾導演過同裡宣傳片《千年豔遇,情歸同裡》。

發展中的同裡 ,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水產品養殖,使其成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隨著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同裡鎮國民經濟和小城鎮建設以及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同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鎮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