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悠久中華文明

□本報記者 李明遠

我們的歷史從哪裡走來?我們為什麼是現在的我們?每當閱讀關於歷史、古典文學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時,這樣的疑問總能被賦予更豐富的詮釋。在近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電視與圖書這兩種媒介的交流是頻繁而又成效明顯的。

在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前後出版發行的《國家寶藏》(中信出版集團),作為中央電視臺重磅綜藝《國家寶藏》授權圖書而具有“爆款”品相。如果說觀眾反覆觀看的電視節目,首先給大家帶來最直接的感官衝擊,那麼,圖書則在兼顧大眾普及與深度表達上有了進一步的探索。

正如《國家寶藏》節目總導演、《國家寶藏》圖書主編之一於蕾所說,圖書依然與電視節目血脈相承,內容緊緊圍繞節目中主要內容——9家博物館的27件文物的基本情況、前世今生。打開這本書時,看過節目的讀者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配方”,比如國寶守護人對國寶的介紹、前世傳奇裡有古樸質感的對白、技藝傳承人等相關人士的口述等,這些文字在節目中是介於常態綜藝節目的淺顯表達和書面語言之間的,如今則真正化為了書面語言。

對比電視節目和圖書內容就會發現,《國家寶藏》圖書努力地把節目中沒辦法容納的信息點,以更連貫、更飽滿的形式呈現。書中每一章節中,小傳、誕生、初見、守護、今生等精心設置的小欄目,都是為了塑造文物的故事和形象而服務的。這本書擺在手邊,能夠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與瞭解文物及其背後的中華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每件文物沉浮歷史中所蘊藏的民族精神。

與《國家寶藏》相同,《葉嘉瑩傳》(江蘇人民出版社)也與電視節目相關,它的文字素材主要來自中央電視臺的《大家》節目。

多數讀者瞭解到葉嘉瑩,是從她所寫的一本本研究詩詞的著作中。這本《葉嘉瑩傳》另闢蹊徑,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講述一代古典大家坎坷的一生。本書編著者熊燁是葉嘉瑩的2010級博士生,書中的文章則由葉嘉瑩不同時期的學生合作撰寫,以葉嘉瑩所帶博士生的視角,讓讀者近距離感受葉嘉瑩獨特的人格魅力。

江蘇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副總編輯王爭鴻認為,書中有很多令人感動的細節。比如葉嘉瑩用44年的時間,從美國到加拿大、從哥倫比亞到多倫多,一路走,一路講著李杜、說著漢唐,用深入骨髓的詩詞韻味勾畫著東方之美,讓古典詩詞在不同膚色、不同信仰裡生根發芽,遍地開花。

書中還有個細節,同樣令王爭鴻感動——葉嘉瑩在國內一場講座中,連站3個小時,用站立表達對詩詞的尊重。“葉嘉瑩在國外教了那麼多孩子感知中國古典文學之美,感受古人的夢想和憧憬,也想將孩童初遇詩詞的那份歡愉、詩詞在她坎坷命運背後給予的支撐等,盡數留存給詩詞的接班人。”王爭鴻說,希望讀者能在《葉嘉瑩傳》中走進葉嘉瑩寄情古典詩詞的人生,進而也能走進古人的思緒,觸摸悠久的中華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