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們的「面子」與拼多多的「里子」

“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NASDAQ:PDD)於7 月26 日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後,迎接它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市場上對於該平臺 “假貨”與“山寨”問題的質疑。同時,還有都市白領們對於拼多多商業模式的困惑:這樣一家靠著微信拉人拼團的平臺,如何在傳統電商格局已經確立的情況下,殺出了一條血路?

從2015年9月上線到登陸納斯達克,拼多多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刷新了中國互聯網企業最快上市紀錄。上市當日,拼多多的收盤價為26.70美元/ADS,較發行價19美元/ADS上漲40.53%,並一舉衝上了中概股排行榜高位。截至7月31日收盤,拼多多的股穩定在22.59美元。

這背後是其用戶數和訂單量在持續攀升。拼多多招股書顯示,截至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活躍買家數達3.44億,活躍買家平均消費額從674元增至763元,GMV(成交總額)達2621億元。

怎一個“騙”字了得?

極光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拼多多APP安裝滲透率已達到26.5%,雖然較第一名淘寶的51.88%有較大差距,但已經超過京東的23.52%,在所有電商APP排名中位列第二。

對於成立不到三年的拼多多,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躋身全國電商平臺的前三位實屬不易。但是,龐大滲透率背後,卻充斥著市場上對於“假貨”、“山寨”問題的討伐聲。

7月28日,創維集團在微博上發出嚴正聲明,稱近期在拼多多上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銷售,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和創維品牌權益,表示正與拼多多嚴正交涉,要求其停止相關產品的銷售活動。

據媒體報道,在拼多多平臺有意與知名品牌“撞臉”的山寨商品頁面上,一般會通過正品品牌名稱增加前綴、後綴,對中文字體變形,或者採用相同中文名、不同英文名的方式來迷惑眼球。

7月29日,“童話大王”鄭淵潔也在微博表示將舉報拼多多,由於其平臺店鋪銷售盜版皮皮魯圖書,對自己及讀者造成損失。

同時,廣大消費者也在各個平臺發洩著對拼多多的不滿。恆大研究院研報稱,App Store中拼多多評分為4.0,低於淘寶和京東的4.6、4.1。其中,拼多多低評價集中在“騙”字,“騙人”“騙子”“騙錢”出現了高達11次。

“我上個月禁不住朋友安利,和她們拼成功過一次韓國面膜,到手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想要的那個牌子。聞了一下酒精味嚴重,所以就沒再用了。”來自河北石家莊的張女士表示。

天風證券利用爬蟲軟件對拼多多平臺上家電銷售額排名前100的商品進行了自動化數據抓取與分析後發現,在過去的30個交易日中,這100種商品的交易額合計7923萬元,銷售量13.71萬臺;其中有假冒品牌嫌疑的商品共39個,銷售額合計在100種商品中的佔比57.82%,銷售量佔比63.37%。

除了消費者廣為抨擊的山寨問題,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也被很多都市白領們所不恥。新經濟e線指出,拼多多快速成長背後依靠的是令一線城市中高端用戶無法認同的微信群拉人頭拼團的惡性營銷模式,以及廉價低質貼著“消費降級”標籤的“兩元店”商品。

“別人家”的消費升級?

實際上,假貨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大電商平臺,並非拼多多一家獨有。在淘寶剛剛興起之時,同樣因為假貨的泛濫而遭到消費者抵制。直到現在,阿里巴巴仍然在為打假花費著巨大精力。

大家之所以集中火力,一方面由於拼多多平臺的“山寨品”侵犯正品權益,打著低價的幌子收割對品牌認知度不高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似乎也觸及整個社會對於“消費升級”的認同,阻礙電商平臺的品質化發展。

對此,投中網分析認為,團購模式在中國還有發展空間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有眾多的三四線城市以下的消費者收入較低、對價格較敏感。

拼多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崢曾表示,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從用草紙到用衛生紙,也是消費升級。

在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巨頭在穩居市場前列後,拼多多能夠找到一席之地,雖然得益於騰訊在資金與渠道等方面的支持,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升級的多樣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有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如果家庭的人均月收入超過了5412元,就能躋身全國前20%的行列。這些數字,恐怕要領許多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領們咋舌。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付一夫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統計口徑指出,我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前20%數量的居民,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9259.5元,遙遙領先其他80%的人群;位於第二梯隊的中等偏上收入群體,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31990.4元,剛剛超過高收入群體的一半;而收入最低的20%人群,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僅為5528.7元,不到高收入人群的1/10。

這樣看來,我國貧富差距仍然十分顯著。傳統意義的“消費升級”只是中高收入群體的升級,而對於低收入甚至是徘徊在貧困線的人群,消費升級只是 “別人家” 的升級。

當傳統電商將戰場定位於一二線城市中產階級人群時,拼多多反其道而行,將目光瞄準數量更為龐大、對價格更為敏感的三四線城市以下消費群體。拼多多的成功,雖說在一定程度上丟了都市白領們的“面子”,但也印證了“存在即合理”的邏輯。

前面為哪方?

Beyond樂隊在《誰伴我闖蕩》一歌中唱到,“前面是哪方?誰伴我闖蕩?沿路沒有指引,若我走上又是窄巷。”

如今拼多多挾龐大的用戶群體和發展潛力一路拼進了美國納斯達克,但市場對於這種“以價取勝”的模式能否長久,還是心存疑慮。

一方面,拼多多平臺“假貨”和“山寨”氾濫是個不爭的事實。對此,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日前表示,拼多多一直重視打假問題,截止7月31日,平臺已下架1070萬件問題商品。他同時指出,打假不應該是拼多多一家的事情,應該從上游到下游都有更多規定,“一邊倒壓到拼多多身上,對三歲的拼多多非常不公平”。

8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表示,已經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約談拼多多平臺經營者,並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關地方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對媒體反映的以及消費者、商標權利人投訴舉報的拼多多平臺上銷售山寨產品、傍名牌等問題,認真開展調查檢查,不管是第三方平臺還是平臺內經營者,只要構成違法,都將依法嚴肅處理。

誠然,拼多多雖然“年幼”,但對於已有170萬個商家入駐,共計數億件商品的電商平臺,反覆強調“只有三歲”似乎有些迴避重點。畢竟,市場和監管都不會允許一家企業在銷量、營收攀升時像“大人”一樣享受電商發展的紅利,而到了質量、服務時卻當自己是“孩子”來賣乖。

另一方面,拼多多想要在上市後繼續高速發展也離不開資金支持。業內人士認為,拼多多的“打造爆款”模式在初期有助於其快速增長,但其他零售平臺的低價大多通過供應鏈優化得到的結果,拼多多則更多通過減少中間鏈條而簡單粗暴的降低價格。當零售價格接近甚至低於成本價的時候,無法支持企業保證產品質量。

拼多多招股書顯示,2016年,企業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淨虧損2.92億元人民幣;2017年收入為17.44億元人民幣,淨虧損5.25億元人民幣。

由此可見,拼多多在收入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虧損也一直在迅速擴大。在“野蠻生長”之後,拼多多能否擺脫“低價”的束縛,對其發展至關重要。否則,未來一旦資本投入受限,平臺無法支撐價格優勢時,拼多多的用戶便很可能快速流失。

天風證券分析師劉章明等人在研報中指出,長期來看,拼多多如果能成功進化,由目前的單純低價導向轉向注重品質導向,幫助工廠壓縮中間環節,提高性價比,則拼多多足以與淘寶或京東抗衡。

上市只是個開始,拼多多究竟是“消費降級”的始作俑者,還是改變傳統電商格局的“年輕版淘寶”,都還要等待自身的改善和市場的檢驗。

白領們的“面子”與拼多多的“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