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古法“五步產鹽法”即“墾畦澆曬”產鹽法,孕育於春秋戰國時期,終成於隋唐時期,領先於世界1000多年。

2018年6月6日,運城鹽湖重現久違的“五步產鹽法”。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特約攝影/呂向前 2018年6月6日攝

“五步產鹽法”這種古老的生產工藝於2007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作為這種工藝的產生地,運城鹽池更有必要對傳統的潞鹽生產加以恢復展現。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特約攝影/黨永立 2018年6月6日攝

中國的產鹽史始於山西運城,運城鹽湖是人類最早開發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隋末唐初時 “五步產鹽法”的出現,將鹽湖千百年來靠“天日曝曬,自然結晶,集工撈採”的自然生產方式轉變為“集滷蒸發、過“籮”調配、儲滷、結晶、剷出”的產鹽生產方式,這被稱為 “五步產鹽法”。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鹽工在烈日下辛勤忙碌

五步產鹽法(墾畦澆曬法)的出現,是河東鹽池產鹽工藝的重大創新,是鹽業生產技術發展的重大進步,也是中國鹽業生產史一個劃時代標誌。到宋代以後,此法傳到了沿海,取代了那裡的煎煮成鹽法,這一先進生產方式領先於世界海鹽生產技術1000餘年,被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漢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稱為“中國古代科學史上的活化石”。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鹽工在烈日下辛勤忙碌

但是,五步產鹽法這種技藝主要是以口傳心授和典型的以師帶徒的方式來傳承。加之傳統產鹽是露天作業,異常辛苦,很多年輕人不願學習和繼承,故使得這種手工技藝難以保護、傳承,如今只有少數老工人掌握,如不及時搶救和保護,這種寶貴的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的險境。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鹽工在烈日下辛勤忙碌

2010年起,“河東大鹽”另一項功能逐步被人們再次挖掘。運城鹽湖所產之鹽俗稱“潞鹽”,又稱“河東大鹽”,是滷水經陽光暴曬,南風攪拌,吸收天地精華自然結晶而成,特點是晶體潔白、顆粒大、質味純正、雜質少、並含有鎂、鈉、鉀、鈣、鋅等多種礦物質,具有很高的醫藥價值,於2013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明代醫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多次提及河東大鹽——《本草綱目·金石五·食鹽》中記載:“大鹽生河東池澤,粗於末鹽,即今解鹽也。”。“鹽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大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他認為:河東大鹽是既能治病,又是“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的良藥。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特約攝影/呂向前 2018年6月6日攝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始,由於生產成本過高,運城鹽湖就已逐步停止河東大鹽生產。2010年起,為充分釋放河東大鹽的醫療功效,適應現代人群的康養需求,運城鹽湖逐漸恢復這種古法產鹽生產工藝,以此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探索“河東大鹽”的更多價值。如今,運城鹽湖利用河東大鹽,在原有礦鹽理療體驗項目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出礦鹽理療袋、礦物鹽雕、鹽霧清肺等一系列河東大鹽的衍生產品。其中,運城鹽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電熱型礦鹽理療袋在2017 年正式提交醫療器械申請,於2018年1月3日完成國家醫療器械註冊,取得了山西省 2018 年第一張醫療器械准入證書,拿到了進入醫療保健市場的“身份證”。

未來,我們期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步產鹽法”在我們的傳承下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千年古法“五步產鹽法” 再現山西運城鹽湖

特約攝影/黨永立 2018年6月6日攝

古法“五步產鹽法”是河東鹽池產鹽工藝的重大創新,是鹽業生產技術發展的重大進步,是中國鹽業生產史也是世界鹽業生產史一個劃時代標誌。

第一步,集滷蒸發。將老灘水、滹沱水或木盤水經人力、畜力等數級揚水至蒸發畦,運用“一步一卡”法,借太陽輻射和風力進行自然蒸發。

第二步,過“籮”除雜。利用產鹽過程中結晶出來的鹽板作為“籮”,待蒸發畦中的滷水“發模糊”,析出大量白鈉鎂礬沉澱,對產鹽滷水起到除雜和提純效果。

第三步,儲滷。將經過四至六次過“籮”,最後一次經過“淨化籮”後的滷水提送到儲滷畦渾存,為產鹽作原料儲備。

第四步,結晶。運城鹽池的結晶畦底為鹽板。先往結晶畦中加入極少量淡水,目的是降低新生鹽茬與鹽板的粘合度,使結晶出來的池鹽同鹽板的結合變得疏鬆,然後將儲滷畦中的飽和滷水灌進結晶畦中,使得大量“光滑、堅實、透明、發青”的氯化鈉晶體不斷析出,一般5~7天為一個結晶過程。

第五步,剷出。利用鹽鏟(俗稱和尚鏟),用人工將鹽從鹽板上剷下成堆,再轉送到鹽料堆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