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西周制玉工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勾撒一面坡”(也簡稱“一面坡”)。這種工法在西周玉器上雖然不是全部,但是多見,是西周制玉工藝的典型特徵之一。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題圖:西周,曲沃晉侯墓地出土

勾撒一面坡工法主體上由“勾”刀(砣)法與“撒”刀(砣)法結合而構成。

“勾”砣其實就是原來的單陰刻線,由器表向內垂直切入,理論上一砣碾過即可切成,橫截面大體呈 V 字形,到西周後由於與“撒”砣結合或者說視覺效果上以“撒”刀為主體、圍繞撒砣運行,稱為勾刀法(圖1)。

“撒”砣是在原來單陰線的基礎上,在陰線的一邊加切一道大斜刀,理論上要經過兩次砣切(直切一刀、配合斜碾一刀)完成,形成斜坡狀,橫截面幾乎呈現直角三角形,稱為撒刀法(圖1)。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1

在勾撒一面坡刀法中,完整的勾撒一面坡由勾(直陰線)、撒(寬斜坡陰線)、雙陰擠出的陽線三個元素組合而成,由於大斜刀(坡刀)的層次感豐富強烈,所以視覺效果上自然以坡刀為中心(圖2)。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2

由於“勾撒一面坡”陰線溝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對光線的反射情況不同,使其呈現的光亮程度各異,從而凸顯了較強的層次感與立體感;用“勾撤一面坡”來表現長弧形線條以及逗號式捲雲紋,成為西周時期玉器紋飾琢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表現力的典型刀法,藝術效果煥然一新(圖3)。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3-1:西周夔龍紋璜國家博物館藏品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3-2:西周人文璜國家博物館藏品

西周的勾撒一面坡工法是從前商的雕琢技法發展而來。一面坡的雛形源於商代制玉的動物眼睛的製作工藝。商代動物眼睛的製作有兩大特點,一是寫意“臣”字眼,另一就是寫實打磨仿生的動物大“圓”眼:先在動物眼部管鑽或者刻劃一個“圓”作為眼睛定位,然後在圓圈外側磨去多餘玉料,形成斜邊線突出眼睛的效果,最初的“大斜刀(線)”產生了(圖4)。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4

商代晚期已經產生了一面坡的工藝,只是商代的一面坡比較僵直、不圓潤,大多時候就是單獨的大斜刀(圖5-1),還沒有形成西周時期的勾、撒擠陽的完美組合;而且這種單獨大斜刀的製法一直延續到西周早期(圖5-2)。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5-1:商鳳鳥型雙援戈國家博物館藏品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5-2:西周玉鳥國家博物館藏品

發展到西周時,西周將商代質堅古樸的“折鐵線”,去尖角,修圓弧,並且大量採用長弧型線條,“特別注重曲線的琢磨,著力營造麴線的審美感”,使窄陰線、細陽線和寬撤線如影隨形,相得益彰,商之樸拙的紋線遂變為西周線條之婉轉流暢,優美而富有韻律。如西周玉器上的鳳鳥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乃是“勾撤一面坡”技法巧奪天工、神韻畢現(圖6)。較長的“一面坡”總會呈現出寬窄變化及表面的高低起伏,這是分段製作產生的誤差。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6

勾撒一面坡是西周制玉工法的典型代表,但不是西周工法的全部;完整的勾撒法由勾、撒、擠出三元素構成,但並不是始終三元素捆綁不缺,實際上,制玉會常常根據實際需要而單獨使用其中的一種、二種雕琢元素,或者混合使用其中的一種、二種雕琢元素,反而更加顯示出一件作品的靈動變化,也反映了玉工使用古玉元素技術的如火純情。

勾撒一面坡的元素組合一般由以下幾種情況:

⑴勾、撒、擠出完整組合情況(已經介紹,略)。

⑵撒撒擠陽組合:

由兩撒刀擠陽構成的組合形式,又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兩撒刀逆向擠出陽(圖7),視覺效果更加誇張雄渾。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7

另一種是兩撒刀同向擠出陽(圖8),特殊處理強調視覺方向。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8

⑶單撒線使用(圖9),根據客觀需要。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9

⑷勾勾擠陽組合(圖10),一般作為空白補充。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10

⑸單勾線使用(圖11),根據客觀需要。

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 詳釋勾撒一面坡

圖11

⑹勾撒擠組合轉變成單撒或者單勾,長陰線組合的末端使用。

西周勾撒一面坡的工法從工藝美學出發,都有一定“章法”可尋,經常觀摩館藏到代真品,可以尋覓到其章法的影蹤,對於紋飾上無章法的辨偽會有很大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