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傳》:精心醞釀的大手筆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芥子園畫傳》是李漁以他的居所芥子園為名編輯出版的一部畫譜,也叫《芥子園畫譜》《笠翁畫傳》《笠翁畫譜》《李笠翁畫譜》等等。它既是一本以圖解方式演繹繪畫構圖的書籍,也是一部當時流行繪畫資料的彙編冊,就如同字典一樣。

從17世紀問世以來,《芥子園畫傳》就一直是暢銷書,可以說是出版界的寵兒。從康熙十八年初集初版印刷,至今仍不斷出現再版、重版、復刻板、改良版、派生版,而且體系龐大,現在還不斷有改良本、新譯本、節譯本、增印本出現。我們可以把這些叫作“芥子園現象”。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左:沈心友題識,記錄了當時出書的底本選擇,以及出版目的等。

右:參與《芥子園畫傳》編輯的金陵王概題記。

· 找準選題 蓄勢待發 ·

李漁是清代著名的戲劇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也是一位造園高手,他的“芥子園”“伊園”“半畝園”“層園”一直被後人稱道。他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卒於康熙十九年(1680 年)。他在悲劇式人生的終點給我們留下的最後一部書就是《芥子園畫傳》。李漁生前有許多書曾多次被列為禁書,所以他的很多著作往往不署名,有些甚至已經匿跡了。《芥子園畫傳》也同樣在當時沒有署名。

李漁在《芥子園畫傳》序中所言:“花卉諸品皆有寫生佳譜,至山水一途,獨泯泯無傳,豈畫山水詢可意會,不可法形傳耶,抑畫家自秘其傳,不以公世耶。”山水畫無“傳”成了李漁要編此書的主要動機。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芥子園甥館刻彩色套印本

鄭振鐸捐贈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有了動機,李漁則開始與出身貧寒的入門女婿沈心友商量著要出版一部山水畫集。沈心友拿出家藏明代畫家李流芳畫稿43枚給李漁作為底本。要知道,這些畫稿在過去可以說是畫家命根子,是畫家、畫師、行當師傅們到了臨終時才“傳”與弟子們的至尊之物。所謂“傳”,在300多年前對畫師、工藝師還有僧侶而言是最使人激動的一刻,是中國文化最神秘的一種延續方式。師傅將畫稿傳給弟子則意味著自己藝術行為的終結。李漁作為戲劇大王、造園高手,最懂師生傳藝三昧,特別是梨園中的師徒關係,日夜廝守,心傳、神傳、手傳及生死相傳。

出書是件大工程,除了底本,還要物色一個出色的團隊。李漁的好友王左車的兒子王概被邀請負責臨摹工作。王概晚年還一往情深地回憶青年時為了編輯出版《芥子園畫傳》見到李漁時的樣子。王概是金陵八家之首、半畝園主龔賢的弟子,筆下所畫多有其師筆意。其父王左車曾點評過李漁的《閒情偶寄》,平常教子書畫,不仕。李漁曾喻其父子書畫為“寄訊眉山大小峰”。有了幫手,刻版臨摹工作大約從康熙十六年(1675 年)即李漁 65 歲、沈心友 38 歲時開始。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李漁的芥子園早已不復存在,但是芥子園在中國園林史上的重要地位卻不可動搖。李漁在南京的文化活動也與南京這座歷史名城緊密聯繫在一起。去年,復建的芥子園在南京開園,我們又可以重溫那“壺中天地”的意境。(胡電亮/攝)

· 搶購一空 供不應求 ·

被人們認為是叛逆之人的李漁,將畫界秘不示人之物突然公佈於世,就好像今日有人將秘密的東西放到網上一樣。《芥子園畫傳》一出世,馬上被搶購一空,此後雖然增印多次,但仍然不能滿足市場要求。

《芥子園畫傳》不稱一般印名人畫的“譜”,而特意稱秘不傳人的“傳”,因為深通戲劇結構的李漁希望自己所編的是一本有關繪畫結構的書。李漁將他的人生感悟總結成兩本書在他晚年贈送給人間,一本文字書叫《閒情偶寄》,一本非文字書叫《芥子園畫傳》。

此書的構想來自李漁這是毋庸置疑的。有專家認為所謂李流芳畫稿可能是李漁家藏舊稿,但不能完全確定是李流芳遺物。因為李漁興趣廣泛,交結人員龐雜,三教九流無所不交,家藏畫稿雜項眾多。有學者認為這批畫稿應該包括明人及李漁自己所繪畫稿。李漁說自己不會畫,這也許是託詞。幾經周折,畫稿從43幅增到133幅,其間耗時達三年之多。

在這之間屢遭變故,李漁失去了他的芥子園 , 並因債務使他失去了各種版權、版書、文稿,甚至是健康。身不由己的他於康熙十六年(1677 年)棄園南遷杭州, 致使印書中斷了不少時日。康熙十八年(1679 年)初版《芥子園畫傳》只出了初集即山水集,共有五個部分,為五色套版、餖版,精彩神絕。在初集中,有一篇李漁的跋表明他計劃還要出花鳥、梅蘭竹菊、人物等集。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當年李漁親自參與芥子園的設計,園中置有一尊李漁湖邊垂釣的銅像,這在當時的園林設計中是一大創舉。(胡電亮/攝)

· 版本之多 一時風靡 ·

李漁於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三日病逝。但《芥子園畫傳》的編輯出版工作卻沒有因此停下來。沈心友又請到杭州名畫家諸曦庵畫竹譜、蘭譜 , 王蘊庵畫梅譜、菊譜、花鳥譜、草蟲譜,然後請金陵王氏三兄弟王宓草、王安節、王司直增刪到能印到二集的量。

22年過去了,康熙四十年(1971 年)年已花甲的沈心友再次以《芥子園畫傳》的名義開版印刷。王氏三兄弟的精心臨摹,使得二三集在套版印刷水平上超越初集,甚至可與《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等經典畫譜比肩。不久,沈心友也逝去,芥子園也多次易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芥子園畫傳》就已由數家書肆出版。

著名美術史學家王伯敏先生曾指出,當時出版《芥子園畫傳》的共有11家 , 日本專家古原宏伸生先生則說更多。筆者比較傾向於古原先生所說“更多”的觀點,推論出有近20家。如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金陵同文堂本)、費城美術館藏本(嘉慶芥子園重鐫本)、普林斯頓大學藏本(三多齋本)、日本私人藏本(蘇州經義堂乾隆本)、中村不折藏本(乾隆本)、靜嘉堂藏本(乾隆本)。乾隆年間情況比較複雜,《芥子園畫傳》越來越受歡迎,當時很多書鋪都參與銷售刻印。文光堂、同文堂、文淵堂、趙氏書業堂、書業堂等都掛牌出售並藏版重印《芥子園畫傳》。歐美各國圖書館、博物館及私人所藏多是康熙末年版或乾隆版,只是數量不如日本。

到了嘉慶二十三年(1818 年),書商們又將丁鶴洲編的《寫真秘訣》與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等圖譜編成一冊,出版了《芥子園畫傳》第四集即人物集。《芥子園畫傳》從初版到此時已經139年過去了,當事人皆已不在人世,此版也被酷評為雜版。

當在外國書肆裡訪到第四集初刻版時,筆者被那鋒銳的線條所打動,感到無比震驚,靜靜翻閱時,淚下如雨。

本文選自

2018年第6期《中國收藏》雜誌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芥子园画传》:精心酝酿的大手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