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的「七姐誕」依然保留了兩個傳統項目

廣州傳統的“擺七娘”活動分為“擺大七娘”和“擺小七娘”兩種形式。“擺小七娘”多由單家或聯戶舉行,形式簡單,都在自家廳堂進行;“擺大七娘”則要到大祠堂去,一般要隔幾年才舉行一次,要提前幾個月準備。無論“擺大七娘”還是“擺小七娘”,活動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擺巧”,即“擺七娘”, 製作獨具特色的傳統七夕工藝系列作品,如齋塔、芝麻香、鵲橋景觀、七娘盤、七夕公仔等。工藝製作主要分砌作和扎作兩大類。砌作的原料主要有谷,米,粟,豆,芝麻,果實,果仁,殼類,草木的枝、皮,動物的鱗、甲、毛、皮,紡織物碎料等;扎作的原料主要是竹、篾、鐵絲、色紙、通紙、絹布等。擺展從初六下午開始,過了初八就撤掉,前後持續3天,且參與擺巧的婦女全部是未婚女性。二是“拜仙”,即“拜七娘”。

珠村的“七姐誕”依然保留了兩個傳統項目 過去三更時分,由老姑婆帶領未婚女子舉行叩拜七姐之禮,接連7次,稱為“拜仙”。 祭拜的對象不僅有牛郎、織女二星,還包括織女的6個姐妹。珠村現在的“拜仙”雖然改在白天,但整個儀式完全按照過去的程式進行,分為主持人致辭、司儀朗誦乞巧祝詞、玉女拜仙(上香、對拜、洗手、祭仙4個步驟)、玉女合唱乞巧歌4個部分,前後持續約10分鐘。三是“乞巧”,即進行“賽巧”或“卜巧”的遊戲活動。過去“拜仙”之後,在微弱的燈光下穿針比賽,名曰“對影穿針”, 先穿過的便是“得巧”,落後的則是“輸巧”。 四是“吃七娘飯”、“看七娘戲”。過去,“擺七娘”期間,參與“乞巧會”的婦女會有一個小型的聚餐,一方面加深姐妹之間的情誼,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吃七娘飯”獲得七姐的保佑。而有條件的大戶人家如果在自己家裡做“七娘”,晚上還會請來村裡的姑娘和“八音”鑼鼓演奏。
珠村的“七姐誕”依然保留了兩個傳統項目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目前珠村的“七姐誕”依然保留了上述兩個傳統項目,不過規模更大,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吃七娘飯”不再限於婦女之間,整個族姓的人不分男女都可參加。

珠村的“七姐誕”依然保留了兩個傳統項目

珠村的“七姐誕”依然保留了兩個傳統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