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徹底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

既然高考制度對整個中小學教育有著“指揮棒”的作用,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那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好好利用這個“指揮棒”。

高考制度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徹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高考為什麼一定要在兩三天的時間內就完成對學生素質的考查工作?高考為什麼不能引導學生朝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面大力發展?

針對以上兩個問題,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本文就高考制度改革特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首先,應加大在考查學生核心素質方面的資金投入,能考查的素質一定要考查到

之所以存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關鍵的問題在於通過幾門兩小時左右紙筆考試的形式,不能考查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生的核心素質。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各種素質和諧發展並有所專長),那我們就完全有必要全面考查學生的素質,至少不能因為考查的成本較大就不去考查。

例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培養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

顯然,學生的以上素養和各種能力是不能通過簡單的紙筆考試在短時間內考查出的。

假設我們能夠用足夠的時間,不惜一切代價(包括人力和物力),真正比較定量地考查出一個學生的核心素質,那就不存在只為“應試”而教育的應試教育,為了應試也就是為了素質,應試教育也就變成了素質教育。

高考制度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徹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其次,應堅持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的選拔理念

因為“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所以我們就應該尊重個性,尊重差異。學生們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興趣愛好不同,核心素質也各有特色。因此,應該允許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或志趣),選擇某一個方面的素質和他人競爭,其它素質只需達到時代要求的最低標準。

總之,一個人喜歡學什麼、適合學什麼、能學什麼、想學什麼就應該去在那方面盡力學,最終接受與之對應的高等教育。只有這樣,長期以來困擾中小學教育的“減負”頑疾才可迎刃而解。

高考制度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徹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1. 加大資金投入,全面考查學生的核心素質。由於僅靠兩三天的紙筆考試顯然是片面的,所以國家應每年拿出一週或更長的時間專門用於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凡是中學階段(甚至小學階段)開設的各門課程,都應該納入考試範圍。該筆試的就筆試;該動手操作考試的就進行操作考試;該進行答辯的就進行答辯。把國家要求的核心素質(素養)都列入考試範疇,也就不存在平時只教(學)考試要考的課程,也就不存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區別。

  2. 根據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和當年的實際考試分數和要招生的人數,類似研究生招生考試那樣,設置各門課程的及格分數線。

  3. 每位考生只允許選擇一門課程的考試分數作為申請高校入學的錄取分,其它課程考分只需達到及格線即可。

  4. 各高等學校各學院應根據自己專業設置的情況,只允許按一門課程的考試分數,在報考本校、其它課程及格的考生中按分數排名錄取。若認為有必要,也可以增加複試和麵試,最終按一定比例計算出總成績後擇優錄取。

  5. 嚴格執行國家考試紀律,嚴懲在考試各環節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