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好物」也可成經典

“偽”大概是收藏界裡最忌諱的字眼兒,而“好” 則是對一件藝術品收藏價值的高度肯定。這兩個形容詞本是相互對立的存在,但在藝術史的長河中卻有一批墨寶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這些既“好”又“偽”的藝術品被稱作“偽好物”。

“偽好物”一詞源自北宋大書畫收藏家米芾對一件傳為鍾繇《黃庭經》的評價。他認為這件作品雖然是唐代摹本,然而因臨寫極佳,遂以“偽好物”稱之,肯定這件摹本的藝術價值。

16世紀至18世紀,以蘇州為中心,出現了大批水平頗高且極具地方特色的偽古書畫作品,這類冠上唐、宋、元、明書畫名家頭銜的偽作,無論質量精粗,在近代籠統地被稱為“蘇州片”。

“蘇州片”的出現反映了明末清初“古物熱”與書畫消費蓬勃的氛圍。其原本屬於商業性的仿作,然由於數量上的優勢與不可忽視的流通量,反而成為明中期以來訊息傳播、古代想像與建構知識的重要載體。蘇州片甚至成功地進入清代宮廷,直接影響到宮廷院體的形成,對繪畫史的發展,具有前人未曾關注到的重要性。

蘇州從明中期後,已成為江南甚至是全國的文化與時尚中心,蘇樣時裝、蘇式傢俱與器用、蘇州園林與繪畫,甚至點心,都是各地競相模仿的對象。蘇州原本就擁有深厚的文化資本,畫家們利用江南地區豐富的文物收藏,從學習與臨摹古畫中逐漸發展出各自的面貌,而成為畫壇主流。由於當時江南經濟繁榮,許多人都有意願及財力收藏書畫。在豐厚利益誘惑下,蘇州當地出現不少古畫作坊,甚至部分文人畫家也加入了造假的行列。

在瞭解了“偽好物”和“蘇州片”之後,究竟哪些是“蘇州片”中的熱門商品呢?顏色鮮豔並且細節豐富的蘇州商業街的仿古作品,不但廣受江南各階層的歡迎,也成為許多親王與大臣進貢給清代帝王的禮物。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都很欣賞這類仇英與受到仇英仿古作品影響的蘇州偽古風格作品。更為重要的是,清宮透過“蘇州片”接收了許多“古代”的題材與圖式。但無論如何,“蘇州片”進入到清宮,對於此後宮廷院體繪畫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於中國繪畫史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明 黃彪《會昌九老圖》(局部)

黃彪為蘇州籍畫家,精於臨摹。是學者視為少數清楚身份的“蘇州片”代表畫家。這幅畫作是現存唯一有黃彪親自題識的作品,作於萬曆二十二年 ( 1594 年),當時他已屆 74 歲高齡。畫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劉松年《會昌九老》構圖相同,為黃彪臨摹古畫的例子。題識中將圖畫與世運盛衰聯繫在一起,並將自己重製《九老圖》視為“繼絕” —— 具有延續維護過去傳統的重要使命。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傳)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局部)

此作卷末聳立的柱石中有“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款書,許多店鋪的招牌如“孫好手饅頭”、“潘家黃耆圓”亦與《東京夢華錄》所記汴京名鋪相同。然畫中磚砌的城牆不見於北宋,山石林木帶有仇英風格的影響,屋宇宮觀敷染的青、綠、硃色則為蘇州片中常見的色調組合,加上畫中鈴有王世貞、嚴世藩的偽印,故推測此作應為明代後期根據南宋描述汴京的文本,同時附會王世貞父親與嚴嵩父子“因畫致禍”的著名情節,融合明末熱鬧的市街情景,所精心創繪的明版《清明上河圖》。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傳)明 仇英《畫錦堂》

《相州畫錦堂記》是北宋歐陽修為宰相韓琦所做的一篇記文,指出衣錦還鄉本人之常情,且古今所同,而韓琦卻建畫錦堂以為誡訓,並未因富貴而誇耀,高潔值得推崇。本幅又是所謂文徵明書寫題記,仇英繪圖的合璧之作。蘇州作坊多有這種形式的製作,優雅又具文化意涵,用來饋贈為官或顯貴者,頗為恰當。畫幅左方先圖繪韓琦輕騎簡裝於返鄉途中,接著越過山嶺,則見到回到家中創建有畫錦堂的韓琦,正素衣憑几而坐。形成中國敘事畫中所謂異時同圖的表現方式。畫家同時也採取了象徵的手法,堂前 的松樹與堂中屏風上的漁夫圖,都象徵主人的清風亮節。不過,蘇州片慣有的華麗細節卻充斥於畫面,反倒形成有趣的反差。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傳)明 仇英《寶繪堂》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也有一件同名且構圖近似的畫作,上面還有署名祝允明的書法題記,將蘇軾為王詵所寫的《寶繪堂記》節錄題上,本幅則無。可見當時熱門作品,常有多幅而細節稍異的製作。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傳)明 仇英《畫連昌宮詞》

此畫以著名的隋唐宮殿連昌宮為主題的詩畫軸,詩塘上都附有所謂文徵明書寫的宮詞25首。此幅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長信宮詞》圖的書法與畫風相當近似。當時的作坊,喜歡繪製以仇英畫、文徵明題詩的合璧之作來吸引買 家。重青綠描金的山水,配上樓閣人物,相當富麗華貴。此幅詩畫軸可能是以仇英繪圖、陸師道題詩的《仙山樓閣》 為模仿對象,連左前方松林與其間宮殿都有相似處,只是少了原作的典雅含蓄,更強調色彩繽紛與繁複細節。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傳)明 仇英《乞巧圖》(局部)

本幅起始樹幹上有仇英款印,然而畫作並非仇英風格,晚明白描畫作頗為盛行,多數被冠上李公麟或是任仁發之名,然而多為丁雲鵬或尤求之類的明代畫家影響之下的作品。本幅較為接近尤求一派的白描作風。燭火通明的庭院中,宮女們簇擁著嬪妃,三五成群,搬桌攜物,緩緩前行, 再經過一群剛剛鑑賞過青銅陶瓷等古玩的妃子, 才看到宮人們開始穿針乞巧與祭拜活動,供桌上有泥偶“磨喝樂”用來供奉神靈,藉以乞巧與求得多子。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傳)唐 周昉《麟趾圖》(局部)

麟趾二字,即指宗室子弟,此幅描寫后妃居後殿,觀看孩童沐浴、嬉戲等活動。畫作雖然在製作年代上無法上達唐代,但畫中一部分人物面相圓潤、著高腰唐裝,造型確為明代流行的唐風 “周家樣”,其中幫嬰兒沐浴及逗弄嬰兒等母題,還可以在其他傳為周昉的蘇州片中看到。

(文章圖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2018年第7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伪好物”也可成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