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結對幫扶 爲9省14個貧困縣注入「新動能」

碧桂园结对帮扶 为9省14个贫困县注入“新动能”

“18歲前沒有穿過鞋”,“我是農民,沒有讀過什麼書”,“40年前我是種田的,今天我又回去種田”。這些話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總是掛在嘴邊,年少時家境貧窮的他,一步一腳印,從農民、建築包工頭到創辦碧桂園,再至如今碧桂園成為世界500強企業。這位樸素的企業家從不避諱自己的過去,甚至津津樂道貧苦所帶給他的動力。

經歷過貧困的人,也許更懂扶貧從何“扶”起。

過去,企業扶貧往往熱衷於粗放的“給予”扶貧模式,然而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往往只能起到短暫的療效,無法徹底刨除貧窮的“病根”。扶貧先扶志,也正是碧桂園常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理念,只有徹底清除了貧困人民落後的思想桎梏與指引方向,才能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腳步。

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同地方要因貧施策,才會迸發出強大的力量與成就。

生於農村長在農村的楊國強,對農村有著特別的感情。這些年,碧桂園派出專職扶貧幹部常駐扶貧點,與村民同吃同住,將產業扶貧與人才培訓、整村推進、轉移就業、駐村幫扶等有機結合,形成長效扶貧機制。

從2010年至今,碧桂園陸續在廣東、廣西、四川、海南等地開展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項目,為村民建設美麗整潔的新農村家園。截至目前,碧桂園精準扶貧項目受益人數超8萬人。

2018年5月,碧桂園更是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戰略號召,在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等政府機構的支持和指導下,從全國選取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等13個貧困縣進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結對幫扶。截至目前,碧桂園已在全國9省14縣展開結對幫扶工作,面向超33萬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碧桂園的高速度和執行力也體現在扶貧上,碧桂園扶貧工作人員曾笑道:前一天還在討論去哪個縣扶貧,第二天就已經收拾好行囊趕往扶貧縣了。

在江西省興國縣,扶貧工作已進入正軌。天剛剛亮,埠頭鄉龍砂村的碧桂園苗木花卉基地裡,已有貧困戶在田裡除草、翻土。

提及苗木產業扶貧,8年前碧桂園在英德樹山村進行試點,採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扶貧理念,取得了巨大成就,2017年參與的167戶農戶,戶均增收達7萬元。如今,這樣的扶貧模式被複制到廣西田陽縣和江西興國縣。

“天不亮就在這邊等著,希望能夠過來工作。”對於興國縣貧困戶劉石秀而言,家中五個孩子,生活壓力巨大,拋下孩子遠赴他鄉打工並不實際,如今能有這樣的一個就近勞動賺錢的機會,每天可以獲得80元收入,她並不想錯過。

和劉石秀面臨同樣問題的貧困戶並不少,因此,7月碧桂園集團聯動各級政府啟動了全國9省14個幫扶縣的就業扶貧統一招聘行動,向貧困戶推介全國1.2萬個就業崗位,並提供免費就業培訓。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村民想學什麼,碧桂園就培訓什麼。碧桂園扶貧工作相關負責人員表示,只要貧困戶願意工作,就送崗位,想要工作卻沒技術的,就送免費培訓。截至7月19日,碧桂園在14個幫扶縣共舉辦技能培訓94場,培訓5764人次,舉辦招聘會9場,成功招聘812人次。

在全國14縣鄉村振興行動中,碧桂園因地制宜,當中並不難發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往往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以白內障為例,2017年全國需要實施白內障手術救治的患者就有約60萬人,一些白內障患者由於沒有及時進行手術而導致失明,無法正常生產與生活,更是給本來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今年3月,碧桂園集團捐贈1億元支持“光明扶貧行動·白內障復明”項目實施,如今已在河北崇禮區、湖南平江縣、陝西寧陝縣等地有序落實。

以黨建扶貧為主旋律,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形成扶貧閉環,看似獨立的項目,實質卻一環扣一環。2018年碧桂園幫扶全國14個貧困縣,這在民營企業中極為罕見,然而對此楊國強卻認為,這是碧桂園的使命與社會責任。

截至2018年6月,碧桂園及其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副主席楊惠妍共為全社會捐款累計超過42億元,累計受益近20萬人次,涉及救災賑災、教育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

像楊國強這樣樂此不疲、孜孜不倦投身公益事業的企業家,也許,早在當年國家免去他7元學費之時,已在內心種下了感恩與回報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