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在巍巍太行赤色山脈的東麓,有著一座靜謐宜人、古韻悠長的百年石寨。整個村落靠山而居,依形就勢,高低錯落,層層疊疊,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區建築風格,遠遠望去,猶如一座精巧緊湊的紅色城堡,是我國北方保存最完好的石寨之一。它就是英談村。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相傳,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曾經在此駐紮營盤,召集群英,商議大計,故得名英談。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一戶路姓家族遷居至此,因誠信經商而家道日盛,成為當時順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戶,經過幾百年的建設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太行遺珠英談村。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英談村三面環山,東面臨河,端莊古樸、別有洞天。自然風景獨特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清水秀,民風純樸,有一川、三山、六巖、九溝、十八堖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稱。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英談村建築多為明清時所遺存,築有圍寨牆,留有四門,錯落有致。四個寨門中,東門最有特點也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獨一無二的內外雙券設計,城內看是大券,城外看是小券,藏經蓄銳,寓意吉祥,厚厚的兩扇寨門各有五塊門板拼接而成。城門大開寓意“五福臨門”,城門閉合則為“十全十美”,在這一開一合之間足以讓我們對古人的智慧敬佩至極。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外看三層樓,近看不是樓,一層一個院,無梯能上樓”這便是村子裡房屋建築的真實寫照,因為山谷空間狹小,房屋多拔高地基、盤山而建,隨坡就勢,高低錯落,以增大建築面積和居住空間,從遠處看房屋高聳,威嚴莊重,腳下是陡峭的十八盤,頭上是狹窄的一線天,令人蔚然生畏。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信步在村落當中,滿眼都是紅褐色的石頭,村內有大小石孔橋36座,還有石樓、石欄、石街、石院。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以及隨處可見的石碾、石臼、石磨、石灶,在這一方石頭的世界裡,石頭透著古樸和神秘,石頭也變得溫暖而畫滿年輪。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雖然英談村的建築原料以毛石為主,但其結構上的神工天巧、匠心獨運仍然可見一斑,石塊之間凹凸咬合,嚴絲合縫、建築線條筆直剛勁,稜角分明,這也使得英談村和其他太行村落比起來多了幾分富貴和英氣。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路氏家族的四大院落,以堂號命名的德和堂、汝霖堂、貴和堂、中和堂,更是體現了英談建築的美輪美奐,講述著英談過往的輝煌和富足。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隱居在鍾靈毓秀、雲蒸霞蔚的太行山中,歲月似乎已經把英談村淡忘在歷史的長河中。英談村靜默安詳,飽經風霜雨雪,千百年來依然保留著歲月伊始的原樣風貌,像一曲唱不完的歷史長歌,靜靜的等著你我。

遺落在太行山中的“江北第一古石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